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①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②内容: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③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④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⑤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改革的前提和起点1、背景:①“文革”结束,但经济、民生没有改善②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③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2、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路线)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方针;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治路线)③平反冤案,形成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组织路线)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改革的前提和起点3、意义:是国史上的伟大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完成了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取得重大成就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改革的前提和起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展开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鉴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牢刹头也干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1、过程:安徽和四川→全国•2、原因:农村改革最迫切•①农村受到人民公社、计划经济的长期伤害。•②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现代化的根基。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突破口•3、措施(内容):•①核心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分户经营、自负盈亏•②配套措施:•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1983)•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4、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突破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承包形式上有两种:包产到户。实现承包合同指标受奖,达不到承包指标受罚。包干到户。又称大包干。“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1980年,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行了人民公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试点。图为取消人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农村改革前后比较改革前改革后经营管理集体经营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分配方式平均分配按劳分配产业结构单一农业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发展基层组织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乡、镇、村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时间核心内容土地改革1950-1952地主私有→农民私有;个体经营农业合作化1953-1956私有→公有个体经营→集体经营人民公社化1958-1978公有化程度提高,集体经营范围扩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后土地仍然公有;集体经营→个体经营材料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材料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据材料分析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1、时间: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2、重点:国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4、措施(内容)•①管理体制:政府集中、直接管理→政企分开、简政放权•②所有制:单公→公主多种•③分配制度:平均主义→按劳分配为主•5、作用:调动工人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1、背景:•①根本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②国内外形势复杂,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国内:改革遇到阻力•2、过程:•①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②成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十四大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④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认公主多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3、结果:•到21世纪初,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4、意义:•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②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小康,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建国后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变革时间变动一五计划到70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义模式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社义市场经济所有制私有制公有制公主多种工业化先轻后重优重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模式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A.1949~1951年B.1953~1955年•C.1958~1960年D.1979~1981年•【答案】D年份农业%工业轻工业%重工业%第一年26.632.141.3第二年27.234.338.5第三年28.836.734.5•(2012·全国新课标历史·22)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2012·全国新课标历史·22)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德国两位经济学家说:“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这里“基本变化”不包括()•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建立•D.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德国两位经济学家说:“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这里“基本变化”不包括()•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建立•D.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1985~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的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当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B.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积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1985~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的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当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B.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积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上世纪20年代初,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上世纪20年代初,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据某知名杂志撰文指出:“现在的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一种在给定意识形态框架下的过渡性地权制度安排。”从“过渡性地权制度安排”来看,今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出路在于()•A.分散经营,国家宏观调控•B.规模经营,家庭完全自主•C.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D.规模经营,限定意识形态•据某知名杂志撰文指出:“现在的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一种在给定意识形态框架下的过渡性地权制度安排。”从“过渡性地权制度安排”来看,今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出路在于()•A.分散经营,国家宏观调控•B.规模经营,家庭完全自主•C.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D.规模经营,限定意识形态•1987年9月,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打击投机倒把分子。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被列为投机倒把行为,个体户、下海商人因此受到打击。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这突出反映()•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B.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C.法律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D.社会经挤秩序日趋稳定•1987年9月,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打击投机倒把分子。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被列为投机倒把行为,个体户、下海商人因此受到打击。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这突出反映()•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B.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C.法律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D.社会经挤秩序日趋稳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处“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指•A、“步废除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公社体制”•B、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C、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D、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处“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指•A、“步废除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公社体制”•B、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