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财产险发展思路的思考通用3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对企业财产险发展思路的思考通用3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对企业财产险发展思路的思考1一、财政保险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历史回顾。(一)国内保险银保业务发展的萌芽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三资企业的蓬勃发展,抵押贷款产生的抵押保险逐渐出现,但规模不大。国内财产保险领域银行保险合作业务发展的萌芽期,应源于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的发布,国家致力于推进住房商品化,发展住房金融,各银行纷纷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根据中央银行1998年颁布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第25条,以房地产为抵押的,借款人在签订合同前必须办理住房保险或委托借款人代理保险手续。这里的住房保险是我们常说的住房贷款保险,全名是个人住房贷款住房保险。同年9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杭州市分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杭州市吴山分行合作,首次发行汽车贷款保险单(全称汽车消费贷款保险)。1999年中央银行发表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用的指导意见》,大大刺激了汽车消费信用,汽车贷款保险迅速升温,同时汽车保险业务迅速发展,国内首次规模财产保险银保业务合作在时代背景下诞生。这个阶段有三个缺陷。第一,产品单一,银保代理产品不是百花齐放,而是独秀,第二,销售渠道单一,销售主要是产品和贷款的捆绑,面向贷款客户,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三,业务开始不依赖市场政策,政策变化可能会导致业务消失。这三个缺陷使财政保险银保业务的抗干扰能力弱,为未来国内财政保险银保业务发展的数次起伏埋下伏笔。(二)合作模式的进化。国内财政保险银保业务发展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期。第一阶段萌芽发展期。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金融保险和银行保险业务已经进入萌芽发展期。然而,由于中国保监会刚刚成立,银行的兼职代理身份尚未确认,银行和保险的合作尚未成为代理行为,更偏向于非正式合作。第二阶段模塑发展期。上世纪90年代末,银行取得了包括财产保险在内的保险兼职代理许可证,国内的保险银保业务正式进入了代理合作时代。代理合作模式如名字所示,是指银行和保险公司签订代理合作协议,为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产品,保险公司支付银行代理佣金的销售合作关系。该合作模式因其低成本、易于建立的特性至今仍是银保市场的主流。在这个阶段,保险银保代理市场逐渐成熟的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主体投入,中间收入战、汇率战等市场混乱也不断出现。第三阶段模仿发展期。随着银保业务的不断发展,国内财险银保市场逐渐与国际接轨,学会模仿众多国际银保市场的合作模式,市场上出现了战略联盟、合资公司、金融集团等合作模式。合资公司模式多为银行其他机构(保险公司、地方政府等)合资成立新的保险公司,经营该银行的银行保险业务。金融集团模式是通过新设或收购自己的保险公司,或者保险公司新设或收购自己的银行。近年来,合资公司和金融集团模式不断出现,许多银行通过这两种模式拥有自己控股的生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公司,将银行和保险两种金融服务联系起来,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但是,从目前国内银行保险业务的合资公司和金融集团模式对金融保险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推进来看,效果并不显着,银行只是将其他保险主体的业务转移到自己成立或出资的保险公司,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没有产生12的效果,银行保险业务市场的发展也没有发挥推进的作用。(三)二十年业务浮沉的历史。从国内财政保险银保业务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过了二十年,经历了三次高峰和低谷。第一次发展高峰是上世纪末住房贷款保险和本世纪初汽车贷款保险迎来发展春天,高峰期市区银行支行住房贷款保险年代理保险费可达5600万元,汽车贷款保险由于联动汽车保险业务,支行年代理保险费可达数千万元。第二次发展高峰在本世纪初银行抵押贷款在汽车消费贷款模式中占有很大比重,贷款新车的车辆保险资源大部分掌握在银行手中,2010年人保财险福建省分公司银行代理车保险费达到1亿6000万元。第三次发展高峰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后,为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国家坚决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提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银行贷款规模迅速增长。在此期间,财政保险银保业务中抵押物保险、借款人意外保险业务增长迅速,高峰人保险福建省分公司银保渠道年保险费收入超过3亿元,其中抵押物保险占50%以上。在这个时期,各财产保险主体纷纷设立银行保险部,分汤。高峰后是低谷,财政保险银保业务三次发展高峰后,三次发展低谷随之而来。第一次低谷在汽车贷款保险和住房贷款保险蓬勃发展几年后,由于汽车贷款保险市场的无序竞争,各保险主体风险容忍度下降,银行对借款人资格的审查过于宽松,采用保险公司保证,银行贷款的简单做法,银行汽车消费贷款的不良率上升,最终2003年达到高峰,全国坏账累计超过900亿元,坏账率达到%,汽车贷款瞬间进入冷宫。住房贷款保险虽然利润很好,但由于其强制性经常陷入霸王条款的舆论骚动,最终在国家政策调整和市场竞争下,从2005年开始,各银行将住房贷款保险从强制性购买调整为自由购买,再加上几年来产品在保险费、保险责任、汇率等方面经历了多次调整,住房贷款保险业务从此千丈下跌。第二次低谷与贷款车相关的汽车保险业务随着汽车消费贷款模式向信用卡消费、汽车金融转变,4S店等汽车经销商的兴起,银行逐渐失去了对新车保险的发言权,银保车保险业务规模仅2、3年就几乎为零。第三次低谷随着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双升,2015年中国银行业不良率连续两年上升,不良贷款连续四年上升,银行开始紧缩贷款规模,许多中小企业停止贷款。经过三次低谷,一些产品已经从银保渠道业务中完全消失。汽车贷款保险的消失是由于市场的无序竞争,银行贷款审查不严格,逾期贷款出现井喷,保险公司放弃该产品经营的住房贷款保险业务的下降是由于取消贷款必须购买保险的强制性政策,贷款汽车保险业务的归零是由于新汽车贷款模式的变化三次发展高峰和三次低谷中出现最多的词语是政策和规模,发展高峰由政策和贷款规模推进,低谷也由于政策调整和贷款规模下降,财政保险银保业务产品的抗干扰能力低,结构非常薄,而且大部分业务都与贷款捆绑二、财政保险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瓶颈深入分析。现阶段,金融保险银保业务市场仍处于第三次低谷,呈现低迷状况。从银保业务产品保险种类来看,以抵押物产保险、工程保险、借款人意外保险等保险种类为主。其特点与银行抵押贷款品种非常一致,产品保险期、保险费与贷款期、贷款金额完全一致,可转移借款人因自然灾害、事故等原因偿还能力问题给银行带来的信用风险。从业务结构上看,贷款相关的保险。品占了将近百分之百的份额,对公业务占比在80%以上,结构较为单一。在银行主体不断增加、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客户需求不断增加的市场情况下,财险银保业务保费规模却依然呈负增长趋势,所谓;相由心生;,究其根源,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政策层面长期以来财险银保业务开展的基础依赖于信贷风险的转嫁。这一基础催生了财险银保合作的萌芽,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财险银保业务起起落落的原因大都源自于银行的信贷政策,当政策要求强制保险时,保费就成规模增长,当贷款规模紧缩时,保费就开始锐减,当贷款结构从抵押物贷款为主调整为信用贷款为主时,业务就难以为继。简而言之,贷款搭配保险还是其合作的唯一基础,对客户展业环节就显得十分简单粗暴,难以抵抗贷款政策调整及监管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二)产品层面银保渠道的产品同质化严重,表现在产品的保险责任、销售目标客群、销售渠道基本一致;银行及保险都没有参与到双方的产品开发中,也没有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综合金融方案;无法让客户对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产生真正的认同与依赖,与客户的关系较脆弱,银行、保险双方都没能够从渠道体现结合双方优势的品牌效应。(三)模式层面财险银保市场的合作模式仍以代理合作模式为主。代理模式具有低成本、易建立、易为市场采用的特性,但缺点也显而易见,代理产品严重的同质化、银行掌握客户资源、单一的代理形式,决定了银行与保险公司在合作关系建立之初,便已确定银行的甲方地位。在这种模式下,必然出现银行以代理佣金高低、私人关系好坏作为选择合作方的重要依据,导致银保双方建立的合作轻易地被人员的轮换、高佣金等手段冲垮。(四)主观层面各家产险主体进入银保业务市场的想法大多为;分一杯羹;,而不是;将蛋糕做大;,造成现有银保业务市场恶性竞争频发。而几年一次的高峰低谷波动,也使得部分主体轻易放弃或轻视财险银保业务的潜力。市场的浮躁造成保险公司对财险银保业务缺少精耕细作,形成财险银保业务在面临政策风险时不堪一击的局面。三、财险银行保险业务转型发展的思路伴随财险银保业务一路成长的,始终风向标是国家政策。2018年原保监会与银监会合并成立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保险业进入监管新时代。而财险银保业务已持续五年低迷,如果还是困在原有的发展机制里,则终将沦为鸡肋业务。财险银保业务应当进行转型,而目前也正是转型发展的最佳时期。在新时代,银行、保险均应重新审视银保渠道的作用,发挥其在综合金融服务与社会治理层面的价值。(一)抓住机遇促转型从近年来银行贷款结构来看,贷款模式逐渐由抵押物贷款为主调整为信用贷款占据主要位置,在经济发达地区体现尤为明显,传统以抵押物保险为主的银保代理业务空间已不断被压缩。从监管环境来看,201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发布《关于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和平安银行北京分行办理小微企业贷款信贷搭售转嫁成本问题的督查情况通报》、2020年5月银保监会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结合疫情前后国家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可见监管部门必将严查;强制搭售;。面对严厉的监管环境,各银行为规避合规风险,纷纷暂停小微企业抵押物保险业务、借意险业务,2020年上半年,部分银行银保代理业务规模断崖式下滑。从市场机遇上看,目前财险公司与银行的业务合作还较为单一,没有很好地将财险产品多元化的特点与银行业务面广、客户量大的优势相结合。在代理业务板块,存在贷款客户的二次开发、非贷款客户拓展的发展空间;在银行自有业务板块,存在固定资产业务、员工企补业务、金融机构贷款损失险的发展空间;在其他合作业务板块,存在员工个人保险、普惠金融、线上平台合作、三农业务、保函业务的发展空间。其实以银行为圆心,可划出的业务范围是十分巨大的,是一片未知的蓝海。银保渠道拥有的巨大发展潜力,形成银保业务转型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跳出固有的代理业务区域,积极探索银保合作新型蓝海的最佳时期。(二)推动银保双方融合发展时代发展助推银保转型变革,也促进财险公司与银行的合作从过去的物理合作(代理)向化学反应(融合)方向发展。笔者认为,融合发展的核心就是通过转型实现双方客户共享、团队共建、产品共融,只有合作双方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才能够结成稳定的合作联盟,实现可持续的双赢。(二)推动银保双方融合发展时代发展助推银保转型变革,也促进财险公司与银行的合作从过去的物理合作(代理)向化学反应(融合)方向发展。笔者认为,融合发展的核心就是通过转型实现双方客户共享、团队共建、产品共融,只有合作双方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才能够结成稳定的合作联盟,实现可持续的双赢。客户共享方面,可以借鉴异业联盟方式,采取互荐客户、联合获客、组合成交等方式达到客户共享的目的。通过建立客户画像,模拟客户需求,为对方推荐有购买需求的客户,或者根据客户需求,推荐对方产品。建立一站式金融保险产品服务平台,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构建不同的生态圈,为客户量身打造定制化服务,以齐全的金融服务加关联服务吸引新客户,增加老客户黏性。团队共建方面,建立银保专营队伍,尝试在基层共同组建培养由双方客户经理组成的全新销售团队,针对对公客群,可采取联合上门服务的方式,充分运用双方品碑、产品、服务、存量客户、资源的叠加优势,形成;1+1﹥2;的拓展效果,深入挖掘单个客户的购买潜力,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针对个人客户,可采取共同进社区、入车展等方式,针对不同客群,将双方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