绿色经济7515597446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绿色经济”的中国忧虑【南方周末】本文网址:年11月30日下午,中欧峰会在南京举行。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南方周末记者与欧盟轮值国瑞典的国务秘书GunnarWieslander先生的一句对话,得到了“绿色经济”的启示。《南方周末》:关于中欧合作。本次中欧峰会的主题是“绿色经济”,其经济和商业实质是什么?GunnarWieslander:“以瑞典为例,我们有很多节能、环保方面的经验和技术,而中国正面临降低能耗,同时还要保持增长的挑战,这就要依赖技术,这正是我们来到这里的原因。在热能、太阳能、垃圾处理方面,我们又很多好的想法和新技术,希望能与中国分享。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世界不同的地方推广这种经验,从而给这种模式建立一种体系,设立固定的标准。”“绿色经济”的标准之忧瑞典与中国在唐山曹妃甸、重庆、以及无锡太湖的合作项目,可以很好的解释这种中欧间的“绿色经济”实质。曹妃甸项目中,瑞典从前期规划时便介入,瑞典专业的公司,在城市规划方案中,融入了先进的新能源和环保理念。这个“生态城”的垃圾处理、水处理、能源和交通等系统,都融入了特殊的技术和设计理念,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比如家庭垃圾的处理,瑞典人将其设计成循环利用式的,将统一回收的家庭垃圾处理,一部分变成沼气供给城市能源,另一部分处理变成肥料。诸如此类的创新和能源利用充满了整个“生态城”。而唐山市为了建造这个“生态城”,不惜投入304亿美元的巨额成本。仅是垃圾处理一项的资金就达到2000万元。重庆,以及无锡“中国无锡?瑞典生态城”的项目也是同样模式。因此,近些年来,发达国家积极推动环保,倡导绿色经济潮流。但是,对于《京都议定书》中规定,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转让节能减排技术的承诺,却绝口不提。当中国人疲于追赶由发达国家引领的“汽车潮流”、“金融潮流”,却又将陷入发达国家引领的新一轮“绿色经济”潮流的时候,发达国家已经跨越技术和经验,开始着眼于建立统一标准。这不能不让中国忧虑:如果不能及时掌握“绿色经济”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如果总是处于潮流的尾巴上,恐怕难逃重复汽车产业让出市场,难以翻身自主的命运。【南方周末】本文网址:政府应该为国民的长远利益负责”——独家专访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希姆·施泰纳【南方周末】本文网址:哥本哈根谈判前夜最权威的情势分析■或许在说服美国人这件事上,中国确实能帮上忙。■中国这样一个如此骄傲的国家,不能把自己的“科学发展”寄望于国际合作。■无论是以京都议定书的框架继续,还是另起炉灶达成新的协议,都是选择的问题,关键是要行动。■负责任地应对全球变暖,并不仅仅意味着支出更多成本,这也是一个国家对未来的长远投资哥本哈根谈判的帷幕即将拉开,能否达成“一个将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结合在一起的雄心勃勃的全球协定”,依然是个巨大的悬念。奥巴马的访华之旅也刚刚结束,气候谈判是两国首当其冲的议题,有人说,谈判成功与否全系于这两个国家的角色扮演和各自责任担当。悲观的情绪正此起彼伏,基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分歧,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更巨大的分歧,谈判未启,失败的预言已经见诸报端。不过,2007年的巴厘岛气候会谈前夕,当时所有迹象也都预示着要失败,但经过彻夜谈判后,美国代表团在最后时刻终于让延时一天的大会达成了协议。过去两年来,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多次访华,与中国高层沟通密切,11月11日,他再度抵达北京,并接受了南方周末的独家专访。在访谈中,他显示了对“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等中国政治概念的熟稔,也带来了对哥本哈根谈判前夕最直接最权威的情势分析。【南方周末】本文网址:帮助说服美国人G(南方周末绿色工作室简称):哥本哈根谈判在即,而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已经访华,在这个时间点上,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碳排放国之间的会晤,会否有什么实质影响?施泰纳:2009年最有趣的变化就是,白宫终于有了一个能和中国在气候变化各个谈判议题方面达成共识的领袖。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美两国都需要对方的帮助,以应对内部的政治挑战。奥巴马正在努力说服美国民众在哥本哈根回合谈判上做出更大的承诺。如果过去的一百多年来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都不愿意做出减排承诺的话,那将很难说服其他国家做出行动。而中国则要面对保持发展,解决贫困等一系列的内部挑战,需要在对未来投资和解决目前棘手问题之间做出选择。我相信,如果奥巴马总统能说服美国人民相信,中国愿意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做出负责任的努力,而中国政府也能相信,美国的民意还在挣扎之中,但正迅速向做出减排承诺的方向靠拢。这将对整个哥本哈根谈判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因此,我相信在这个时候奥巴马对中国的访问对哥本哈根回合谈判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或许在说服美国人这件事上,中国确实能帮上忙。G:而就刚刚结束的巴塞罗那回合谈判来看,结果并不能让人满意,很多观察人士对哥本哈根谈判的前景悲观。您的预测呢?施泰纳:首先,我想说明的是,任何谈判都是会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天的,尤其是这么多利益相关方参与到同一场谈判之中时。在巴塞罗纳之后,我们确实都有理由担忧,全世界各国已经做了三年的准备,但在一些最基本的话题上依然没有达成一致。我们需要美国为国际社会做出表率,他们不能再因为国内政治的原因而继续拖延与国际社会在减排和气候变化上的合作。同时,我们也需要发展中国家不要继续把减排作为一个首先需在发达国家完成,然后才推广到发展中国家的课题。我们需要加快合作的步伐,否则,地球是没有机会的。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图/CFP京都议定书或存或废G:正如你所说,出于各自的利益,一些最基本的话题仍没达成一致,这种情况下,联合国还能做什么?施泰纳:未来必然是低碳的。我们无法想象在30年以后我们依然可以持续目前这种高碳的经济模式。因此,我们也在努力向世界各国证明,向低碳经济的转换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很划算的,无论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说,还是从适应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说服各国政府,投资于森林保育,恢复生态系统,保护海岸等各项环境措施将是非常有助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试图说明,新能源并不是理论上未来的某种选项,而取决于各国政府现在就为此做出立法上的框架,并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助和科研上的支持,就好像各国政府在其他各个行业中所提供的基本服务一样。几周以前,我们刚刚发布了一批新的全球气候变暖的证据,最近的研究表明,比起我们三年前的预测,现在全球变暖的趋势更快了,情况更糟了。同时,我们也正努力促使人们相信,我们有许多切实有效的新能源和环境改善方面的措施,可以阻止全球变暖的进一步恶化。G:10月的曼谷会议,美国和欧盟发起了抛弃京都议定书框架的提议,建议重新设计一个谈判框架,对此您做何评价?施泰纳:那些希望继续京都协议框架的人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集全球之力应对一场生态灾难,而且取得了一定进展,之所以不顺利,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而那些主张放弃的,则认为京都协议的第一段目标并没有实现,现在是需要做出更大努力的时候,否则我们将无法应对这一场危机。我个人认为,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场实验,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过程是值得肯定的。当然,从联合国的立场来说,无论是以京都议定书的框架继续,还是另起炉灶达成新的协议,都是选择的问题。这应该由联合国的成员来决定。无论哪种手段都可以,关键是要行动。不仅是成本,更是投资G:有一种似乎流行的观点认为,过去的数百年间,发达国家完成了自己的发展,排放了大气中主要的二氧化碳,而现在,却需要发展中国家来共同承担这个责任,这有失公平,他们希望发达国家能更多的负担这个转换的成本。施泰纳: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观点是很可疑的。我本人毕业于牛津大学经济系,经济有自己的逻辑,但也是国家公共政策影响之下的。现在来看,绿色经济模式是比简单的挖煤、烧油要昂贵。但如果考虑到我们的子孙需要为环境恶化所付出的成本,从三十年而非五年的角度思考的话,经济外部条件是可以很快发生变化的。以德国为例,10年前,德国人把现在的政府选上台,很重要的议题就是要建立一个绿色经济体。当时所有人都在讨论,德国可能无法承受这次改革的成本,德国会破产,德国人会失去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现在看呢?还不到10年,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技术和产品输出国,他们50%的能源消费来自新能源,并且因此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新就业机会。那些认为新能源和绿色经济的成本太高的观点,往往来自于那些从目前的能源和经济模式中受益的部门。我看过全球很多国家向绿色经济、环保经济转型的例子。政府必须为国民的长远利益负责。负责任地应对全球变暖,并不仅仅意味着支出更多成本,也是一个国家对未来的长远投资。G:理论上来说,这当然没错。而另一方面,中国国内也有人讨论,是否应该限制CDM(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的发展,因为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也将有自己的碳减排额度,在最大、最容易的减排项目先期交易后,当中国也需要强制减排的时候,就会增加中国减排的成本。这是一个更为现实的忧虑。施泰纳:首先,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他们本身就需要思考自己未来,也需要思考,在全球变暖的条件下,他们的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会有所变化。而且,各国也希望看到一个能与全球一起合作的国家。从这个角度来看,CDM之类的国际合作机制并不是一切问题的答案。CDM的本意是帮助那些没有技术和资金的发展中国家,也能够较容易的获得实现绿色经济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最终,中国还是需要全面改变自己的国际和国内政策。当然,即使现在,CDM这样的国际合作机制也只是中国的努力中的一小部分。中国已经有了提高能源效率的国家目标,已经有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计划,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也在急速扩张中,中国这样一个如此骄傲的国家,不能把自己的“科学发展”寄望于国际合作。即便不考虑如何面对哥本哈根回合谈判,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转型也是对中国本身很有利的。当然,发达国家如果能拿出更多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援助,将大大加速中国的转型进程。但很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发达国家愿意做出的承诺不多。因此,哥本哈根回合谈判是重要的,在这个国际合作的协议下,全世界才能从中获益更多。(阮丹对本文亦有贡献)上一页1下一页【南方周末】本文网址:首页绿色成都,被“暂缓死刑”的河流【南方周末】本文网址:成都河流的命运,是中国城市化跃进付出的代价的缩影,如今,那些与水有关,却有名无实的街道名成为城市对消逝河流的最后纪念。几乎每座大都市都能说上一连串河流之死的往事。在中国的大城市开车,你会经常遇上许多莫名其妙的街道名,小河街、洗面桥、金河街……视线范围内却见不到任何渠水湖溪。眼下,成都也有条河流——西郊河,险些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两个月前已经拦截断水、河底打桩,却突然在11月23日被“暂缓死刑”。但它的最终生死,仍在一念之间。今天,西郊河之险如果不被叫停,人们忘记西郊河的时间也许不用太长。这段长七百多米的水面位于成都市区中心,当成都为改善日益拥堵的交通,修建内环单向环线时,这段水域恰好是环线最后的缺口。10月中旬,承建单位成都兴光华公司围起西郊河两岸,开始在河道底部打桩。项目经理严小舟说,路面将直接盖在河面上,其间会留几个出气孔与疏掏孔。“从视觉上,这段西郊河的确消失了,但是,”他强调,“内环单向环线竣工后,将大大缓解成都交通压力。”内环单向环线分顺时针环线与逆时针环线,中间夹着成都两条著名的护城河流府河与南河。在西郊河与饮马河两条小河的连接下,府河与南河一直是成都市中心的天然水环线。如今,汽车早已取代船舶,水体不得不让位于水泥。在忙碌的成都市建委办公室,如果你想坐下来讨论汽车对河流的掠劫与不公,会显得多么不合时宜。城建处副处长梅森林的手机、座机在不停地响,他要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