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精编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文档,供参考1/16《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精编5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精编5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本节课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课前已经要求学生回家预习并做好相应学具的准备,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多数学生已经建立了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在课堂上,我从学生的回答问题中发现,学生在课前所做的预习时,已经知道了“毫米”这个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但还没有建立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本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让他们“做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我认为上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1毫米的长度时,能够从身边找出许多适合用毫米作单位的物体。如:作业本的厚度、橡皮擦的长度、直尺的厚度、液晶电脑显示器的厚度、课桌面的厚度、某地区的。降水量……学生由自己熟悉的学习用品到身边较熟悉的物品的举例,充分说明学生好文档,供参考2/16已经建立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概念。总的来说,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学生的测量还不够准确,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2教学目标:⑴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意义,认识长度单位毫米,能够用毫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数学活动,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感知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体会到毫米在生活的用处很广。重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毫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教学准备教具准备:1分硬币,各类卡,光盘。学具准备:每人一把直尺。教学预设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本书,猜猜哪本厚(出示4毫米和5毫米厚的书)(学生猜,老师不加断定)好文档,供参考3/162,哪位同学能想个好办法又快又有根据地正确判断出哪本厚那本薄(可以平放在桌上比一比)追问:如果不用这种比较的办法,你还能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比较这两本书的厚薄吗(可以用尺量)3,用尺量就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米,厘米)让学生比划1米,1厘米师:这本书厚有1米吗有1厘米吗那怎么办4,对,我们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我们今天一起来探索研究-----毫米的认识(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环节一:1毫米的建立1,实际上,毫米并不难找,它就藏在我们的尺子上,只要细心,就会找到它。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师: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1毫米)2,在自己的尺上找到1毫米,用笔尖指给你的同桌看看。3,1毫米的长度给你什么感受(短,小,细)4,画1毫米。先估计画,再用尺子量后重画一次5,尺子上1毫米是这么长,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好文档,供参考4/16厚度,或宽度,大约是1毫米呢6,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1毫米。教师介绍并示范:也可以借用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硬币,先用拇指和食指夹住1角硬币,再轻轻将硬币抽出,看拇指和食指间的空隙有多大,就是1毫米有多长。同桌互相比划1毫米,看谁比划的准确环节二:认识几毫米我们已经知道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这样的2小格呢3小格呢5小格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结:几小格就是几毫米。环节三:毫米与厘米的联系继续观察尺子,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我数的是1和2中间或5和6中间有几毫米)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出示:1厘米=10毫米齐读,往返各一遍数学游戏----考考你(口答)2至3厘米之间有几毫米6至7厘米之间有几毫米9至10厘米之间有几毫米3至5厘米之间有几毫米怎么想的环节四:;回顾课前,用毫米量好文档,供参考5/16知道了毫米这个单位,就用它来量一量吧。(量课前的两本书)量前先思考: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尺子放在哪个位置测量会更准确呢(在投影仪上演示,课件再演示。)一般0刻度线对一端,刻度再看另一端。把本子捏紧再量。三,回顾总结,加深理解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测量生活中很短或很薄的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四,巩固练习1,完成做一做第3题环形针的长2厘米7毫米师:你是怎么看的2,练习第一题指名答3,练习第二题投影反馈五,联系生活,趣味练习到现在为止我们都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从大到小应该(米,厘米,毫米)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要用到这些长度单位。这四兄弟啊谁都说自己的本领大,,这不,它们都抢着在小马虎的日记表现自己呢。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好文档,供参考6/16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毫米的认识》,内容包括教科书第2—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例1用小组活动的画面提示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方式,以数学课本为素材,让学生通过估、量,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发现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让学生凭借测量物体的直观图确定三个物品的长度,熟悉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方法。练习一第1、2题考查学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第3题是估计、测量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而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方面更需要多多培养。虽然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过了厘米和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但是学生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所以在《测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以帮扶、引导为主,教会学生如何有效估计物体的长度,如何有效参与四人小组活动中去,如何较科学规范的。测量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在具体、现实的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加深对毫米的理解。在后面的《分米的认识》教学中,我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放手,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主探索。本节课属于计量单位的教学,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好文档,供参考7/16学中,我利用小精灵来获得学生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用手比划的过程中,唤醒旧知,以利于后面教学的开展。这样设计目的有两个,一是让比划得较准确的同学对自己有信心,获得学习上的满足和喜悦;二是让比划得不准确的学生知道:数学需要思考,哪怕是比划,也得先思量思量,再出手。毫米的认识教案4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感受并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知道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2、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会选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交流单位换算的思考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让学生体验学习分米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2.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过程:一、测量引入师:昨天同学们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好文档,供参考8/16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先估一估,然后进行测量。2.全班交流。3.发现问题,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桌面的长、宽时,用“米”和“厘米”做单位都不太合适)师: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米。(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二、探究新知1.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1)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线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2)用手势比划1分米有多长。(3)让学生找一找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4)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学生尝试画线段,集体评议。强调:从0刻度线出发,要标好端点和线段的长度。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让学生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列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画1分米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好文档,供参考9/16的长度观念。2.探索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尝试推算: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2)展开验证:出示米尺,2分米有多长?5分米呢?8分米呢?10分米呢?观察发现:1米=10分米,用手势比一比。(3)想一想:2米等于几分米?6米呢?50分米是几米?3.单位换算。(1)教学例3。①2厘米=()毫米想:1厘米=10毫米,2厘米里面有()个10毫米。②80厘米=()分米想:10厘米=1分米,80厘米里面有()个10厘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推理几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毫米和几十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厘米等,教给学生进行单位换算时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在表达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2)系统梳理,体会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你能按顺序给下面的单位排排队吗?分米、厘米、毫米、米好文档,供参考10/16根据排好的单位,观察思考: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示范一次,接着学生自主梳理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小组交流,指名汇报。三、巩固练习1.填一填。7分米=()厘米5米=()分米60毫米=()厘米2米=()厘米100毫米=()分米抽选题目邀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师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推算100毫米就是1分米。2、完成练习五第3、7题。(1)杯子高1()(2)螺丝钉宽5()(3)牙刷长16()(4)蚂蚁身长6()(5)一步长5()(6)尺子厚()毫米3.选择合适的长度在()里画“√”。(1)黑板长()3厘米()3分米()3米(2)毛巾长()7厘米()7分米()7米4.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一条裤子长9分米。()好文档,供参考11/16(2)一张床长5分米。()(3)小明高14分米。()(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6、一本故事书厚8毫米,5本这样的故事书厚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白“合多少厘米”即将前面的单位“毫米”换算成“厘米”。7、完成练习五第9、10题。第9题,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懂题意,首先弄清: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列式后有什么困难?可以将2米换算成20分米来计算。8、知识应用:一块黑板长3米,用5分米长的彩带沿着黑板的长边做一条花边,需要几根这样的彩带?学法指导:谁能换一句话来表达题目的意思?明确本题实际上是在求30分米厘米有几个5分米,即30里面有几个5。四、全课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5“毫米的认识”是20xx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继二年级米和厘米的学习后引入的另一长度单位,它是以后学生学习更好文档,供参考12/16多长度单位的过渡,因此,学好本节课对今后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上周我上了“毫米的认识”这一节的公开教学,现作如下的反思。一、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而估测是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估计的一种,它是对物体或图形的某种属性(长短、大小、轻重等)——量的估计。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个量的估计常常比精确计算它的大小更重要,同时,估测教学有助于儿童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并获得对度量单位大小的认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什么是估测?按我个人理解,估测就是个体根据知识经验,采取一定的策略,获得物体或图形某方面的属性——量的近似值的过程。在教学《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时,我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操作,建立测量单位的表象——奠定估测基础。测量单位和实际测量是测量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测量单位作为大家认可的公度是测量的基础,当然也应该是估测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以帮助他们建立测量单位的概念,形成测量单位的表象,从而正确理解和感受测量单位的实际意义,为估测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在要求学生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前,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学生很快地说出有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