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上海市经济学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说明为营造本市经济学界开放、活跃、民主的学术氛围,促进各有关教学、研究单位经济学专业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上海市经济学会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首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并由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协办。首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设立组委会、评委会。1、组委会主任:袁恩桢(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副主任:周振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永岳(上海市经济学会轮值常务副会长);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王国平、叶德磊、何玉长、李慧中、陈宪、郝德良、顾钰民、傅红春。2、评委会组成与组委会同。“论坛”参与对象为本市各教学、研究单位经济学专业的40周岁以下(1966年1月1日后出生)的教学、研究人员及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征文由评委会在各单位初审推荐的论文中评选出“论坛”入选论文21篇,收入《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正式出版;在入选论文中评出二等奖4篇,三等奖5篇,新秀奖12篇,一等奖空缺。1首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获奖名单一等奖:空缺二等奖:四名(按篇名拼音排列,下同)经济高增长为何不能带来高就业——“奥肯悖论”的经济政策学解析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唐珏岚我国区域性税负差异及其成因研究上海财经大学于洪医疗费用上涨的经济学解释上海财经大学许敏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1994~2005华师大罗忠洲三等奖:五名从服务业的发展看当代经济危机的地理“位移”上海财经大学陆夏对当前我国住房调控政策的经济学思考上海师范大学刘正才国产化政策对汽车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大众汽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熊琼龙静国有资产“非经营性”与“经营性”比较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张沁悦论我国对外贸易政策领域的重大创新——出口管理贸易政策的经济学分析同济大学聂文星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奇志新秀奖:十二名创业资本,一种新投资方式还是新资本形态?上海财经大学刘志阳经济学中的因果关系同济大学简泽科研投资的外溢效应及其实证分析上海师范大学范建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杨来科上海对外贸易高速增长成因分析及展望上海市府发展中心郭爱军实践理性语境下的经济理性分析上海财经大学郭蓉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技术外溢效应上海财经大学丁晓钦完善创新环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海社会科学院陶纪明以托宾税管理资本异常流入的技术运用华东师范大学岳华李明优化政府采购监督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东华大学王宏中国传统官员文化与官员腐败:文化经济学分析复旦大学杭行谈若定中美网络广告营销比较上海师范大学文燕平林珊珊经济高增长为何不能带来高就业——“奥肯悖论”的经济政策学解析唐珏岚内容提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在保持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却没有相应地带来高就业,这一经济现象有悖于经济增长与失业变动存在反向替代关系的奥肯定律,因而,中国存在着“奥肯悖论”现象。论文依据经济政策学的有关原理,从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目标相容性,以及目标与工具相容性的角度,分析了高增长不能带来高就业的原因,并且认为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本身并不存在目标冲突,当前存在“奥肯悖论”的主要原因在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不能明显有助于就业岗位的创造。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提出了扩大就业的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中国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尽可能地实现或接近充分就业目标。关键词:奥肯悖论就业弹性系数目标工具相容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业工作任重而道远。所谓“任重”,一是指就业乃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充分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二是指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将面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总量过剩、结构错位之间的矛盾。所谓“道远”,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一、问题的提出(一)奥肯定律揭示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奥肯定律(Okun'sLaw)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于1962年提出,它是一个说明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关系的规律。奥肯利用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发现,削减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提高3%1。奥肯定律说明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存在反向替代关系,即经济增长速度快,就业岗位增加多,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反之,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这一定律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一种在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进行权衡组合的可能。(二)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现实关系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达10.1%,而同期,就业的增长率却只有1约翰•伊特维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第749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1·1.1%。近几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统计报告发现,2001年—2005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分别为:8.3%、9.1%、10.0%、10.1%和10.2%,而同期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改革开放以来昀高的5年,而且远远高于上个世纪90年代(见表1)。此外,从中国GDP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也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所谓就业弹性系数是就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说明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据统计,“九五”时期,我国的GDP就业弹性系数为0.13,但到“十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其中2005年仅为0.08。相应地,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也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其中,2005年只有63万人。针对这一现象,国内外就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引发了不同观点。观点一:无就业增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一份名为《2006亚洲太平洋地区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到:“在东亚的成功故事背后,隐藏着‘无就业增长’的挑战,年青人与女性正经历着‘无就业增长’。”而该署驻华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毕儒博先生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事实上,‘无就业增长’在东亚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表现非常严重,尤其是中国!”2观点二:低就业增长无就业增长这一说法,并不为国内专家完全认同。2006年7月4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说,“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是带来了很高的就业,由于劳动力供给等原因,失业率没有下降,表现出低就业的增长态势,确切地说是‘经济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也指出,“不能简单地说中国的‘无就业增长’很严重,我们要充分看到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在目前看来,劳动力过度的依赖市场的作用,很有可能使这种状况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3由此可见,尽管两种观点在中国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程度方面有很大的分歧,但一致公认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带来就业的高增长,即中国存在着经济快速增长不能同时带来就业相应扩大的“奥肯悖论”现象。2《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无就业增长警示中国》,=5218&Forum_ID=23《中国真的进入了“无就业增长”吗?》,·2·表11991—2005年中国GDP增长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年份GDP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19919.22.3199214.22.3199313.52.6199412.62.8199510.52.919969.63.019978.83.119987.83.119997.13.120008.03.120017.53.620028.34.020039.54.3200410.14.2200510.24.2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三)“奥肯悖论”的潜在危害从某种意义上说,高增长、低就业的“奥肯悖论”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增长,不完全符合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为它除了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之外,可能还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第一,高增长、低就业将有可能进一步拉大收入分配差距。失业表明愿意工作并且有能力工作的人没有从事生产。不能就业就无法获得工资收入,也就无法通过初次收入分配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第二,高增长、低就业可能会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尽管我们有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没有工作的人一般很难再承担额外的子女教育费用,这将影响其子女的就业竞争力,形成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这有悖于“共同富裕”社会目标的要求。失业不仅使失业者家庭收入低下,并且会强烈地打击家庭成员的自尊心。由于失业人员的子女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从而会导致整个下一代国民素质的平均下降,使中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第三,高增长、低就业会形成过于依赖出口的畸形经济结构,有损国家的经济安全。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会由于收入低下而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抑制内需,企业要实·3·现利润,就只能依赖海外市场。2005年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了62.%4,而且主要是依赖欧美市场。这就加大了贸易摩擦发生的可能,使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缺乏保证。二、中国存在“奥肯悖论”的原因“奥肯悖论”的原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一)学术界的主要观点针对中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奥肯悖论”现象,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失业两种。观点一:劳动力总量过剩尽管计划生育政策缓解了人口的增长,但由于人口基数比较大,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员逐渐加入劳动大军,加大了就业压力,这可称之为滞后的计划生育政策效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城市就业人口中农民工的比例急剧增加,农村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的过程,也加大就业压力。观点二:结构性失业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加剧了就业压力。具体又包括:(1)技术进步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有的学者认为,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含量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会相应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使就业率下降。特别是随着新经济在我国的崛起和不断发展,大量高新技术与高新设备的采用,出现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核能、海洋工程等为重点的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这些产业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支柱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一般都是高投资项目,大量投资带动GDP快速增长,但相对而言使用劳动力则越来越少,出现了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高增长作用加强但并未带来高就业5。(2)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结构性失业的加剧。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会带来很多原有产业就业岗位的消失;另一方面,由于原有从业人员缺乏新创造出来的工作机会所要求的技能,阻碍了劳动力向新的工作岗位转移。因此,就中国目前转型期的实际情况来看,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是当前引起失业增加的主要原因6。但也有学者认为,技术进步,产业机构调整并不一定会导致就业岗位减少。首先,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具有双重效应。从技术冲击的短期效应来看,由于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同量产品和资本所需劳动力投入会逐渐下降,从而产生技术进步的就业挤出效应,但从技术进步的长期影响来看,技术进步能大大增加社会产出,提高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并导致社会消费结构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演进,尤其是具有劳动密集4外贸依存度为外贸进出口总量比GDP的比值。根据《2005年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GDP总量为182321亿元,进出口总额14221亿美元,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8.0702。5李昭校:《中国经济“高增长率与高失业率并存”原因探析》,《北方经贸》2004年第5期。6陈桢:《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足问题分析》,《学术交流》2005年第10期。·4·型特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技术进步在长期又具有就业增长效应。其次,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了经济的空前繁荣,社会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其经济增长速度一直

1 / 16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