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案例范例【4篇】【参考指引】此例优秀文档“网络暴力案例范例【4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整理编辑,以供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网络暴力案例【第一篇】摘要:在网络暴力暴力频繁发生的今天,本文通过理性的分析找到隐藏在背后原因,以便我们更好的观察网络暴力事件。关键词:网络暴力政治制度主流价值网民结构一:典型的网络暴力事件2006年4月,一位悲情丈夫在网上发表了一封五千字的长信,痛斥一位网名为“铜须”的大学生与他妻子有染。随即,数百人在未经事实验证的前提下,轻率地加入网络攻击的战团,其中一人更建议“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奸夫的头,献给那位丈夫做祭品”。短短几天内,数十万网民组队对“铜须”发出网络追杀令,搜寻并发布了这名学生的真实姓名、身份、住址和生活细节,并呼吁社会封杀“铜须”“呼吁广大机关、企业、医院⋯⋯对××(铜须原名)及其同伴进行抵制。不录用、不认可、不理睬⋯⋯”。针对此事,《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等欧美报纸,相继刊发报道,质疑中国网民的做法是对个人权利(隐私权、情感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等)的严重侵犯。《国际先驱论坛报》更以《以键盘为武器的中国暴民》为题,强烈抨击中国网民的“暴民现象”,质疑中国网民的做法是对个人权利的严重侵犯。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国内媒体也纷纷以此为专题进行讨论、评说[1]。2007年12月27日,一家电视台播出一则新闻《净化网络视听环境迫在眉睫》,报道中提到,“截至目前,我国提供视听节目服务的网站已达6万多家,在传播健康思想文化的同时,一些低俗不健康的内容也在蔓延。”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小学生小凡,她在镜头里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画面上打出了小凡的真实全名。1月1日,“猫扑”网上发出一封题为“召唤人肉搜索”的帖子,短短4天里,就吸引了1200名网友回复,长达12页之多。内容包括最初搜索到小凡名字的电视画面截屏,小凡的出生年月、所在学校、平时成绩以及所获奖励,甚至她出生的医院都被搜了出来。一些网民在论坛中质疑小凡的话的真实性。此后,质疑演变为讽刺、挖苦,进而升级为侮辱和恶搞。许多网站出现了许多帖子来恶搞“很黄很暴力”,还有人制作了色情漫画来影射小凡,百度贴吧里也出现了“很黄很暴力吧”……“很黄很暴力”以其强悍的火爆程度和迅猛的传播速度,在几天内闹得满“网”风雨。二:关于网络暴力的界定针对频频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人民日报》总结出了“网络舆论暴力”三大特征:a.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b.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c.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1]。在周利群的《浅析网络暴力》一文对网络暴力的作出以下定义:网络暴力行为人对某种不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采用网络黑客的手段,公布个人隐私,从网上追到周下,并以无形的舆论压力,造成被害人心理上被强制,进而导致其生理上也被强制的状态,足以妨碍教害人意思决定自由与依其意思决定萁行动的自由[2]。三、网络暴力发生的原因1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现实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甚至政府权力职能的深刻变革。但在这场变革中,由于制度建构、精神文化重塑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成为网络暴力的深刻根源。第一:经济上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在当前大多数有关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中,均采用了基尼系数这个分析工具,并以此来描述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居收人差距迅速扩大,并具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据测算,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1996年为0.424,1998年为0.457,2000年继续上升为0.458,2006年更是达到。根据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4以上表示绝对不平均。按此标准来判断,我国早就进入绝对不平等区间。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贫富悬殊差距已越来越严重,最高和最低收入相差33倍[3]。市场竞争机制的普遍推广,在客观上确实会导致贫富差别。但由于中国政治体制和强调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脱节[4],资源分配很大程度上不是依据市场的配置,而是依靠权力,产生了源于体制的分配不公,这扩大了贫富悬殊。同时,由于整个社会道德意识的缺失,富人为富不仁,整个社会便产生了一种仇富心理。这种心理体现在网络上便体现为对富人的语言暴力。第二:政治机制的失衡专门研究腐败问题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于2011年11月30日发布全球清廉指数报告,按照从0(非常腐败)到10(几乎没有腐败)的评分标准,美国排名第24位,中国排名75(2010年排名78),印度为95位。清廉指数排名与中国的经济实力的排名极不相称,中国政府官员的腐败已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关心的话题。但由于民主机制的不完善,官僚集团对权力垄断,普通民众无法通过合理渠道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中国社会当中缺乏民众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渠道,这种对现行政治的不满只能积压在心底。网络的出现,立刻成为民众追捧意见表达的自由空间。由于没有更多的表达渠道,没有在网络以外建设更多的表达机制,网络承担了更多的表达任务。对政府的不满,对官僚阶级权力垄断的不满突出的体现为对官二代的围追堵截,事实上很多所谓的“官二代”只是媒体的虚构,但由于民众的“仇官”心理,他们在没有经过理性分辨的情况下便成为宣泄对象,被施加暴力。第三:主流价值的缺失伴随着经济上的开放,中国人的思想也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传统的儒家思想在经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冲击之后完全解体,而由于马克思主义无法彻底实现中国化,就不能成为中国人的主流价值取向,中国社会就面临一种可悲的价值真空,整个社会缺乏一个稳定统一的价值标准,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唯利主义的冲击,各种反传统道德事件层出不穷,“小学生遭恶搞事件”便是一个极好的体现。2中国网民的独特结构而根据CNNIC在2011年1月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如下图所示),一系列统计数据显示了目前中国网民的成分构成:从年龄上看,69%的网民在20岁以下。从学历上看,互联网使用者正迅速向低学历人群扩散。大专及以上的网民比例,已经从1999年的86%迅速下降至2011年%,目前约57%的网民只有中等及以下文化程度。网民年轻化和低学历化,是网络暴力突现的直接原因。这些网民血气方刚,充满激情,冲劲十足,但也容易冲动,容易被激怒,容易放纵自己。主帖事件在网络上一发布,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用键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显出不满与愤怒。而这些愤怒的个体在网络上非常容易结合成一个观点一致的暂时群体,然后他们以群体的身份,以“正义”名义对当事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追讨与打击。他们以为自己正在伸张正义,却忽略了自己给别人带来的过度伤害。而且年纪和受教育程度也决定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对事物认识的深度。他们既容易受群体情绪的影响,也容易受到表面信息的左右,急于对一件事情下是非判断,而无法迅速看清事件背后的复杂关系与原因。常常拿着自以为正确的价值标准(事实上可能是错误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人,一但与自己要求不合即施之以“网络暴力”,”铜须门”事件便是最好的体现。3法制建设不健全由于网络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制度建设的速度,甚至于在在法律上,对某些损伤他人行为还无法给出清晰的界定,这就给制裁网络违法行为带来极大不便,网络暴力行为也就频繁发生。4网络参与机制的匿名性、虚拟性由于网络参与机制的匿名性、虚拟性,发言成本很低,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风险趋近于零。可以断定,如果以真实身份出场,其行为必会有所顾忌。真正的道德往往出于自律,即在肯定不会受到任何外来惩罚的情况下,仍然凭自己的良知和信念做事。正是由于网络的匿名特征,使得网络道德底线很容易被冲破,而随意性因此增大。现实中骂人可能导致开骂者自己的社会评价降低,网络上骂人给被骂者带来的名誉上的负面影响,可能比现实中更为严重,但是相对而言的惩罚却要少得多,特别是形成群起攻之的局面之后,人们看到的,更多只是被骂者的窘境。“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碍于脸面或体面,一般还都不敢肆无忌惮和为所欲为,但在网上,由于其认为是虚拟世界,又不必留下实名,所以就变得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骂了。”[5]5网络的商业化运作为了追求点击率,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网络媒体一向着力于策划议题,越有争议性越有“创意”。他们用吸引眼球的大图片和惊心动魄的大标题、细节故事的夸张放大为手段,将本来新闻价值不大的新闻事件进行炒作,几乎覆盖整个网络。而网民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无法辨别事件的真实性,仅凭个人好恶判断,而商家即利用这种情绪大肆渲染造势,网络暴力的产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四:作为网络事件参与者应持的态度作为一个理性的网络事件参与者,应对那些具有强烈价值偏好的报到持理性批判眼光,分析事件背后的真相,不盲目参与批判和声讨。同时,客观的看待社会现实,如贫富悬殊、分配不公;理性的分析情感,如爱国主义、道德责任感,不被一些激烈的口号左右。对社会持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做一个建设者而非批判者。最后要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和人格,可以对各种事件作出属于自己合理的判断,而非人云亦云。网络暴力案例【第二篇】摘要:时代的日新月异令网络飞速发展,成为信息爆炸的平台,曾广为称赞的即时性、广泛性和言论自由性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网络暴力。以人身攻击和人肉搜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网络暴力,是网络制度不规范、利益关系不平衡、社会心理不健全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对于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可以很好地引导社会群体根据时代变化要求、以一定的个人价值取向作为参照,合力维护网络安全,共建一个无暴力、和谐的网络社会。关键词:网络暴力;成因;缓解措施网络环境在无形中影响着网民的三观,如今网络暴力情况越发严重,恶意造谣、粗鄙谩骂、盲目跟风等情况在各大论坛网站随处可见,现实生活中由网络暴力引发的惨案不计其数,由此引发关注者的深思。到底网络暴力背后缺乏的是什么?是网络制度的缺失,还是道德约束力度不够?抑或是其它尚未表露的原因?本文深入实际,从各渠道对“网络暴力”进行探究,并提出对应措施,以求一个和谐网络环境的回归。一、现象剖析与定义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琐事通过网络成为焦点话题,其影响力日渐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但实践证明,网络实际是一柄利弊共存的“双刃剑”:一方面,它的言论自由和广阔空间给了民众畅所欲言的机会;另一方面,谣言、情绪型舆论的滋生和泛滥令“网络暴力”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使网络成为一个喧嚣无序的“菜市场式”空间。让网民失去理性、网络空间变得污浊的网络暴力究竟该如何界定?(一)网络暴力是网络社会的失格行为1、社会暴力延伸。随着网络发展,社会暴力逐渐延伸在网络世界,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网络暴力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往往也伴随着侵权和违法犯罪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2、网络失范行为。网络暴力是网络技术风险与当下社会风险经由网络行为主体的交互行动而发生交叠[1],不同于现实中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它借助虚拟空间的平台,利用文字或视频等手段中伤他人、侵犯隐私,严重影响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破坏其日常生活秩序,同时也使网络环境变得更加乌烟瘴气。(二)网络暴力是网民的情绪产物1、言论有个人情绪色彩。相同的网络事件,各人见解不同,易出现意见分歧。但极端、非理性、情绪化的言论,超越了网民的正常讨论范围以及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将会对当事人带来心理上的刺激,对其现实生活也将产生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2、情绪感染扩大网络暴力的肆虐范围。网络暴力往往是匿名的、群体的攻击行为,虽身份虚拟,但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却很真实。多数时候,消极情绪引导了言论的攻击性和感染性,致使更多人情绪被煽动,甚或怀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理,纷纷拿起“武器”,令言论锋利、事件升级,使网络变成一片硝烟弥漫的战场。二、研究设计与调查网络技术缺陷、网络法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