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精选4篇【参考指引】此例优秀文档“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精选4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整理编辑,以供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第一篇】《马克思是对的》五集有理论深度、思想温度的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通过故事讲述和互动问答,重温马克思光辉足迹。《你好,马克思》《洞悉世界的眼睛》《不朽的资本论》《解放全人类的胸怀》《千年思想家》每集都围绕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展开,集集精彩,从中本人有感有四。一是要有梦想,勇于实践。马克思在他中学毕业后,树立了“为全人类而工作”的理想信念之后就开启了不断奋斗的状态,踏上了走向伟大事业的征程。期间他经历了被剥夺国籍,穷困潦倒,妻子病重,丧子之痛,这些并没有将他打倒;他书写《资本论》自学6国语言,研读了近本书籍;他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实践经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他以坚强的意志,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自己追求的梦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二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革命情谊坚如金。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法国巴黎的咖啡馆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成就了两人近40年的革命友谊。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他们始终如一的在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中互相关心,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兄弟般的情谊和伟大的革命友谊。至此本人感觉,成就伟大的事业除了个人的努力,家庭支持,同样离不开志同道合的同志,需要一个团队和组织去共同完成。三是紧随时代,创新宣传形式,大道至简。伟大的理论枯燥而深奥,我们总是以瞻仰的角度去了解他,仿佛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朋友们或许无心去研读马克思的伟大著作,无法走进马克思的内心世界同样也领略不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但是通过《马克思是对的》这种大型通俗理论_对话节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多媒体场景仿佛还原的历史,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感觉马克思就在我们身边,也一下子拉近了马克思与我们的而距离,使我们对马克思产生兴趣,对研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这让我想到,我们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在学习理论,宣传政策的时候,也要创新宣传方式,用平实的语言,贴近群众的生活,将政策的宣传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中去,在潜移默化之中宣教于民。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第二篇】看了《马克思是对的》,感触很多,最深的感触是自己理论缺乏,精神上缺钙严重。里面提到的很多内容,有些是以前学过但现在忘了,比如对否定之否定逻辑关系的阐述;有些是直接没听过,比如《德意志自由主义》等经典。不论是学过忘了还是压根没听过,都说明了自己理论知识匮乏,亟需补足精神上的钙。以前有个广告语,叫做:补钙,就用三精牌口服液,蓝瓶的,管用。我觉得补精神上的钙也是要用口服液,用红色的三经牌口服液,管用。我们的革命是红色的革命,补钙也要用好用活红色这一基因,要以红色的革命精神为指引,在经——经典、景——时代背景、精——精确精准三方面全力加强。一是用好经典这剂良药。经典永不过时,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就是得学懂、弄通、悟透经典书目,在研读经典中多思多想。真正做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努力做到经典再过一遍手、再走一遍心、再入一次脑,让经典常读常新、常学常新、常用常新,真正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智慧指引我们前进。二是把握时代背景这个变量。第2集里提到一件事,毛泽东联系抗战实际,写出了《论持久战》,后来单独出了一本书《反对本本主义》。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经典的时候,既尊重原著原文,也要注重结合时代特色、辩证进步的看待各类观点。永恒不变的一以贯之,不符合实际的就要及时变通,根据时代背景、工作实际来重新定义思考。以实践作为检验学习的唯一标准,真正带着问题学、带着思考学,努力做到学用结合、学有所得。三是落实精心精确精准这个关键。头疼医脚、脚疼医头容易闹笑话,学习不精确不精准往往达不到效果。注重结合工作、个人实际情况精心把握学习内容,精确提升学习效果,精准补齐政治理论不足。凡事就怕认真二字,认真细致的筑牢理论学习的基石,并逐渐将其打造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理论之树开花结果,硕果飘香。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第三篇】当人们开始谈论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说明目前主流的资本主义出现了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内部的城乡差距、贫富不均和金融霸权等痼疾纷纷显露,尤其是近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些由资本主义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危机让资本主义制度受到广泛质疑。片中对十个西方常见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从而还原了马克思的本质,并做了形象的比喻:马克思主义者就像一名医生,医生深知有病的人才会找医生,疾病被治愈后自己就会失去价值,但还是尽心竭力救治病人。马克思主义批评者提出“马克思主义最为过时之处在于它过分痴迷于乏味的阶级问题”,然而这个问题恰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一直都在为整个社会这个病人尽心竭力地救治。阶级的定义不是由风格、地位、收入和职业来确立的,阶级问题谈论的是你在某一特定生产模式中所处的地位,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出现矛盾时,便会有阶级斗争。随着时代变迁,阶级构成一直在变,但是阶级从未消失,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些上层建筑的理论没有改变。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剥削、压迫关系,到如今企业与劳工之间的劳动法保护,以及近几十年来兴起的女权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这些都是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演变结果,这也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一直都在救治社会这个病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注重实践的理论,不是一个预测未来的理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要追求本质看现象,只有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内在,才不会在不断变化的阶级构成和生产关系中惊慌失措,不知如何下刀。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第四篇】根据中心党组学习安排,集中观看了《马克思是对的》这档有思想深度有实践温度的大型理论对话节目。1835年,17岁的马克思从中学毕业了。在他的毕业作文中,我们感受到一种为全人类事业而献身的理想主义情怀。马克思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1842年元旦,在普鲁士莱茵地区的经济中心科隆,工商业者们出资创办了一份报纸,《莱茵报》。马克思从这年春天开始,为这家报纸撰稿。马克思直面现实,针砭时弊,持续地为民众的利益而呼喊、发声,对普鲁士的专制政府予以犀利的批判,写就了大量的檄文。”1849年,被剥夺国籍的马克思不得已迁居伦敦。在伦敦,马克思的生活愈加贫困艰难,思想却愈加犀利,他笔耕不辍,写就了不朽的《资本论》。通过这部《马克思是对的》电视节目让我明白了,年轻的马克思原来也和我们一样有着激情昂扬、叛逆任性的青春岁月。节目中不仅有马克思和燕妮的伟大爱情,也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情。马克思一生不为了钱、不为了权,为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这个信仰一往无前。追寻梦想的过程中他经历的贫穷,与后来的成就相比简直比拟,但是马克思也曾叛逆过、迷惘过、苦恼过,但他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坚持梦想、敢于批评、勇于实践、不畏苦难,一步一步朝着那个最初的梦想靠近。我想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更需要这种为幸福努力奋斗的精神,将学习马克思主义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让中国梦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