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现状及趋势集聚精选4篇【学习指导】这篇学习资料“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现状及趋势集聚精选4篇”由三一刀客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收集,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现状及趋势【第一篇】一、研究结果与现状分析为了把握核心素养研究的现状,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了高级检索,选取了其中的20篇文献。采取了定量的方法,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维度进行归类分析,以整体地把握核心素养研究的基本现状与走向。(一)主题分布1.研究主题核心素养的研究主题有“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具体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探究”“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管理”“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模式改革”“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教师的培养”等。其中,聚焦于具体学科的核心素养相关文献最多,共7篇,占35%。研究者聚焦于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具体学科,对核心素养视野下如何实施中小学具体学科的教与学进行了深刻探讨。研究认为,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更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教师也要转变角色,明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情绪和主观能动性。教师还要转变教学方法,课前巧妙设计,课上精准导引,课下拓展延伸。除具体学科之外,核心素养研究也非常关注高校学生核心素养现状。研究认为,高校学生目前自我认同感增强,合作意识缺乏;时代责任感提高,道德观念认知模糊;专业素养强化,人文精神教育欠缺。研究文献中还提出了高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首先要注重心智培养,强化大学生道德情操。这其中包括学生客观审视自己,善于反省,以及提高情商水平。其次要引导校风校史学习,强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最后就是要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自主创新能力。除上述两个主题以外,核心素养的研究还针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有三种模式,分别是整体嵌入型、部分融合型和整合型,研究者还针对国外的核心素养改革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这些研究,对我国的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构想:一是倡导部分融合与个别生成相结合的整合模式;二是基于核心素养全面指导课程目标、逐步推进教材修订;三是选用符合核心素养发展规律的有效教学方式;四是探寻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师培养目标和路径。2.研究主体核心素养的研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吸引了不同层次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其中。在所选取的20篇文献中,有7篇都是基层中小学教师写的,占了全部的35%。这的确不如高校工作者多,但这不少的基层教师都愿意参与进来,说明核心素养与基层教学是不可分割的。3.研究的薄弱方面在各国纷纷重视核心素养研究的背景下,我国研究者也积极参与了核心素养的研究,研究数量众多,但主题过于集中。更多的聚焦于高校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对于技术型学校学生的研究不是很多。另外,对于中小学核心素养的研究大部分都围绕一个具体学科开展,但很少有从宏观角度出发,讨论学生整体核心素养建设的。(二)研究方法统计表明,核心素养研究以思辨研究为主,有17篇文献都采用了思辨方法,占全部的85%,剩下的都采用的是行动或案例分析研究法。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二、研究走向探寻(一)在研究主题上,针对中小学的核心素养研究应该更立足于整体,站在教学宏观角度,不局限于某门学科。通过整体分析,我们发现现在针对中小学的核心素养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大部分都聚焦于某门具体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当然可以针对某门学科提出建设方案,但是这样的研究目前太多了,为了中小学生更好的发展,从宏观角度上开展的研究也是必须的。(二)在研究方法上,应该更多地深入实践。通过整体分析,我们发现现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大部分都是思辨研究,只有少数是深入课堂。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对我们目前的核心素养建设提出建议,这样固然是好的,但一味依赖文献资料就可能忽视研究对象的差异性,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建设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更好地了解研究对象的现状,从而对核心素养研究提出合适的建设方案。(三)在研究对象上,应该更多的聚焦于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整体分析,我们发现针对中小学生和高等院校学生的核心素养研究文献都不少,但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研究却尤为稀少。中小学生、高等院校学生和职业学校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势头很好,在这样的情况下,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核心素养研究也必不可少。参考文献:[1]宣海宁,金彩虹,王俊雅.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课堂教学方法改进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21:161~162[2]孙欣欣.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教师的培养策略[J].现代交际,2017,22:19~20[3]赵垣可,范蔚.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核心素养发展问题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5:83~88[4]许祎玮,刘霞.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7,5:40~48[5]雷长征.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学研究,2017,29:38~39[6]张秋洁.高校学生核心素养现状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7,9:130、138[7]陆璟.核心素养培育视野下的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教育参考,2017,5:5~10[8]高宇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与学[J].教育探索,2017,9:17~18[9]章亚琴.培养核心素养,提升语文能力[J].语文教学通讯,2017,9:49~50[10]王小萍.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读与写杂志,2017,10:168[11]居亚敏.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德育教育评价改革的探析[J].职业教育,2017,26:51~54[12]刘琴.小学语文中核心素养教学探究[J].教学研究,2017,29:51~52[13]姜代红,王作亮.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实践智慧生成的共同体境脉[J].江苏高教,2017,10:64~66[14]陈建新.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研究[J].信息师范学院学报,2017,5:85~88[15]刘春宇.我国数学核心素养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7,41:117~118[16]周傲南.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体验教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17]王彧.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管理[J].学校发展与管理[18]张琴.论全面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J].江苏高教,2017,19:78~80[19]杨峰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和思考[J].职业教育,2017,26:59~61[20]王娇.浅谈信息技术整合背景下高中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现状及趋势【第二篇】《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光明日报》2014年4月26日进一步指出:教育部将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细化,从而研究制定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文化素养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极大关注。国内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从2013年才开始,在中国知网以“核心素养”为主题词或题目进行搜索,代表性文章仅有10多篇。显示了目前学术界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一、国内外核心素养研究进展(一)探讨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国内中学学者研究比较早的是柳夕浪,他在2014年3月发表的《从“素质”到“核心素养”》(《教育科学研究》)一文,理清了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体系的关系。其后《人民教育》有3篇文章进一步阐释核心素养的概念,分别是2014年5月施久铭提出的《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民教育》),指出有关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015年4月,成尚荣发表文章《基础性:学生核心素养之核心》(《人民教育》),作者认为:基础性素养的内涵在改变,尤其是创新素养,信息、媒介与技术素养,人际关系、跨文化和社会素养等,都应成为基础,都应是核心素养中的有机内容。2015第7期《人民教育》刊首语提出的《走向核心素养》,文章指出:从单一重视学科教学规律走向人的成长规律与教学规律的叠加和融合。从以上文章可以归纳出核心素养的内涵: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从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角度出发,是“核心的”素养,是可学习、可教、可测得的必要素养,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二)研究了核心素养体系与课程的关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整个学校课程的灵魂,统整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的各个要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辛涛在2013年1月发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文,文章指出,核心素养的遴选要遵守素养可教可学、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面向未来且注重本国文化这三个原则。夏雪梅教研员于2013年7月发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实例*》(《课程・教材・教法》)一文,文章指出:将当前的学校课程分成六种水平素养。辛涛教授于2014年1月发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文,文章指出,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以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来推动和促进课程改革的发展成为重要方式。2015年1月,小学校长窦桂梅发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课程・教材・教法》)一文,作者认为小学生核心素养为:家国情怀、公共道德、身心健康、社会参与、学会学习、国际视野……构建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三)梳理了核心素养国际经验与地区成果在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关于素养的研究由来已久,世界各国(地区)与国际组织相继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建立起以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为中心的新课程体系。2013年10月,张娜发表文章《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教育科学研究》)。该文指出:DeSeCo项目促进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的核心素养包含三大类,分别是:互动地使用工具、自主行动和在社会异质团体中互动。2013年12月,裴新宁、刘新阳合作发表《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全球教育展望》)一文,文章指出:在个人的自我实现与发展方面,核心素养必须为人们追求个人生活目标提供支持,为个人兴趣、梦想及终身学习的愿望提供动力;在社会生活方面,核心素养应该满足每个人建立公民身份、行使公民权利、积极融入社会的需要;在经济方面,核心素养应该使每个人都具备在劳动市场上找到一份合适工作的能力。2015年4月,蔡清田发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上海教育科研》)一文,文章指出,台湾的核心素养是一环三圈模式:终身学习是内环;自主行动、沟通互动、社会参与互动是中环;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规则执行与创新应变、符号使用与沟通表达、科技咨询与媒体素养、艺术涵养与美感素养、道德实践与公民意蕴、人际关系与国际合作、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身心素质与自我激励是外环。此外,社会团体和国家研究核心素养的成果有:1997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互动地使用工具、自主行动和在社会异质团体中互动,即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改变、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作为核心素养。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学生核心素养的代表国家是芬兰,其核心素养有:信息素养与交际、技术与个体、文化认同与国际化、公民与企业家意识。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国家是美国,其核心素养是由专门的机构进行研制和开发,之后逐渐与课程和教学相融合的模式,美国的核心素养有: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技术素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