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转型期收入分配理论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专题三转型期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2专题三转型期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收入分配理论概述二、转型期中国分配制度的演变分析三、转型期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四、收入差距变动的解释与演变趋势五、效率与公平六、收入再分配政策3一、收入分配理论概述(一)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的两条线索:功能/规模1、功能性收入分配(FunctionalDistributionofIncome)也称为要素收入分配,它所涉及的是各种生产要素与其所得收入的关系•角度:从收入来源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核心:研究各种生产要素如何获得收入、收入份额是多少•影响因素:要素市场的供需状况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大小非经济因素:社会观念、制度、种族、性别4一、收入分配理论概述2、规模性收入分配(SizeDistributionofIncome)也称为个人收入分配或家户收入分配,它所涉及的是个人或家庭与其所得收入总额的关系•角度:从收入所得者的规模与所得收入的规模的关系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核心:研究某个或各个阶层的人口或家庭得到的收入份额的变动(个体之间收入差距、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个人拥有生产要素的多寡个人边际生产力的差异非经济因素:种族、性别5一、收入分配理论概述(二)功能收入分配理论1、古典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斯密——李嘉图——马克思——萨伊2、新古典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马歇尔的供求均衡分析6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产品、工资B租金AC工资0D劳动投入结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其支付给要素的所得应等与它对产出所贡献的边际生产力。7一、收入分配理论概述(三)规模收入分配理论1、收入差距的度量——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五分法(收入不良指数,欧美)——泰尔指数——社会心态8AB尼基系数=A/(A+B),横轴为人口累积(按收入由低到高分组)的百分比(0~100%),纵横轴为收入累积的百分比(0~100%),曲线为洛伦茨曲线。45度线为完全平等线,右面竖线为完全不平等线。人口累积百分比收入累积百分比洛伦茨曲线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小于0.2——绝对平均0.2~0.3——比较平均0.3~0.4——相对合理0.4~0.5——贫富差异较大大于0.5——贫富差距悬殊0.4为收入贫富差距的“警戒线”9五分法:将所要分析的人口总体按收入多寡五等份分组,计算各组收入占收入总额的比重,选取收入最高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20%)占有的收入比重和收入最低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20%)占有的收入比重相比较,并以前者相当于后者的倍数来说明总体收入差距的程度。结论:二者的最小倍数为1,倍数越大,表示收入差距越大。10收入最高的20%美国家庭J与收入最低的20%美国家庭L平均年收入比较平均年收入(1999年)平均年收入增长额(1989-1999年)平均年收入增长率(1989-1999年)J13.7万美元1.79万美元14.9%L1.3万美元103美元0.8%11一、收入分配理论概述2、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假说1955年3月,库兹涅茨在《美国经济评论》第45卷第1期上发表了“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观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逐渐缩小”。即长期变动轨迹呈倒“U”型。影响:引起发展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激发了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变动的长期趋势的研究。12一、收入分配理论概述“先恶化,后改善”收入差距工业化的推进13Kuznets的验证表明:(1)DCs收入分配的这种转变,在英国约经历了100年,在美国和德国经历了60~70年;(2)战后LDCs收入分配不平等比DCs严重。【Question:】1)这种转变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2)如果是自觉的,经验是什么?14倒“U”型轨迹形成的原因•储蓄和积累在少数高收入阶层的集中,如果没有抑制因素,收入分配将越来越不平等,个人之间收入差距将不断扩大。•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起的收入分配恶化,即农村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使经济中不平等的范围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扩大也得到抑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法律和行政干预:如遗产税、累进所得税制和救济法的实施人口变动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因素15对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检验:•横截面经验性检验假设: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当于一国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利用当代同一时期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别资料进行分析。结论:广泛地支持了倒U假说•纵向时序论证发达国家:基本支持倒U假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的经济增长率,并非以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扩大和恶化作为条件,像台湾、伊朗和韩国,低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改善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如印度、秘鲁和菲律宾、斯里兰卡、萨尔瓦多等国。16一、收入分配理论概述3、围绕库兹涅茨“倒U假说”的争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亚洲“四小龙”的反例从20世纪50-70年代,台湾的经济迅速增长,人均GDP从1964年的500美元上升到1974年的1000多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6.6%,而收入不平等现象却在不断改善,基尼系数从1953年的0.57下降到1972年的0.29(拉尼斯、费景汉和郭婉容)17一、收入分配理论概述——世界银行的研究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分别在1985年和2000年两次发布了其研究报告,这两次研究所用方法不同,其结论也不相同。1985年《世界发展报告》利用剖面数据对58个国家的样本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显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上收入国家以及市场经济工业国的基尼系数呈倒U型排列。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利用时间序列资料对65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消费增长与基尼系数变化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基尼系数变化并没有系统的相关关系”。18一、收入分配理论概述4、中国的收入差距是否存在类似倒U曲线的变动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实等人从经验分析中得出,库兹涅茨假说在中国是不成立的;南开大学的陈宗胜等人从经验分析中却得出,库兹涅茨假说在中国是存在的。“公有制经济收入阶梯型倒U曲线”19二、转型期中国分配制度的演变分析(一)制度、收入分配与制度分析视角•收入分配制度是指参与分配各方如何获取收入的制度安排。可理解为:支配和制约社会各阶层行为的规则的集合。•通常分解为分配主体、分配客体、分配原则、分配形式和分配政策等方面。•制度分析方法的突出代表是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收入的分配取决于生产要素所有权(制度)。20二、转型期中国分配制度的演变分析(二)分配制度的演变轨迹1、转轨时期分配制度演变的起点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计划化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1)分配原则——按劳取酬(2)分配机制的计划化(3)分配决策的集权化(4)分配形式的简单化21二、转型期中国分配制度的演变分析2、传统分配制度的评价——计划分配的信息不充分——计划分配当局的有限理性——层级体制的低效率(规模、利益)——效率与公平的双重损失•“劳”与“酬”的普遍背离;(一管若干年,工资级差偏低)•行政激励和精神激励的低效率;•劳动者努力程度递减与劳动积极性普遍丧失(固定工资、监管障碍)22二、转型期中国分配制度的演变分析3、体制转轨、经济转型与分配制度的演变•经济体制——分配主体的经济权利——分配制度•经济发展——分配主体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分配制度•体制变革、经济发展——改变各个分配主体拥有的经济资源和权利——分配规则的调整和分配制度的变迁23二、转型期中国分配制度的演变分析3、体制转轨、经济转型与分配制度的演变(1)农村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家庭承包制下分配制度的演变国家单边垄断国家、集体、农户三方较为平等地谈判决定分配事项国家分配决策权↓农村基层集体组织↑(乱收费)村民自治•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市场化的企业分配制度•民工潮与“农民工群体”的收入获取方式24二、转型期中国分配制度的演变分析(2)城市收入分配制度——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分配制度演变•国有企业改革与体制内的分配制度演变扩权让利阶段(利润留成,奖金)承包制阶段(国家控制↓企业内部人↑工资侵蚀利润)合同制、承包人“风险收入”公司化阶段(国家政策、法规,企业借鉴国外•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与体制外的分配制度演变较早尝试“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25二、转型期中国分配制度的演变分析4、转型期收入分配制度演变的轨迹(1)分配原则——从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2)分配机制——从计划化到市场化(3)分配决策——从分配决策集权化到分配决策分散化(4)分配形式——从简单化到多样化․从计划化的单一按劳分配制度市场化的混合型分配制度26转型期收入分配制度演变的轨迹传统的按劳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按要素贡献分配分配机制:计划化市场化分配决策:集中化分散化分配形式:简单化多样化27二、转型期中国分配制度的演变分析(三)分配制度演变的内在逻辑分析1、所有制结构、要素产权制度与分配制度的演变2、市场化改革与分配制度的演变3、分配理论的进展与分配制度的演变2829二、转型期中国分配制度的演变分析(1)改革之初——强调恢复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1977年春-1978年秋,先后举办了四次全国性的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2)80年代中后期——提出按劳分配为主,其它分配形式为补充(3)90年代初——明确资本等非劳动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合法性(4)90年代中后期——提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不断完善分配结构30二、转型期中国分配制度的演变分析(5)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新突破——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基本原则(6)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新突破——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31二、转型期中国分配制度的演变分析所有制与产权制度的变革市场化改革分配制度的演变与选择分配理论的进展32三、转型期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一)改革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总体上: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状况表现为较为严重的平均主义格局。•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主要表现为低水平下的高度平均,1978年,城镇基尼系数在0.16-0.17之间。城镇职工的工资差别经历了一个不断下降的过程33三、转型期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主要表现为地区(社区)内部高度平均主义和地区(社区)之间的明显的收入差距并存的特点。1979年省际之间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14,相当于当年全国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的65%。•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分配主要表现为显著的收入差距的特点。197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货币收入为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2.4倍。34三、转型期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二)转型期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1、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演变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1978:0.211981:0.241990:0.311995:0.341999:0.352、城镇内部收入差距的演变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1978:0.161985:0.191990:0.231995:0.281999:0.2953536三、转型期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3、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演变城乡实际人均收入比率:1978:2.561985:1.861990:2.191994:2.591995:2.461997:2.211999:2.362000:2.462002:3.12003:3.23(最高值)2004:3.21下降——上升——下降——上升考虑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城乡体制差异,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约是5—6倍,居世界第一。37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比率(城镇/农村)1978—2004年38三、转型期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实际增长7.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7.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7%。——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年末农村

1 / 1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