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卷第2期2011年2月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Vol.20No.2Feb.2011 文章编号:1004-8227(2011)02-0211-06网络创意产业、低碳经济与上海都市型工业园转型马仁锋,沈玉芳(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上海200062)摘 要:兴起于1990年代的都市型工业园为大都市经济发展、城市充分就业、城市空间合理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面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低碳城市建设和大都市新经济迅速兴起,都市型工业园转型势在必行。深入剖析网络创意产业与低碳经济的本质,认为网络创意产业是都市型工业园转型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首选。以上海为例,采用统计方法对比分析都市工业行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从创意产业和低碳经济的内涵针对都市工业园转型,建构了都市工业园转型的理念、路径和规划策略。通过建构上海典型都市工业园转型与网络创意产业发展耦合路径引介,为我国其他都市区工业园转型和建设提供借鉴。关键词:低碳产业与创意产业;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协同转型;都市工业园;上海市文献标识码:A 1990年代以来,都市型工业与都市工业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沿海大都市迅速发展,既创新了都市产业发展途径,又为传统工业城市的产业升级与城市空间重构协同做出了探索。然而,随着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s)快速发展和创意经济时代的来临,都市型工业园面临着全新的市场需求和高技术—经济效益产业冲击。发展网络创意产业既符合低碳经济,又能促进都市工业园转型。基于此建构都市工业园转型的理念、路径和规划策略,对促进中国大都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网络创意产业的核心:ICTs、创意经济与低碳经济1.1 网络创意产业:ICTs与创意经济有机融合创意产业推崇创新与个人创造力,强调以ICTs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对经济的推动。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文化含量或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及其创新特征,使其明显区别于其他的产业。ICTs对创意产业的渗透与影响主要为:一是创意产业正利用ICTs将载体数字化和传播网络化;二是ICTs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不断衍生新产品,如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广告、网络出版、网络新媒体、赛博空间等,逐渐改变人类交往方式、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三是ICTs的发展催生了创意产业新形态,形成了新行业、新商业模式等。ICTs与创意产业的融合,产生了最为引人注目、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网络创意产业。网络创意产业[1]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文化艺术商品生产结合的创意产业,行业范围包括新兴的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平台上的内容创造———数码娱乐、动画制作、电影电视、出版、表演艺术、音乐、广告、时装等,最为核心的是网络视频、网络广告、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新媒体等。1.2 网络创意产业:国际性大都市新经济与低碳经济完美结合国际大都市形成于工业化时代,但今天的国际大都市都是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处于逆工业化过程。21世纪初,国际大都市的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如伦敦的文化创意产业年产值达290亿英镑,仅次于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52.5万;在美国2004年全国20个最大的标准大都市统计区中,有11个大都市的创意企业、机构与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超过1万家[2],全国有创意企业54.8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4.3%,就业人数达299万,占总就业人数的2.2%;在中国香港2001年创意产业产值高达460亿港元,占GDP总量的3.8%,全港创意产业企业3万多家,从业人员17万之多;在中国台湾2003年创意产业产值收稿日期:2010-03-16;修回日期:2010-05-2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09YJA790071)作者简介:马仁锋(1979~ ),男,湖北省枣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城市规划.E-mail:marfxf@126.com达3 044.73亿新台币,创意产业企业48 344家。而随着ICTs技术的成熟与快速普及,国际大都市的网络创意产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尤其是在艺术生产、现代设计等行业中将异军突起。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发布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理念[3]。低碳经济包含:首先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其次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其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碳排放低增长、零增长乃至负增长)[4];第三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缓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网络创意产业,不仅在产品生产过程、对人类生活方式引导等方面都能降低碳排放,而且产业自身化石能源消耗也低于传统产业或一般创意产业,主要表现:①网络音乐、网络即时通信、网络影视、网络广告、电子书刊等的产生,降低了产品载体对化石能源的消耗量;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人类交往方式和生活、生产方式,降低了人类出行频率、购物偏好和家用消费品的选择,进而降低城市交通、家庭生活用品生产过程和公司运行的碳排放强度;③网络创意产业所需的办公空间,能够合理延续建筑使用寿命和降低内部装饰材料,且由于创意阶层办公行为偏好对绿色建筑和室内开敞空间的需求更多些,因而以工业厂房为载体发展的现代都市型工业园的再次利用,将能节约建筑业和建筑材料生产、施工和后期运行、拆除阶段的能源消耗。因此,网络创意产业是国际大都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首选,更是都市工业园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必然趋势。2 上海都市工业园现状与瓶颈2.1 上海都市工业园发展历程1998年上海市明确提出发展都市型工业以来,市经委和各区、控股集团公司积极探索发展都市型工业的新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到2001年5月全市9个中心区已完成改建、新建都市型工业园(楼宇)150万m2,已有50余家初步建成都市型工业园区和楼宇,建筑面积近60万m2,引进电子产品加工、软件开发、广告印刷、服装服饰、食品加工、钻石工艺品等创业型、科技型和就业型企业450余家,增加就业岗位1.2万个[5]。2008年底全市11个中心区已建成近300个都市型工业园(楼宇),建筑面积达到500万m2以上,从业人数为75.74万,拥有资产达2 522.14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市工业同一指标的25.62%和11.09%,可见在上海工业经济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图1)。图1 2008年都市型工业对上海工业的贡献[7]Fig.1 Ratio of Urban Industries to Industriesin Shanghai at 20082.2 上海都市工业园发展现状特征2.2.1 企业规模结构和产业结构特征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规模以小企业为主导,约占总数的90.21%;行业构成中,以工业总产值可知服装服饰业和食品加工业是上海都市型工业的两大支柱(图2)。整体上产业结构呈现:(1)行业多元化,上海都市型工业包括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还涵盖精密电子设备开发制造、软件开发和各类工业与民用设计等高技术、“创意型”行业。(2)产业清洁化,上海都市型工业为无污染或少污染产业,如“创意型”行业是典型的无污染产业;服装服饰、电子电器等传统产业在上海主要是从事设计与开发,但印刷行业目前清洁水平凾待提高。(3)发展差别化,因行业产业环境的差异,上海都市型工业各行业发展快慢不一,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包装印刷业发展很快,而服装服饰业等受市场影响年度波动较大。(4)区域特色化,各区根据在全市功能布局中的定位,发展特色产业,如杨浦区的家用纺织品行业、黄浦区的旅游纪念品行业、徐汇区的生物制品业、长宁区的服装服饰业、闸北区的印刷媒体业、虹口区的箱包业、普陀区的包装印刷业等。(5)企业小型化,都市型工业企业绝大多数为小型企业,统计显示小型都市型企业占九成以上。(6)所有制多元化,2008年末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包括内资企业(56%)和外资企业(30%)、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4%);内资企业中,以私营企业为主(78.4%);“三资”企业中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港澳台合资企业为主。212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20卷 图2 上海2008年都市型工业行业分析[7]Fig.2 Structure of Shanghai Urban Industries Production2.2.2 上海都市型工业空间布局特征受产业基础和原有工业园布局的制约,上海都市型工业发展至今已明显形成:(1)内外有别:内环线内外都市型工业的产业规模、类型和聚集形态都有较大差异。在产业规模和结构上,内环线以内和周边地区的都市型工业企业相对规模小,高科技和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存;内外环线之间的企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规模相对较大。在园区规模和发展上,内环线以内和周边地区的都市型工业园均由老企业转型而来,规模小,楼宇化倾向明显,周边居民和商业密集,缺乏发展空间;内外环线之间的都市型工业园部分由老企业转型而来,规模不大,还有相当一批是近年规划新建或成片改造,规模较大,配套较全,环境较好。此外在内环线外还有一定存量工业企业和待开发工业用地资源,都市型工业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2)南北分工:中心城区北部的都市型工业以劳动、资金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为主,而南部区域以技术密集型的设计业、高科技产业为主,呈现明显的产业分工态势。如位于中心区南部的长宁区,多数都市产业园的入驻企业以设计类和中介服务类为主;而位于中心区北部的杨浦区,各都市产业园中小型加工类企业的入驻量明显增多。(3)园区化与楼宇化显著,市中心区过半数的都市型工业企业已集聚在现有的都市型工业园内,部分都市型工业园已具相当规模。园区和楼宇已经成为上海都市型工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成为各区发展特色都市型产业的重要抓手。(4)中心5区与中心边缘4区的都市型工业产业比重、发展方向和发展热情存在明显差异。静安、黄浦、卢湾、长宁、徐汇5个中心城区,受土地的增值,都市型工业园在区财政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但已形成以设计、研发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向。随着商业成本逐年增加,各区发展都市型工业园的积极性有所降温。而杨浦、闸北、虹口、普陀4个区,地处中心城边缘,地租相对较低,且老工业闲置厂房多,易向加工型方向发展,吸引了较多劳动、资金密集型的加工制造类企业入驻。2.3 上海都市工业园发展的制约因素上海都市型工业总产值在过去十年实现了年复合增长率10.61%、利润率目前达5.59%,在全市工业中处于中上游水平。但是在建设“四个中心”进程中与纽约、东京相比,上海的产业结构过度工业化且都市型工业的比重略偏低。基于服务金融、航运中心的战略,未来都市型工业仍将领先全市工业增速,但也将受市中心土地与商务成本、人力资源约束、产业竞争等一系列瓶颈约束。2.3.1 现有都市型工业行业经济效益较低都市型工业以私营企业(78.4%)和小企业为主(90.21%),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普遍偏低,且有一部分企业是以传统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因而会导致企业收益低、化解市场风险能力弱。对比上海市都市型工业行业、上海市6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的资产贡献率①(图3),可知中心城区现有都市型工业7个行业资产贡献率(0.824%)图3 上海市2008年都市型工业行业和6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批发零售业的资产贡献率对比[7](%)Fig.3 Asset’s Contribution Rate of Urban Industries,Keystone Industries and Wholesale&retail Industry①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2÷累计月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