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青岛港驻区情况材料(修改稿)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二○○七年三月一日目录概述历史沿革港区结构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建设改造黄岛原油码头二期工程前湾一期工程前湾二期工程前湾矿石专用码头工程前湾三期工程液体化工码头工程生产经营集装箱装卸五定班列外贸集装箱西移集装箱装卸“振超效率”发展港口物流原油装卸黄岛油一期原油码头生产黄岛油二期二十万吨级原油码头生产液体化工码头生产矿石装卸前湾一期多用途泊位技改暨十万吨级矿石码头生产二十万吨级矿石码头生产及社会效益矿石卸船“孙波效率”煤炭装卸十万吨级煤码头生产“煤炭货种配比”业务件杂货装卸合资企业合作成果友好港口概述历史沿革青岛地区早在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就有海港和航海活动的记载。从1892年开始,清政府在青岛湾兴建人工码头,建成一座位于小青岛西北方向的前海栈桥,以供装卸物资和兵员上下。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码头建筑,是青岛建港开端。解放前,青岛港饱受德、日、美的殖民统治和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奴役之苦,码头设施破烂不堪,码头工人深受压迫和剥削,1949年港口吞吐量仅72万吨。新中国成立后,青岛港真正回到人民怀抱,开始了码头的改造、建设和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响应周恩来总理1973年提出的“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青岛港在加快老港区建设改造的同时,就提出拟建新港区事宜,当时提出新港址有沧口方案、大石头方案和海西方案(包括黄岛前湾和海西湾地区)。经过长期的考察、研究、讨论,最后认为海西方案中的黄岛地区前湾建港有较大的良好条件。前湾湾口宽4公里、进深7公里,不淤不冻,黄岛前湾岸线是建设深水大型码头的优良岸线。20世纪70年代初,胜利油田已有较大发展。为从速解决胜利油田原油输出问题,国家决定在青岛港开辟海上运输通道,原油码头港址选定位于胶州湾西岸的黄岛。1976年建成黄岛油码头一期工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8年12月,青岛港实行领导体制改革以后,港口改革开放、生产建设、技术改造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改造了一个百年老港,老港区旧貌换新颜;在黄岛十多年前的一片荒沙滩上,建设了两个现代化新港区(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新港区)。随着胜利油田的快速发展,1988年11月,青岛港的黄岛20万吨级原油输出码头二期工程基本竣工,13个生产系统已具备重载试运转条件。1993年,建成前湾一期工程2~10万吨级6个泊位。1997年底,建成前湾二期工程,新建万吨级深水泊位6个,其中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于1996年12月建成,该泊位可停靠第五代大型集装箱船舶。1998年11月,前湾20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青岛港货物通过能力达到亿吨,跨入世界第十五个国际亿吨大港行列。前湾三期工程建设7个集装箱专业化深水泊位,2000年5月开工建设前4个泊位,后期建设3个。前4个泊位岸线长1400米,水深16米至17.5米。2002年2月,在码头各项配套设施基本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前湾三期工程前4个泊位开始试生产。2003年9月,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前湾三期工程后期建设3个泊位于2005年12月,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可停靠12000~15000标准箱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前湾三期工程全部建成投产,成为世界上岸线最长(2400米)、泊位最深(17.5米)、桥吊技术参数最大(70吨/70米)、陆域纵深最宽(1.5公里)、装卸效率最高(单机每小时87.67自然箱、单船每小时480.05自然箱)的世界级集装箱专用码头。根据青岛市重点发展石化支柱产业的规划,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于2003年6月开工建设,2004年6月竣工。2005年9月,青岛港集团召开液体化工码头续建二期工程审查会,将在续建5000吨泊位的同时,续建8万吨级泊位,工程将于2006年内竣工投产。港区结构青岛港由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新港区三大港区组成。共有码头岸线17270多米。其中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是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新港区,主要从事原油、集装箱、煤炭、矿石等各类进出口货物的装卸服务。具备装卸储存、中转换装、运输组织、现代物流、战略储备、通信信息、保税等功能。黄岛油港区包括黄岛原油码头一期工程、黄岛原油码头二期工程以及液体化工专用码头一期工程,是以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等产品的装卸、存储、运输为主的液体货物作业区。油一期码头有2.5万吨级和5万吨级原油泊位各1个及2个1000吨级燃料油泊位,位于胶州湾西岸的黄岛北岸。油二期码头为20万吨级原油泊位,位于胶州湾西部黄岛区黄山嘴。为改善黄岛油港区的储油条件,青岛港自1993年3月进行油罐区改造一期工程后,经过8年的建设,筹资16.2亿元,分五期建成了32座现代化钢制浮顶式油罐共180万立方米储量的大罐群。2001年,青岛港将所属的原油储罐及配套设施有偿转让给中石化,实现了与中石化的强强联合。2003年6月27日,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本期工程建成的5万吨级码头结构上兼靠至1万吨级,并能同时停靠两艘5000吨级船舶。并于2004年10月竣工验收投产。2005年,整个黄岛油港吞吐量达到3500万吨,是中国最大的原油中转基地之一。黄岛前湾新港区地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胶州湾西南部的黄岛前湾内。它包括已建成的前湾一期、前湾二期、前湾三期工程以及正在建设的四期工程,是由国家重点开发的新港区。从1987年前湾一期工程开工到2005年底前湾三期工程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整个前湾新港区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以矿石、煤炭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大型现代化、多功能、高效率的贸易口岸和物流中心,使青岛港的年吞吐能力超越亿吨,进入了世界大港的行列。整个前湾新港区拥有中国沿海港口最大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现代化的煤炭码头和可接卸第六代集装箱船舶的集装箱专用码头。1998年11月,前湾20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青岛港货物通过能力达到亿吨,跨入世界第十五个国际亿吨大港行列。2005年2月,青岛港实施了加快矿石接卸效率技术改造“一号工程”,将码头装卸能力提高了4倍。并且连续多次创出世界卸矿石最高纪录。过去,青岛港矿石作业在老港区需要上千人作业,而现在139人使用现代化设备代替了过去上千人的传统作业。自2003年以来,青岛港矿石接卸率和总量一直双双稳居世界港口首位。前湾三期工程建设的7个集装箱深水泊位,泊位水深在16米至17.5米之间。以许振超为代表的振超团队连续5次创出世界集装箱船舶装卸效率新高。该工程于2005年荣获国家土木工程领域最高荣誉奖项——詹天佑大奖。前湾新港区除已成为以矿石、煤炭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大型现代化、多功能、高效率的贸易口岸外,还承担着五金钢材、化学肥料、纸浆、水泥、木材、粮食等件杂货的装卸运输和集装箱场站、海铁联运、仓储、保税、货柜维修、进出口拆拼箱、危险品管理等集装箱物流业务。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许振超,1950年1月出生,1974年7月进入青岛港工作。199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交通系统劳动模范、青岛市劳动模范、“十佳”职业道德标兵等等。曾担任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明港公司桥吊队队长、党支部书记。现任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项目经理,工人技师。许振超作为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码头工人,在青岛港这所培养人、教育人的大学校、大熔炉中,他凭着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坚韧意志和刻苦钻研、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苦练技能,攻克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先后掌握了高压变配电、电力拖动、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网络通信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创造了一系列大型机械维修、装卸工艺流程领域的成功经验,完成技术革新百余项,从一名普通的门机司机逐步锻炼成为全国一流的港口桥吊技术能手。他练就了“一钩准”、“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在担任集装箱桥吊队队长时,主持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港口桥吊作业手册,被众多专业院校列为教材。他在关系港口发展的集装箱“西移”的关键时刻,临危受命担任桥吊安装总指挥,40天顶着严寒靠在现场,历尽艰辛,不负众望地完成任务。他带领他的团队,先后5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的最高纪录,被誉为“振超效率”。许振超执著追求30多年如一日,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业绩,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当代产业工人迎接科技进步挑战的巨大勇气,彰显出中国当代产业工人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英雄气概。2004年,许振超被中宣部、交通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确定为重大典型在全国宣传,并推树为中国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胡锦涛总书记于2004年10月1日和2006年6月30日,先后两次亲切接见许振超,并向“青岛港全体工人问好”。2004年6月21日,温家宝总理专程视察了青岛港并亲切看望了许振超,亲自把振超精神总结概括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的拼搏精神;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他讲到:“振超精神、振超效率成为了时代的强音,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财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动力”。2004年9月28日和2006年4月28日,温家宝总理又亲笔两次给许振超回信,勉励他要再创佳绩,再作贡献。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等中央政治局常委,王乐泉、王兆国、刘云山、贺国强等政治局委员,也专程看望许振超,视察青岛港。许振超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111个单位作了286场报告,听众达30余万人。2005年,由国家广电总局、青岛市委宣传部以许振超为原型,以青岛港大发展为背景,联合摄制的电视电影《金牌工人》,先后在青岛市、山东省、北京进行首映式,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许振超先进事迹通过中央电视台进行海外的报道,已覆盖世界100多个国家。青岛港广大干部职工以振超为榜样,全面开展了“学振超精神,建‘三型’团队(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五好’岗位(爱岗好、学习好、诚信好、创新好、奉献好)、创一流业绩”活动,涌现出1500多项绝活儿,3000多个先进群体。形成学习有典型,岗位练绝活,团队破纪录,集体创名牌,发展大跨越的“振超效应”。“振超团队”完成的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国际空白,大幅度降低大气和噪音污染,年节约3000万元以上,已有20多个港口专门组织来青岛港学习借鉴。建设改造青岛港的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港区均是国家重点开发的新港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来港的船舶越来越多,港口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1981年和1985年,港口出现了两次严重压船压货情况。但在当时旧体制的束缚下,受到管理体制和资金、施工等条件的影响,建港部门只能搞一些基础性工作。港口实行管理体制改革后,建港指挥部从老港区迁往黄岛办公,建港的速度明显加快。在1976年建成黄岛油码头一期工程后,黄岛油码头二期工程在1988年建成并于1992年竣工验收。在此期间,前湾一期工程于1987年10月动工建设。1993年12月,前后用了6年的时间,前湾一期工程总体通过国家验收。前湾二期工程6个万吨级泊位,国家计划工期为5年,青岛港却提前两年就基本建成简易投产。其中3泊位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集装箱专用泊位。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总工期为2年,青岛港实际仅用18个月就建成启用。从2000年5月开工建设了7个码头前沿底标高为-16.0米~-17.5米,可以靠泊12000—15000标准箱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全国最大的前湾三期深水码头,到2005年底全部投入使用。2004年10月,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工程通过竣工验收。随后,在新港区进行前湾小港池回填工程,使前湾小港池工程于2005年底简易投产。前湾新港区的建设,使青岛港的年吞吐能力超越亿吨,进入了世界大港的行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十几年来,青岛港筹资上百亿元,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建成投产了六大工程(黄岛油二期工程、前湾一期工程、前湾二期工程、前湾三期工程、前湾矿石专用码头工程、液体化工码头工程)和八大码头(黄岛油二期码头、前湾一期煤码头和顺岸式码头、前湾二期顺岸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