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虚拟产业集群的经济学研究姓名:吴坡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产业经济学指导教师:于立20090301虚拟产业集群的经济学研究作者:吴坡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李运强.吴秋明.LIYun-qiang.WUQiu-ming虚拟产业集群——一种新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2)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专业化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战略正从单一企业发展战略向集群发展战略演化,虚拟产业集群作为产业集群的一种新型组织模式开始为人们所接受.为了更好地促进其发展,文章将进一步阐述虚拟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运作结构及其研究意义.2.学位论文华慧虚拟产业集群运行研究——以浙江为例2009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经济组织只有两种类型:等级制的企业组织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组织。在新古典经济学里,等级制企业组织是一个“黑箱”,它和市场一样是天生存在,经济组织除了企业和市场之外,就没有其他的组织类型了。但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现实经济组织的很大一部分,既不是纯粹的企业科层组织,也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组织,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间性体制组织。虚拟产业集群正是这样一种中间性组织,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一体化的企业其间的交易体制组织系列上,不仅能够大量存在,而且还相当稳定。br 21世纪,随着全球化、市场化程度的加速,严峻的生存环境需要更具动态性的虚拟企业来满足更多变、更多样的市场需求。虚拟企业依托网络技术,从根本上摆脱时间和空间限制,凭借较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资源共享迅速获得市场竞争力。而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组织,虚拟产业集群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自然成为虚拟企业系统化,集群化发展的基础平台。基于这一点,本文透过虚拟产业集群的发展,分析了虚拟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运行框架和运作平台等内容,同时创新的提出了评价虚拟产业集群运行有效性指标体系,希望为虚拟产业集群的运行评价提供相应的借鉴意义。br 此外本文以产业集群众多的浙江省为例,以中国海宁皮革城为产业集群代表,通过分析浙江产业集群的现状以及中国海宁皮革城的优势、劣势,借助中国海宁皮革城的调研进一步证实了虚拟产业集群运行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3.期刊论文夏亚民.翟运开.XIAYamin.ZHAIYunkai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高新区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29(4)高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发展与创新是高新区实现再次腾飞的基础.在产业集群和虚拟企业概念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认为虚拟产业集群是二者协同发展的创新形式,是高新区发展的重要选择;最后,提出了高新区培育虚拟产业集群的途径.4.学位论文王帆虚拟产业集群运作管理和信息平台研究2007产业集群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组织模式,在充分整合优化当地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其中最核心的是,由于集群内部企业之间“联系”的加强,逐渐形成了对于现有资源的锁定(lock-in)和发展路径的依赖(path-dependence),从而产生了对外部资源吸收和组织创新的困难,最终导致了集群发展的严重受阻;虚拟经营是近年来管理学领域研究最热门的课题之一,采取虚拟经营策略最大的障碍在于虚拟企业在构建和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和隐藏成本,同时规范与信任、文化等也是重要的阻碍因素。虚拟产业集群既能克服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又能为集群内企业虚拟经营提供一个基础性平台,从而极大的减少虚拟企业组建和运行的成本,更大的激发集群内企业虚拟运作的积极性,因此对于我国现阶段企业虚拟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传统产业集群和虚拟经营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对于虚拟产业集群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适合我国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现状的虚拟产业集群的构建策略和运作管理模式。重点对于支撑虚拟产业集群运行的不可缺少的信息平台,根据基于业务流程管理的思想,提出基于多Agent技术和Web服务的虚拟产业集群信息平台基础性框架。5.学位论文蒋杨永浙江中小企业虚拟产业集群构建与运行研究200821世纪,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企业正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生存环境。依托产业集群,协调区域开发秩序,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发展区域经济,是当今全球性的经济潮流。但在新世纪里,浙江产业集群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其可持续发展遇到许多瓶颈:如集群内企业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所形成的“柠檬市场”,产业路径和行政路径锁定,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家族式管理缺少优秀管理者,扩张中的融资问题,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环境恶化和专业市场萎缩等。虚拟产业集群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虚拟产业集群是一种松散的企业网络组织,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成为虚拟企业构建与运作的基础平台。基于这一点,本文通过分析与研究虚拟产业集群运作的目标、创建、组织结构和运作平台等问题,提出了虚拟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本文以大唐袜业集群为例,通过分析大唐袜业集群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威胁,提出快速发展壮大大唐袜业集群的途径——构建大唐袜业虚拟产业集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大唐袜业虚拟产业集群管理的具体措施。通过本文的写作,希望能为大唐袜业集群的持续发展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并为浙江其他类似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论文最后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方面。6.期刊论文宋昱雯.于渤.SongYuwen.YuBo虚拟产业集群组织模式探析及政策建议-中国科技论坛2008,(11)本文从产业集群和虚拟企业协同发展的组织模式--虚拟产业集群产生的组织背景入手,分析虚拟产业集群产生的必要性、解释其概念的内涵和组织属性,并对其成员的构成及实现的形式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发展我国虚拟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7.学位论文朱大伟安徽虚拟茶产业集群研究2009安徽历来是产茶大省,但是离产茶强省的距离却渐行渐远。2008年安徽茶产业全国综合排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三位降至第七位。安徽茶产业在自然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科技资源方面具备了茶叶强省的基本条件,关键就是在于如何充分整合利用已有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安徽茶产业的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br 产业集群在马歇尔时代(20世纪前25年)就已经出现,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并逐渐取代传统的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组织形式。由于产业集群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促进产业创新等方面所具有的特点,使产业集群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br 网络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给产业集群理论和实践带来了新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虚拟产业集群的概念。这种突破了地理界限以“组织临近”代替了“地理临近”的新型产业集群在促进产业创新、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等方面更具优势。br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走访调查总结安徽茶产业存在的问题:缺乏竞争优势,安徽茶叶市场出现的“品牌混、质量杂、价格乱”现实问题;茶叶电子商务缓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产业集群和虚拟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法。br 首先,笔者结合茶产业的特点,首次提出了虚拟茶产业集群的概念,对其特征做出了相应的分析。在分析这种茶产业的新型组织模式的竞争力时,笔者以“钻石模型”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理论研究工具、对虚拟茶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来源做出了相应的分析。br 其次,笔者从安徽产业现状和产业集群理论本身对安徽构建茶产业集群的可行性做出了相应的分析,并得出了在安徽完全可以实行虚拟茶产业集群,且在解决上述茶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时的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并分析了构建安徽虚拟茶产业集群的作用和意义。br 最后,笔者以解决上述安徽茶产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虚拟茶产业集群为理论支撑,对安徽虚拟茶产业集群的构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确定了虚拟茶产业集群的组织框架(茶产业集群、行业经纪人、管理中心)、职能机构(管理中心、评价监测、信息处理、营销策划、财务管理、组织管理、区域分支机构),以及构建虚拟茶产业集群的七个步骤。并对虚拟茶产业集群中基本的企业活动--虚拟企业的活动流程做了简要的阐述。虚拟茶产业集群的能够正常运行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是信息平台的支持。因此本文的重点内容便在于信息平台框架的设计:四大核心组件和五大功能模块。最后基于虚拟茶产业集群、信息平台对安徽虚拟产业集群的培育,提出了构建安徽特色茶叶服务品牌、例行质量监测等可行性的建议。8.期刊论文顾峥产业集群:虚拟企业实现跨区域互动的有效形式-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7,9(1)虚拟企业和产业集群是集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两种不同组织模式.二者都强调通过合作协同营造竞争优势,虚拟企业在快速响应市场机会、充分利用全球企业资源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产业集群也在实践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竞争力,然而其在全球化的今天也表现出诸多不适应.虚拟产业集群能结合二者优势,利用网络经济所创造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系统,使产业集群的运行能够突破时空概念,在更大范围内共享资源、共享信息,从而有效地解决产业集群跨区域合作的困难.9.学位论文马中东基于分工视角的产业集群形成与演进机理研究2006进入21世纪,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原因在于中国分布众多的产业集群,国内外对产业集群的研究进入繁荣期,但从分工角度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进机理,仍然十分必要。本论文首先从分工的不同层面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进,揭示技术分工、社会分工、区域分工、国际分工对产业集群形成与演进的不同作用机理。技术分工提高劳动效率,但会增加生产环节进而增加企业组织成本。劳动效率提高导致生产成本下降,产量增加,扩大了市场规模,产品和劳动力的交易频率不断提高,进而交易成本也会增加。市场规模的扩大进一步促使企业技术分工不断细化,生产环节越来越多,企业内部组织成本不断增加。当企业内部组织成本大于市场交易成本的时候,企业内部技术分工就外化为社会分工,即产生出许多只从事某一个环节生产的专业化企业,并形成企业网络。社会分工使交易成本进一步增加。交易成本中主要包含了运输成本、信息收集成本、谈判签约成本等。提高交易效率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企业有集聚在特定区域的内在动力。当大量从事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企业集聚在一定区域时,产业集群就产生了。产业集群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是人们为降低专业化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产业集群的存在又进一步促使技术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深化。不同的经济区域由于其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禀赋不同,拥有各自区域优势。各地区就是依据各自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同其它地区的专业化生产的商品进行交换。在发展初期,会形成“中心——外围”的区域分工格局,导致资源会向中心区域集聚,形成地区专业化集中度很高的产业集群。随着中心区域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集群内部的劳动力价格、地租等会因企业过度进入和拥挤而上升,许多专业化生产企业会迁出中心区域的集群,到生产成本比较低廉的外围地区集聚,这样在外围地区也会形成从事专业化生产的产业集群。最终各种专业化生产的产业集群会均衡分布,达到整个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外资的大量涌入,对我国地域分工产生深远影响。东南沿海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建立了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形成了许多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专业化产业集群,融入了国际产业分工链条。社会分工导致专业化市场形成,专业化市场又深化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市场的互动机制推动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与市场一体化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区域分工和地方保护主义结合导致国内市场分割,阻碍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影响区域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国际市场一体化进程有利我国制造业融入国际分工链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进行的。制度成为影响产业集群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制度的提供是分工的结果。产权制度、政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