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课件【最新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书愤课件【最新4篇】经过三一刀客不断的筛选和修改,我们终于发布了全新的“书愤课件【最新4篇】”,相信它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老师们需要将教科书中的核心教学内容整理进教案课件中,如果还有遗漏的,需要抓紧时间完成。精心设计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书愤课件【第一篇】一、说教材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选编在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单元收录的都是唐宋诗词,第三课选了五首唐宋诗,其中《书愤》是最后一首。学生在小学学过陆游的《示儿》,初中学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对陆游已经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通过与课后1篇《临安春雨初霁》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要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1、知识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2、能力目标: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3、情感目标: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4、重点难点:1。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内容。2。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二、说教法1、诵读法:作为高二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书愤》,应该说难度不大,而且诗歌篇幅短小,那么教学中怎么来教这一课?我采取了以诵读为主,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五读”的板块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是教法,也是指导学法;既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又加强课堂容量,由诗人的一首诗到他的很多同一主题的诗,由这一个诗人作品到很多诗人的作品,以“爱国情”这样一个主题统率整个课堂和教学材料,由《书愤》说开去,提炼出“千秋英雄爱国情”的宏大主题。教师应对诵读有具体指导。2、探究式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课文。2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点拨。三、说学法:1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然后将古诗改写为现代诗,在改写中了解诗歌的内容。做到当堂背诵默写。2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多方面理解课文。四、说课堂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古诗新唱《示儿》(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反馈对导学案的检查情况。2。部分学生展示导学案,学生再次讨论解决问题。3。教师总结评价。预想疑难问题:A1。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A4。诗题解读: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B5。诗人“书”了哪些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三)导引探究请基于导学案“课前预习案”B5,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课内探究案”B6。B6。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明确: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附加问题:本诗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明确: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请结合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课内探究案”C7。C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3。把握诗人感情,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课内探究案”C8。C8。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明确:?借古讽今(用典)。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对比手法。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四)典题检测1。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是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即诗人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物。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四、课程小结:1。提问:这首诗题为“书愤”,就全篇来看,作者“愤”从何来?明确:从时事维艰、国运衰微的时代背景中来。从报国无门、衰鬓先斑的个人境遇中来。2。总结: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五)课后巩固1。背诵全诗。2。请以“我心目中的陆游”为题写1篇随笔,不少于500字。书愤课件【第二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一.由《示儿》导入,背诵。谈诗歌的思想感情。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三.写作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四.鉴赏品味诗歌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五.拓展阅读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赏析: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六.总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