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方案【汇编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6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方案【汇编5篇】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那么我们该如何写较为完美的方案呢?以下是网友精心分享的“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方案【汇编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参考下载。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方案【第一篇】1.积累文言词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论点及论证方法。3.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内涵。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人生在世不过短短百年,但是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无数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小到选择今天吃什么,去哪里玩,大到可能会面临生与义的选择,当你们面临这样的选择时,又会把自己心中的天平倾向哪一边呢?有同学说了文天祥的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的同学说到夏明翰曾经说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看来大家在生与义之间都选择了后者,2/16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看在生与义之间孟子是如何进行选择的。(板书:鱼我所欲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明确: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2.学生自读,解决重点字词。明确:①得:通“德”,恩惠,感激。②为:今为(介词,为了)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动词,做)也。(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1.同桌交流,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找出文章中的中心论点。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板书:生、义)2.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味的。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美味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3.小组讨论,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论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明确:①比喻论证。3/16“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②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板书:比喻、道理、对比、举例;舍生取义)4.结合本文章及以前学过的文章,思考总结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4/161.学完本文章,在现在这个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2.师生互动总结。3.作业: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1小作文,字数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本文是1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文言文的特点,进行反复地诵读,让学生读通、读懂、读出韵味。学生能够在读中明确孟子的性善论的思想,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学会辩证地分析与认识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三维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方案【第二篇】1、体会文章的中心论点。2、论证方法。3、体会语言特点。三课时。一、导语孟子(约公元前372至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推崇并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世称“亚圣”。作品有《孟子》7。他长于说理,善用比喻,5/16纵横捭阖,妙趣横生,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鱼我所欲也》就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和特点。二、学生朗读课文三、注意有关字词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2、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感激的意思。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之意。四、笔译这课文五、对艰难字词句进行解释一、学生齐读课文二、学生散读课文三、点名学生翻译课文,对不妥之处详加解释四、学生散读课文争取成诵1、本文是1议论性文章,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舍生取义2、作者是怎么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的。3、作者是如何论证的?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为苟得”“不避祸患”来,这是从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正面论述。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6/16讨厌的东西(“义”和“不义”)”。后又从反面论证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4、写作特色:⑴善用比喻。①运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②用“行不吃‘呼尔’,乞不受‘蹴尔’”比喻守义不辱。运用比喻使讲述的道理明白易懂,深入浅出。⑵运用对比。“鱼与熊掌”“生与死”“义与不义”“向与今”等通对比鲜明,使中心论点“舍生取义”鲜明突出。既然能为“义”而“舍生”,那么在接受比生命更轻的高官厚禄,甚至是“一箪食,一豆羹”的时候要辩解是不是合乎礼义。⑶孟子的“礼义”是封建君臣之“礼”,封建君臣之“义”,应批判地继承,现在的“礼义”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如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⑷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5、结构图示:熊掌生所欲不苟得—有甚于生—义╱正面—→——→—————————————舍鱼死虽恶所不避—有甚于死—不义生取义╲反面:向(为身死而不受)7/16受不义之万钟无益———————————————今(为宫室、妻妾、穷乏者)更不可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方案【第三篇】11月16日(星期三上午第3节)知识:1、积累文言词语。能力: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德育: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以导读法、讨论法和讲读法为主。4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作者作品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8/16《孟子》,其文气势充沛,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二、研习1、2段。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2、让学生结合注释,以同桌合作,翻译第一段。所欲得兼舍生取义甚于故不为苟得所恶患如使得生者何不用使何不为由是则生是故非独是心勿丧耳呼尔与之蹴尔不屑3、提问学生译文句,师生一起来纠错。4、问题探究: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③“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④“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⑤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哪句?⑥第2段的故事中,那乞丐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施舍?5、讨论并归纳①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②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9/16运用了类比推理,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③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以“所欲有甚至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④这里的“所恶”指“不义”而言,即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⑤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⑥因为他觉得施舍者的行为有辱他的人格。6、教师小结:第一层,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第二层,分析人所以能舍生取义的原因。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第三层:从反面论证了“义”的价值和作用。如果生命高于一切,那就会不顾“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而实际上有些人就不求生避患,这就足以说明义是高于生的。第四层,总结,指出“义”的境界是人人都有的,贤者不失。实际上是号召向他们学习,坚守义的操守。第二段举例证明“义重于生”的道理。三、作业布置p209思考练习二黄超文10/16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方案【第四篇】《鱼我所欲也》是1逻辑严密、气势饱满的议论文。关于课文的论点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也有人认为是保持本心的重要性。不管学生赞同哪种观点,都应该让学生了解本文围绕观点行文严密的特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本文运用排比增强感染力的特点。1、理解全文的论证逻辑。2、体会排比所形成的论证气势。1、导入新课:如果说孔子的仁是指一种内在修养,那么孟子的义就是指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孔子对仁学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即使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而当义与生命在人生的天平上等待裁决时,孟子也会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为什么孟子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呢?当生与义不可同时拥有时,怎样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呢?现在让我们从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寻找答案。2、整体把握:课文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这一中心观点,作者是怎样论证的呢?在第一段中,孟子通过列举一组生活常识,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人们总会选择那些更加重要更有价值的事物。这可以看做全文的大前提。由此推演出一个十分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人们如果能够把义看得高于生,就一定能11/16够做到舍生取义。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二、三两段中,孟子从事例和道理上说明了保持本心是舍生取义的前提条件。3、重点难点突破:进一步理解全文的内在逻辑:⑴有的人舍生取义,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有灾祸也不躲避。这是从正面讲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假如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那么就会相反,凡是可以求生的手段,哪一样都可以采用,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事,哪一桩都可以干。这样正反对比就显示出义的重要。作者强调有人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是因为没有丧失本心,这个本心在孟子看来就是指人善的天性,它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以上是道理论证。⑵二、三节是事例论证,两种事例形成一种对比。虽然是一箪食,一豆羹,但很重要,决定着生死,但有人却不受。而万钟虽多,只是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不重要,但有人却接受了。前者重义,后者不辨礼义,根本原因是一个保持了本心,而另一个丧失了本心。由此可见本心的重要,有了本心,人们就会重义,社会才能安定。四、拓展延伸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关于舍生取义的诗句、名言或故事。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2、在网上收集资料,了解孟子所讲的礼义与仁的区别。12/16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方案【第五篇】1、积累文言文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