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国家发改委《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课题的研究报告,刊载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3-2004)》,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集聚与扩散:我国块状民营经济研究张厚义陈光金一、块状经济与块状民营经济:基本范畴的初步界定“块状经济”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手工业时代就有“块状经济”出现,而且是手工业发展过程中十分突出的现象。工业革命以后,“块状经济”的发展更加明显,现代工业城市就是“块状经济”的集大成。当然,现在突然引起人们关注的“块状经济”,主要是指“乡村小工业的集聚”,或是“城市边缘的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前者如意大利北部地区、日本大田、德国巴登以及中国的浙江、珠江三角洲的个别地方(顺德古镇灯饰,东莞厚街家具、虎门服装、长安电子等);后者如美国西部的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北爱尔兰,中国的东莞、苏州、昆山,台湾新竹等(新望,2002)。国外学界往往把这种现象称为产业区、产业群或企业网络,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模型,如贝卡提尼的地域性社会实体理论、巴基拉等人的企业网络理论、克鲁格曼的报酬递增模型,等等(金祥荣、朱希伟,2002),迈克尔·波特在一系列论著中提出的钻石理论,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理论(迈克尔·波特,2003)。在国内,学者或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小企业集群(仇保兴,1999)或企业集群(王缉慈等,2001),或者称为专业化产业区。有的学者结合国内外的企业集群发展实践,全面梳理了国外的相关理论和模型;有的学者则力图根据国内专业化产业区形成的背景、过程和机理,提出新的解释理论和模型(金祥荣、朱希伟,2002)。此外,也有不少人把这种集聚现象称作块状经济,但其基本的立意与上述两种概念并无太多的区别。然而,仅从上述视角来考察企业集聚现象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从中国的实践来看,块状经济或产业集群的发生发展与民营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甚至是直接的联系。这一点是我们在研究块状经济时必须加以充分注意的。目前,在中国各地出现的各种块状经济,实际上都在很大程度上与民营经济相关联,例如浙江乐清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业、浙江诸暨大唐镇的袜业、浙江湖州织里镇的童装业、浙江钟管镇的生物化工产业、浙江桐庐分水镇的制笔业、广东惠州吉隆镇的女鞋业、广东东莞后街的家具业、山东寿光等地的出口创汇农业、青海循化县的羊绒业等,都是围绕某一特定产业集聚而成的块状经济,而支持这种块状经济的主体,则是民营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即使在原苏南模式下的苏、锡、常等地,随着乡镇企业改制工作的完成,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原来形成的块状区域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形成了新型的块状民营经济模式,典型的如吴江盛泽镇的丝绸业、七都镇的光电缆业以及太仓黄泾的加弹业等(沈映宇,2002)。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直接用“块状民营经济”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国的块状经济现象。其次,关于块状民营经济的经济效应,以往的分析着重于“聚集”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模1经济。这无疑是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是,块状民营经济具有明显的溢出和扩散效应。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由于集聚,块状民营经济可以使同一产业内部的分工更为精细化,以至于一个企业可以集中于该产业的某一个工序或某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从而可以节约成本,产生高效率。(2)集聚将激发各企业之间的技术学习(模仿),激发各企业为了应付更为切近的竞争而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推进技术进步。(3)核心产业的集聚将产生对上下游关联产业的更为强烈的需求,从而推动这些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在一个地方形成一种完整的产业链条。这种效应,就像块根作物一样,通过分化、膨胀和生长,产生倍加的经济效益。(4)通常,块状民营经济的主体产业往往属于第二产业,甚至属于第一产业,随着主导产业的延伸和关联产业的出现,特定块状民营经济所在地区的人口将大规模增长,从而必将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所有这些特征,在后文中将得到进一步的展开和细化。总之,块状民营经济格局一旦形成,民营经济固有的发展活力经过集聚以后将被加倍放大,从而一方面为地方经济形成日益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合理的资源配置格局奠定基础,为地方经济的整合和拳头产业的形成奠定基础,为地方经济的技术创新和整体进步奠定基础,从而形成各地经济独特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路径。可见单从经济的角度看,“企业集群”或“专业化产业区”概念便不足以概括地反映民营经济集聚现象的主要特征,块状民营经济概念则更为形象也更具有包容性。第三,关于块状民营经济的社会效应,以往的研究者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和研究。实际上,块状民营经济既已经产生这样的社会效应,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块状民营经济产生这样的效应。初步研究表明,块状民营经济的集聚-扩散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由于上述经济集聚-扩散效应,块状民营经济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为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创造条件。(2)由于上述经济集聚-扩散效应,块状民营经济的形成将造成人口的大规模集中,而人口的大规模集中,是城镇化的基础。换句话说,块状民营经济的形成,将为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创造重要的基础,在地方上,这甚至是惟一的基础。有了块状民营经济作为支撑,一方面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农村非农化与城镇化脱节严重问题所造成的城市病;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各地政府为实施城镇化战略而必须付出的成本。(3)人口的集中及其就业问题的解决,再加上真正的城镇化的推进(进城农民真正在城镇安家落户,在职业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户籍身份转变),再辅之以适当的农地制度创新,那么将增加继续主要经营农业的农民的农业用地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这将在一个重要方面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创造条件(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从而解决城镇化与非农化脱节所造成的农村病(即相当多的“农民”已经转变了职业身份,但仍然留在农村,继续占有或不得不继续占有农业用地,造成纯农户发展的资源瓶颈)。在这一方面,一些已经发展起块状民营经济的地方已经积累了较为成功的经验。(4)块状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企业家、管理者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的分化,扩大了工人、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与企业家队伍,从而有助于优化各地社会结构。显然,块状民营经济的上述社会集聚-扩散效应也不是像“企业集群”、“专业化产业区”这样的概念所能概括反映的。这里将同样基于专业化产业区或企业集群的事实,重新提出和深入分析块状经济的概念,2并把在特定产业领域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若干民营经济组织(包括民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由于相互具有某种共通性和互补性而联结在一起,集聚于一个特定地理空间,并在集中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经济集聚-扩散效应和社会集聚-扩散效应的经济社会现象称为块状民营经济。而且,在我们看来,正是因为具有经济集聚-扩散效应和社会集聚扩散效应,块状民营经济可以被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战略思路。从理论和实践经验来看,块状民营经济在推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和地区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运作良好的产业簇群,是迈向发达经济体的根本阶段”。①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商界和政界的空前重视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纷纷加以研究、提倡和推广,形成了不少像美国硅谷这样极具竞争论和创新能力的块状经济。②块状民营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块状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律、趋势,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确保块状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无疑都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的增强。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面临一系列难题和挑战,主要包括:(1)必须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增长方式,以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2)必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3)必须大力推进城镇化,以解决城镇化不足所带来的农村发展瓶颈问题;(4)必须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规模,缩小收入差距,优化社会结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块状民营经济模式将是应对这些难题和挑战的一种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进而言之,推动块状经济健康而迅速地发展,应当成为一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而不仅仅是一种策略性的考虑。同时,由于各个地方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块状民营经济也应当是一种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战略,至少应当是这种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目前已经形成的块状民营经济也面临许多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和中观层次上的制度-政策问题(如税费问题、信贷问题等);(2)城镇规划与建设不配套的问题;(3)环境污染问题;(4)微观层次的企业治理和劳资关系问题;(5)在宏观和微观上都不尽人意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6)中国加入WTO以后的全球化竞争压力问题;(7)从以初中级产品为主转向以中高级产品为主的产业升级问题;(8)技术创新和升级能力不足的问题。对于构成块状民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的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来说,①参见迈克尔·波特:《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292页。引文中的“簇群”,即我们所说的“集群”,都是英文“cluster”一词的不同译法。另外,学术界在研究和描述产业集聚现象时,常常使用“块状民营经济”与“企业集群”这两个概念。块状民营经济概念侧重于分析集群中纵横交织的行业联系,力图揭示相关产业通过联系和合作而获得产业竞争优势的现象及其机制。块状民营经济内的相关企业可能都在一个特定产业中发展,也可能在邻近的相关支撑产业中发展。“企业集群”概念侧重于分析企业的地理集聚特征以及供应商、制造商、客商之间的企业联系,分析集群的规模、结构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它所要反映的,是一些相关的企业及其支持性机构在某个地方靠近并集结成群、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现象与机制。在本文中,我们使用“块状民营经济”概念,同时结合“企业集群”概念的内容来进行分析。②参见顾强、王辑慈:“我国块状民营经济和工业园区现状与对策研究”。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行业规划司:《我国块状民营经济和工业园区现状与对策研究》,2003年月。3这些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严重。如何通过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已有的块状民营经济继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其他地区能够或快或慢地生成块状民营经济的关键。本项目的研究将聚焦于以上各个方面,系统地研究总结梳理块状民营经济发展的已有经验、机制、规律和趋势,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的战略性对策主张。这将同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在理论上,本项目将结合社会、经济和管理诸视角,对块状民营经济进行综合研究,从而丰富相关的学术领域;在实践上,对块状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机制、规律和趋势的总结,以及对存在问题的科学而实证的剖析,将为形成如何推动块状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思路提供实证基础和科学依据。许多研究表明,块状民营经济在推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和地区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运作良好的产业簇群,是迈向发达经济体的根本阶段”。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多数块状民营经济的构成主体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推动块状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推动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战略。二、我国块状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块状民营经济几乎是与开发区(工业园区)同时发展起来的。迄今为止,二者之间的一个基本区别是,开发区(工业园区)是政府开办的,而块状民营经济则具有较强的民营经济色彩。在国家的产业政策层面上,尤其是在各地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绩考量中,开发区(工业园区)受到了较多的重视,一些地方甚至陷入盲目搞开发区(工业园区)的误区,其结果是许多开发区(工业园区)都不过是一些空壳,园区里没有或只有很少几家不景气的企业。据统计,这样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占各地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总数的30%以上,这些开发区(工业园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