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市公司外部融资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研究姓名:黄晓青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鲁爱民20071201上市公司外部融资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研究作者:黄晓青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钱薇试论上市公司的外部融资方式-商场现代化2008,(5)上市公司大量资金的供给,除了通过公司自身积累外,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借助金融市场进行外部融资,因此探讨上市公司外部融资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作者就我国上市公司过分偏好股权融资,表现出的与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外部融资惯例不相吻合的这一特征,进行了简要论述.2.期刊论文南召凤.张丽.陈宏立我国上市公司外部融资偏好的成本动因分析-商业经济2006,(1)按照西方融资方式的啄食顺序理论,企业的外部融资顺序应先债券融资后股权融资.我国股权融资相对于债券融资具有资本成本、代理成本、信息成本和寻租成本的优势,使上市公司的外部融资顺序出现了重股权融资、轻债券融资的偏好.应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信息披露、着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快形成经理人市场等方面入手,以改变不合理的融资现状.3.学位论文武斌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问题研究2007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从1988年Fazzari首次正式提出到现在,一直是公司财务领域学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Fazzari,Kaplan,Myers,Majluf,Jense,Stiglitz等诸多世界著名学者都对该问题的研究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并且,对该问题的研究同时推动了公司治理、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等相关理论的发展,有许多研究成果都被世界500强的公司应用在其现金流管理和管理层激励政策当中,使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和现金流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造成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问题的原因有两种:非对称信息导致的融资约束和管理自由化导致的过度投资。不同的公司其投资对现金流的依赖性不同,背后的原因也不同。本文通过对中国沪深上市公司1999-2000和2004.2005年间公司投资与自由现金流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探讨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及其背后的原因,利用改进后的回归模型与以前研究模型的效果进行对比,并进一步分析公司特征对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本文的目的是要找出影响中国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关键因素,为降低企业外部融资时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无效率的过度投资行为,提高公司治理结构和盈利能力提供可行的参考意见。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面板数据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中国上市公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问题,拥有较高增长率的公司其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源于非对称信息;投资前景较差的公司其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则源于管理自由化。公司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对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显著,小规模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要高于大规模公司,并且动因检验结果为管理自由化,大公司的动因检验结果效果不显著;高负债率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要远低于低负债率公司,而且高负债率公司更可能受到管理自由化的影响,而低负债率公司更可能受到非对称信息的影响。由于中国上市公司并不注重股东回报率,股利支付率对公司现金流敏感性几乎没有影响,不能作为衡量融资约束程度的指标。4.期刊论文孙永尧.SUNYong-yao外部融资与经营业绩-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8(5)文章以国内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研究了企业外部融资和未来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管是权益融资还是债务融资,在融资后,企业的经营业绩都下跌.但是,权益融资比债务融资与企业经营业绩更相关,外部债务融资比内部债务融资与企业经营业绩更相关,这种结果支持了企业融资的蚕蚀理论和代理理论.所有融资对企业经营业绩都有不利的影响,风险较大的融资有较大的不利反映.不同融资类型对企业经营业绩影响的时间范围并不相同.通常,权益融资对企业经营业绩影响的时间要比债务融资长些,外部债务融资要比内部债务融资影响的时间要长些.这种结果,证实了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盈余管理.5.学位论文张瑶公司治理、地方金融业市场化与上市公司资金占有的实证研究2006文章以中国各地区金融业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为背景,以97-03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分别从利益输送角度和内、外部融资选择角度来研究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文章主要探讨以下问题:1、好的公司治理是否能够约束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行为;2、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是否受到地区融资环境的影响;3、政府是否更倾向于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并关注地区金融发展程度和公司内部治理对政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影响。文章研究发现:1、公司治理指数和“资金占用”是负相关关系。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可能是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权益的表现,而好的公司治理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控股股东占用行为。2、地区金融业市场化指数和“资金占用”是负相关关系,意味着当一个企业外部融资比较便利时,控股股东及其下属公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数额会下降,说明控股股东及其下属企业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也可能是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一种表现。在中国这种特殊背景下,上市公司相较其他企业有明显的外部融资优势(无论是从证券市场还是从银行),非常可能成为整个集团的资金来源,当集团内其他企业外部融资比较困难时,控股股东及其下属企业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文章的结果恰恰支持了这一分析。3、“政府直接控制”虚拟变量与“资金占用”是正相关关系,意味着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政府直接控制的上市公司其控股股东与其他上市公司相比占用了上市公司更多资金,支持了政府“偷盗之手”假说。4、好的公司治理以及较高的地区金融业市场化进程有助于降低政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意味着政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同样受到“利益输送”和“内、外部融资选择”的影响。除了以上主要发现外,文章还发现:“资金占用”与“银行借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为股权人侵占债权人利益提供了一些证据。过去的文献很少从企业内、外部融资选择的角度讨论上市公司资金占用问题,文章的结果意味着要解决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问题,不仅需要从加强公司治理入手,还需加强地区治理环境(例如企业融资便利)建设。6.学位论文江灏融资环境对我国上市公司外部融资方式的影响研究2007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财务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西方企业融资问题是以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融资环境为既定条件,而我国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上市公司所处的融资环境较西方国家要复杂得多,在融资方式上也表现出其自身特点,同市场成熟的发达国家企业盛行债权融资不同,我国上市公司在外部融资时呈现出股权融资偏好。许多实证研究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具有股权融资偏好,我国很多学者从股权融资成本、体制问题等方面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特定的融资环境为研究角度,探讨融资环境对我国上市公司外部融资方式的影响,力求对我国上市公司偏爱股权融资这一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作一合理的解释。为此,本文首先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几乎所有的西方资本结构理论都对股权融资偏好作了否定,其次从我国外部融资现状分析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具有股权融资偏好,但绩效表现很差,与之同时,上市公司在外部融资方面出现了些理性发展,债权融资在外部融资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出现理性回归,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策因素影响所致。由此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过分倚重股权融资并凸现其弊端,同时也表明上市公司受其融资环境的影响而在融资时作出一些理性选择。针对以上状况,通过对融资环境对上市公司外部融资方式的影响分析,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是其处在特定融资环境下所作出的一种“合理”选择。通过分析表明,在我国,随着市场的成熟,管理的规范,监管力度的加大,股权融资成本赶上甚至超过债权融资成本,如果上市公司盲目地倚重偏好股权融资,将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不利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不利于财务杠杆作用的发挥,不利上市公司业绩的改善和提高等。本文认为,要改变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使上市公司在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更为理性,就必须改上市公司的融资环境,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7.期刊论文孙永尧.SUNYong-yao外部融资、投资、未来业绩和股票报酬-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22(6)不同融资类型对未来经营业绩有不同反映.无论是未来一年盈利还是长期盈利,权益融资与债务融资对未来经营业绩都有较大的不利影响.外部融资与经营净资产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经营净资产的变化减少了融资对未来盈利的影响,但不能区别不同融资类型的影响差异.融资类型对盈利影响的相关系数极不相同.市场不仅高估了融资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而且发出了结果是错误的信号.8.学位论文向冠春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公司融资选择研究——基于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视角2006融资选择是公司最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与公司的资本结构直接相联系,对该问题的探讨已经成为财务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在这个方面,国外许多学者以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环境为背景对公司融资选择进行过广泛、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而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具有不同于西方等发达国家的制度背景和公司特点,所以我国公司的融资选择行为有可能与国外不同。在我国,一些学者研究公司融资选择时发现“股权融资偏好”现象,与国外经典的融资选择顺序理论的预测正好相反。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来解释这一“异常”现象。本文采用“演绎推理”和“比较归纳”的思想,构建了在一定条件下的公司融资选择理论模型,分别探讨了信息完美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控制权私人收益如何影响公司的融资选择。尝试从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角度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选择的偏好。与此同时,本文选取1999年至2004年的6197个有效样本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选择情况。在实证研究中,分两步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选择状况,即首先检验上市公司内外部融资选择情况,然后再检验外部融资中债务和权益融资的选择情况;将整体样本分两个阶段(分别为1999-2001和2002-2004),比较不同时期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选择情况;按照规模、获利能力、成长性、股权控制状态等公司特征对样本进行分组,比较研究不同特征公司的融资选择情况。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关键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研究创新;第二章按照融资相关理论演变的过程,系统地回顾了权衡理论、信号理论、啄食顺序理论和市场时机选择理论;第三章主要从国家、市场和公司三个层面分析了与融资相关的制度背景;第四章是融资选择的理论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从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视角构建公司融资选择理论模型;第五章是融资选择的实证检验,对内、外部融资选择和外部融资中股权与债务融资选择进行实证检验,在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按照一些关键变量从不同的角度对全体样本进行分组比较,以期发现影响公司融资选择的重要因素;第六章总结全文主要的研究结论,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结合中国的制度背景,构建融资选择模型。在围内,已有融资选择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实证描述上,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融资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现象,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些尝试。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的思想,从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视角构建了公司融资选择理论模型,分析不同条件下公司融资选择情况。2.目前国内对于上市公司融资选择的实证检验主要集中在公司杠杆存量水平上,而作为公司存量的公司杠杆水平是自公司成立以来融资累计的结果,不能很好表明公司当期的融资偏好,从公司融资增量的角度通过建立实证模型检验公司融资选择偏好,更能贴近我们要研究的融资选择问题。本文在借鉴Shyam-Sunderand:Myers(1999)等实证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分步骤、分阶段、分组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选择情况。3.实证研究结论的新发现。我国许多学者研究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