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设计课题组“西方经济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及政府政策调节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所建立的理论体系,目的在于解决资源有效配置和充分使用问题。由于该理论体系的建立以西方市场经济运行为研究基础,并建立数学模型加以分析,因此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该课程的教学面临“本土化”问题,即不仅需要科学、客观认识和评价“西方经济学”,而且更需要能够运用相关的原理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科学认识、分析我国的经济现象,并能够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的理论学习的同时,走进社会实际生活中。又由于在模型分析上,需要加深理解并能根据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又要求学生走进实验室,学会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数学方法进行经济学研究。但过去很长时期,我国高校财经类的“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学,基本上采取的是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没有将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列入教学计划当中。近年,一些高校虽然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计划中明确列出实验教学,但往往用实践教学取代了实验教学,甚至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实践教学(如更多的是专题讨论或参观等)。而在教育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列出的是实践教学指标,但具体考核的又多是实验教学及设备条件和相关内容。这些表明在目前实际教学与管理中,“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是混为一体的,也看不到有关该课程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整体设计或完整计划。本课题研究从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区别与联系中论证“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特性,提出“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设计。一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区别与联系(一)实践教学的界定西方经济学中有很多模型,其理论模型的前提假设与实际有很大距离,对实际情况作了很多限制。因此,单纯课堂理论教学仅仅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一个方面,走出课堂,深入现实经济生活中(包括对现实经济现象典型案例的深入研究),运用科学理论研究经济现象,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取得调研2 成果,成为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作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不同于专业性的纯粹技术技能的学习、训练、运用型的实践教学,也不同于专业综合实习型(如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而是与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直接相联系的课程实践教学,是将所学的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进行调查研究、并完成科研成果的训练与提高过程。学生实践教学的成果也实践教学的是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外部化”的集中体现。这里的学生实践教学的成果尤指那些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以所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去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研究现实问题,所获得的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实践教学具体包括两大内容:1.有计划地组织好学生课外社会调研活动并完成科研成果经济学实证化恰恰是经济学科学化之路。围绕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确定调研方向,深入实际,深入到百姓之中,深入了解国情,认识改革,完成调研报告。围绕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市场供求与弹性理论的学习,组织学生对我国不同产品和服务市场供求矛盾、供求特征以及供求矛盾的协调等现实状况进行调研;围绕西方经济学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中有关垄断分析的学习,对垄断性行业进行调研;围绕政府财政政策调节有关原理的学习,深入农村对农村税费改革情况进行调研等等。社会调研项目与课程内容密切联系,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有结果。2.对国外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西方经济学理论建立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实践的基础上,研究西方国家微观与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现象和典型案例,不仅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也是认识和研究我国经济现象的重要借鉴。这里的案例实证研究不同于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案例教学,而是以学生为主导,组织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掌握完整的统计数据,进行验证分析,提出各自的看法。如围绕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搜集美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实际资料,深入探讨美国经济实现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的现实与宏观经济政策理论论证的差异及原因;搜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居民储蓄率、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的详尽资料并做出比较,深入研究高消费或高储蓄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发生怎样的不同作用,剖析其内在原因。在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联系我国实际提出有益的借鉴。对于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而言,走向社会、深入实际进行调研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走下课堂,进行科学研究也是实践能力训练的不可忽视的环节。一方面,学生直接3 参与教师在研项目,共同进行学术探讨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教师在选题、调查设计、资料运用、科学论证以及政策建议等各方面对学生科研活动加以指导,共同讨论,真正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二)实验教学的界定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经济学的模拟性实验学习与研究,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提高过程。传统上,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作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然而,现在经济学研究越来越重视修正和测试基础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通过实验室实验来测试或检验根据经济学理论作出预测的未知或不确定性领域。虽然经济学是处理复杂性的学科,这一复杂性既来自于复杂的外在环境,更主要来自于人的因素,人有主观动机,这种主观性本身很复杂,而且对环境十分敏感,个体间也千差万别。人们似乎很难在实验室中建立可重复的经济环境,使得经济学在多数情况下无法进行受控实验,要确定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比自然科学困难得多,但经济学理论本身的发展,特别是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建立了期望效用理论和博弈论,认为经济学理论建立在严密的行为假设基础上,尤其是博弈论本身明确了规则、信息等概念,为广泛开展经济学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为西方经济学教学走进实验室创造了条件。当然基于普通本科教育的要求,还无法进行高水平经济学实验教学与研究,还难以做到建立可控的实验经济环境,直接以现实的人为对象,进行经济运行的实验,研究其经济结果是否与原有的经济理论的预测相一致,并分析经济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但目前可以运用相关的软件,对采集的现实经济运行的数据或模拟设计的数据进行整理、建立模型并加以分析,做出预测,以及通过先做实验和模型分析,研究政策的制定,比较哪一个政策好。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可包括两个类型:一类是纯虚拟性数据设计模拟实验,根据经济学相关原理对经济变量的解释及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确定,设计各序列的虚拟数值,运用相关软件计算相关数值并进行曲线、图形分析,概括结论加以说明。另一类是源于现实真实数据模拟实验,对采集的现实经济运行的数据加以整理分析,运用计算机技术及软件,建立模型,推导参数,预测变化,提出对策等。当然这类较高层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也提出了多学科知识融合、综合运用的客观要求,4 必须是西方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的知识相互支撑。必须明确,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应区别于让学生了解实际中的实务流程性质的“计算机模拟”或“模拟系统”等类型的实验教学,此类实验教学,是在计算机上装有各种实际中使用的系统,其作用是让学生了解实际中的实务操作流程。(三)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联性虽然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侧重真实性,须走进现实社会或研究实际现象,而实验教学侧重模拟性,多在实验室或计算机上进行,但二者并不是割裂开的,而是能够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一方面实践教学可以成为实验教学的资料来源,即可以直接运用从现实调研中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或运用实际统计数据等二手资料,用于模拟分析和建立、推导模型并进行预测、验证,从而使得实验教学更贴近现实、更具现实意义。不过按照目前本科教学的计划、要求以及课程安排,学生在未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前,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时还难以完成经济模型的建立,但可以进行基本数据分析。另一方面实验教学设计与结论又可以为实践教学具体内容的确定和调研项目的选择提供启发和指导。例如对消费模型的研究,就需要对收入、基本消费(最低保障)、消费率等进行调研和资料搜集。将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更利于提高学生关注现实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验性将逐步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扩展实践教学,推进实验教学,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螺旋上升,既符合经济学发展的内在趋势,也是21世纪培养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二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设计:要做到有计划地组织好学生课外社会调研活动,对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等活动,带领学生或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1.实地调查与研究要求:5 ①学生可以独立或自发组织成调查小组进行实地调查,同时也可通过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作为辅助性资料,掌握充分材料。②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③自主完成练习,最后提交调研报告。微观经济学调研选题:①产品市场供求矛盾、价格弹性及价格决策调研分析(如汽车市场、房地产市场、重要食品时常、医疗服务市场等)。②校园垄断现象调查与效率分析。③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调查,并对原因及改善途径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学调研选题:①居民消费信贷现状与问题调研分析。②我国1996-2002年连续降息与2006-2007年连续升息对企业和居民经济影响的调研分析。③惠州劳动市场或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2.案例研究基本环节包括:根据不同案例提出案例概要与教学目标;了解案例内容;对案例进行简评;回答相关的思考题。微观经济学案例1:农业的好消息能是农民的坏消息吗?当大学的农业科学家培育出能比现有品种更高产品的小麦新杂交品种时,种小麦的农民会发生什么变动,小麦市场又会发生什么变动呢?我们用三个步骤来回答这类问题。第一,我们考察是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移动。第二,我们考虑曲线向哪个方向移动。第三,我们用供求图说明市场均衡如何变动。在这个例子中,新杂交品种的培育影响供给曲线。由于杂交品种提高了每英亩土地上所能生产的小麦量,所以,现在农民愿意在任何一种既定的价格时供给更多小麦。换句话说,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需求曲线仍然不变,因为消费者在任何一个既定价格时购买小麦产品的愿望并不受新杂交品种引进的影响。当供给增加时,小麦销量增加,6 而小麦的价格下降。但是,新品种的培育使农民的状况变好了吗?要简单明了地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考虑农民得到的总收益发生的变动。农民的总收益是P×Q,即小麦价格乘以销售量。新品种的培育以两种矛盾的方式影响农民。杂交品种使农民生产更多小麦(Q增加),但现在每蒲式耳小麦售价下降了(P下降)。总收益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需求弹性。在现实中,像小麦这种基本食品的需求一般是缺乏弹性的,因为这些东西是较为便宜的,而且,很少有好的替代品。当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如图5-8所示时,价格下降引起总收益减少。在这个图中你可以看到:小麦价格大幅度下降,而小麦销售量增加很少。总收益从300美元减少为220美元。因此,新杂交品种的培育减少了农民从销售农作物中所得到的总收益。如果这种新杂交品种的培育使农民的状况变坏了,为什么他们要采用这种新品种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使我们走进了竞争市场如何运行的中心问题。由于每个农民都是小麦市场上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他把小麦价格作为既定的。对任何一个既定的价格来说,使用新品种以便生产并销售更多小麦会更好一些。但当所有农民都这样做时,小麦的供给增加了,价格下降了,而且,农民的状况变坏了。尽管这个例子乍看起来只是假设的,但实际上它有助于解释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经济的巨大变化。一百多年前,大部分美国人住在农村。对农业生产方法的了解是相当原始的,以至于我们大多数人不得不当农民,以生产足够的食物。但随着时间推移,农业技术进步增加了每个农民所能生产的食物量。这种食物供给的增加与食物需求缺乏弹性相结合就引起农业收益减少,这又鼓励人们离开农业。一些数字表明了这种历史变革的程度。到1948的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