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学教案设计方案(通用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7幼儿教学教案设计方案(通用4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比较优质的方案吗?下面是网友精心分享的“幼儿教学教案设计方案(通用4篇)”,欢迎参考下载与收藏。幼儿教学教案设计方案【第一篇】幼儿在日常的各类活动中经常会运用到不同的工具,如在美工活动中将牙签、吸管、回形针等等作为辅助材料,这些工具不仅帮助孩子完成了创作,还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为了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索机会,我结合刮画这种常见且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绘画形式,设计了本次活动。1、通过看看、找找、画画的活动,引导幼儿探究用不同工具刮画的方法。2、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活动前请幼儿自发收集不同的刮画工具,包括废旧材料;范例若干份(布置在绘画区域四周);已涂好的多色刮画底版若干份(教师示范大底版和幼儿用底版)欣赏活动dd演示与讨论dd探索与创作dd交流与评价1、幼儿自由欣赏刮画作品。2/7(与幼儿共同观察画面内容如故事、物体、线条等,并说说刮画的方法。)2、提问:(1)这些美丽的画你觉得是怎么画出来的?(老师及时肯定幼儿:“小朋友刚才看得都很仔细,这些画都是刮出来的”)(2)那么猜一猜刮画的时候使用了哪些工具?1、出示刮画工具,鼓励个别幼儿自选并演示刮画。2、继续提问:“瞧,朋友们用了哪些不同的工具,都刮出了什么?”(启发幼儿感知工具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刮画效果。如线条的粗细、色彩的变化等。)3、老师小结:原来这些不同的工具能刮得不一样,想一想你准备用什么工具刮画?请试试用几种不同的工具刮画出你想到的故事、物体、线条。(1)激励幼儿大胆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刮画,结合生活、故事、玩具用品、线条等展开想象与创造。(2)指导个别幼儿运用工具,丰富刮画内容。(3)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使用工具。幼儿教学教案设计方案【第二篇】为了使幼儿对线产生兴趣,对线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在生3/7活中懂得自主学习和探索,故设计这幼儿园语言教案。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学习角色之间的对话,懂得同伴间要互相帮忙。2、会根据故事的开头续编和新编故事,发展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演。活动准备:1、情景布置:线的天地(各种各样的线)2、实物:红、白两种绒线团,一对棒针。用红、白两种绒线编织成的白底红十字图案的编织品。一、参观“线的天地”,各种线的用途。二、出示红白两种绒线团,棒针,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讲第一、二、三段故事,提问:1、故事里有谁?他们去干什么?2、红圆圆和白团团都说了些什么?讨论:红圆圆和白团团走但荒野,发生了什么事?(让幼儿想象,自由讨论)并让幼儿续编。三、教师讲完整个故事,提问:1、红圆圆和白团团她们在路上遇到什么?2、她们是怎么做的?3、最后,她们怎样了?4、我们听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什道理?四、请幼儿分角色白哦眼并复述。五、师生小结:同伴之间应该互相帮忙、互相关心。4/7幼儿教学教案设计方案【第三篇】1.丰富幼儿对影子的认识,有兴趣探索影子产生的原因。2.探索发现影子的变化和物体的位置变化有关,获得相关经验。小动物木偶、手电筒、活动室的光线昏暗一:游戏“猜猜我是谁”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操作手电筒,前面放各种物体,请幼儿猜猜是什么?教师提问:请你看一看,猜一猜。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幼儿猜想讨论影子形成的原因。教师小结:这叫什么?(影子)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影子?有过哪些有趣的发现?(引导幼儿大胆地猜想)二:做实验,探索影子的产生教师开、关手电筒,请幼儿看看墙上有什么变化。教师:墙上有什么?(影子)现在呢?还有影子吗?为什么没有了?(引导幼儿了解有光才会有影子)教师将物体分别放在光源的前面、后面,对比观察后发现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只有将物体在前面挡住光,才会有影子。)教师小结:没有光,就不会有影子的出现,只有光,没有东西挡住光,也不会有影子,影子是怎么来的呢?只有物体挡住了光,才会有影子。5/7三:手影游戏,进一步发现影子的秘密教师:1.我们试着用手变出影子来,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邀请部分幼儿轮流到手电筒前做出各种造型,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影子与物体的外形很像,物体移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教师:2.先把手紧挨手电筒,然后远离,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发现:影子的大小与光和物体的距离有关系。改变物体的位置,影子都会发生变化。四“自由寻找影子、观察影子、体验发现影子的快乐1.“玩手影“。两个人一组,共同合作进行游戏。2.寻找生活中各找各样的影子。(大树、房子、滑滑梯、国旗等)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在路灯下观察影子的变化,幼儿一起玩“踩影子“的游戏幼儿教学教案设计方案【第四篇】1、幼儿在教师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能够根据乐曲的不同节奏,进行相应的动作表现和游戏。2、鼓励幼儿大胆表演动作,培养对音乐的感受能力。3、能够积极的参加游戏活动,体验艺术活动所带来的快乐。1、事先欣赏教师改编的故事“巨人的花园”6/72、简单的场景布置:栅栏(小椅子)(一)幼儿自由围坐在教师身边,教师以语言创造情境,将幼儿引入故事“巨人的花园”1、我们是一群爱听音乐的小精灵,一听到音乐我们就会快乐的跳舞。2、音乐起,幼儿自由表演动作,教师边观察了解幼儿的舞蹈能力,边跟随音乐的变化做不同的动作,给幼儿以暗示。(二)幼儿跟随教师向巨人的花园出发,途中,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模仿教师做动作的愿望与兴趣,使幼儿在动作过程中进一步感受音乐的不同。1、今天,我们一起到巨人的花园里去玩吧,那里有最美的音乐和最美丽的花。路很远,还会经过一些有趣的地方,你们可要跟上,千万别迷路了。(间接提出要求:要跟在教师身边。并为后面有语言创设情境作好铺垫)2、情境一:爬山。缓慢的音乐――上山。欢快的音乐――下山。情境二:过小河。缓慢的音乐――趟水。欢快的音乐――将水甩干。(三)进入巨人的花园,教师交代游戏规则,引导幼儿听音乐进行游戏。1、听音乐,辨别不同的音乐:欢快――精灵的游戏。缓慢――巨人出现。2、交待游戏规则:我们进入花园后,如果听到巨人的声7/7音,就要立刻躲到花丛中,变成花园里一朵小花,这样它就不会发现我们了。游戏开展两遍后结束。3、游戏若干遍后结束。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