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税收制度与负担14-4-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税收与社会保障【基础知识】收入再分配最主要的手段是征税和社会保障支出。税收:公共部门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一、税收(一)税收制度与税收负担1.税收制度现代税收制度是多税种、多环节征收的复合税制。流转税系: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税。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所得税系:以各种所得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税。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系:以财产的价值或租金收入为课税对象征收的税。如房产税。2、税种构成要素(1)征税对象:课税的目的物。它决定征税的范围,也是区分税种的主要标志。(2)纳税人: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与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实际承担税款的单位与个人是负税人。(3)税率:税额与征税对象之比。比例税率:对所有课税对象都按同一比例课征的税率。定额税率:每一个单位的征税对象应缴纳的税额。累进税率:把税基划分成若干个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使税率随着税基的扩增而递增。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级次征税对象数额税率速算扣除数11000元以下5%21000-3000元10%33000-5000元15%45000元以上20%速算扣除数=全额累进的税额-超额累进的税额3、税收负担(1)宏观税率宏观税率=税收收入/GDP但是,在中国目前使用这个指标并不合适。除税收之外,尚有其他众多名目的收入。政府性基金: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为支持某项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财政部(2010):《政府性基金管理暂行办法》2013年财政汲取率全国政府性收入(亿元)21589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9143税收收入109220政府性基金收入52239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4516全国GDP(亿元)568845政府财政汲取率(%)37.95税收收入/GDP(%)19.20(2)税收优惠税收优惠: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减轻或解除税收负担的措施。优惠方式:税基式优惠:如提取研发准备金;税率式优惠:如实行低税率;税额式优惠:如减税、免税。(3)税收转嫁税收转嫁: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之后,通过提价或压价方式,将部分或全部税款转移给别人负担的过程。税收转嫁的基本方式:前转:提高商品的价格后转:压低进货的价格(4)税收规避纳税人采取合乎法律规定的方法,有意减轻或解除税收负担的行为。减少收入但有利于完善税制。避税的方式:—调整组织结构—转移居所—转移收入—转让定价(二)个人所得税以个人获得的各项收入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税种。分类个人所得税综合个人所得税二元的个人所得税1、税收管辖权居民税收管辖权:只对本国居民的收入征税,不论该收入来自何地。公民税收管辖权:只对本国公民的收入征税,不论该收入来自何地。地域税收管辖权:只对来自本国辖区范围内的收入征税,不论该收入归谁所有。2、纳税人(1)居民纳税人要承担无限纳税义务,即境内外收入都要申报纳税。在境内有永久性住所的个人;在境内无永久性住所,但连续居住满1年的个人。(2)非居民纳税人要承担有限纳税义务,即只就境内收入申报纳税。在境内无永久性住所,连续居住不满1年的个人;在境内无永久性住所,也不居住,但从境内取得收入的个人。3、计税依据、税率(1)工资、薪金收入T=(每月收入-社保缴款-3500)×税率-速算扣除数适用7级超额累进税率级次应税所得(元)税率(%)速扣数1<15003021500-45001010534500-90002055549000-35000251005535000-55000302755655000-800003555057>800004513505【举例】某人9月份获得工资6208元、津贴2694元、补贴1158元,扣除住房公积金1662元、失业保险金38元、医疗公积金148元。应税所得额=(6208+2694+1158)-(1662+38+148)-3500=4712元应纳税额=4712×20%-555=387.40元(2)个体户生产经营收入和承包承租经营收入T=(每年收入-成本、费用、损失)×税率-速算扣除数实际执行时,采取查定征收办法。(3)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收入T=(每次收入-800)×20%或T=每次收入(1–20%)×20%劳务报酬多的要加成征税,稿酬要减征。(4)财产转让收入T=(转让收入-财产原值-合理费用)×20%(5)股息、利息、红利收入,偶然收入(Windfallincome)和其他收入T=每次收入×20%(三)消费税1.纳税人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2.征税范围过度消费会危害健康、环境和社会秩序的消费品:如烟、酒、鞭炮烟火。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如高尔夫球、化妆品、游艇等。高档次、高能耗的消费品:如小汽车、高档手表。不可再生和替代的资源类产品:如汽油、柴油、实木地板等。3.税率定额税率和比例税率。如木制一次性筷子,征收5%。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每只在1万元(含)以上的各类手表,征收20%。(四)遗产税1.概念以被继承人去世后所遗留的财产为征税对象,向遗产的继承人和受赠人征收的税。总遗产税:对财产所有人死亡后遗留的财产总额进行课征。分遗产税:对各个继承人分得的遗产分别进行课征。2.功能遗产税起到“富不过三代”的作用,是一个从起点上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的好税种。遗产税的征收对经济行为不存在扭曲作用。遗产税的征收会推动慈善捐赠。3.缺点(1)征收面太窄。只对去世的富人征收。在发达国家,遗产税的课税人数一般不到死亡人数的4%。(2)阻碍资本形成。对资本积累、储蓄愿望、投资倾向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4.征收条件税源是否普遍?税源能否捕捉?(收入申报制度、书立遗嘱的习惯等。)二、社会保障支出(一)社会保障支出内容政府财政对暂时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活面临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1、社会保险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具有强制性、共济性和普遍性。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的缴款,政府给予资助。社会保险实行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原则,劳动者只有履行了缴费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收入补偿权利。2、社会救济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制度。救助的对象:一是无依无靠、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包括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且无子女的老人;二是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的人;三是有劳动能力、有收入来源,但由于意外的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而使生活一时无法维持的人。社会救济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给付标准低于社会保险。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3、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国家依法为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制度。一般包括现金援助和直接服务。直接服务通过兴办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实现。如劳动就业服务、孤老残幼服务、犯罪矫治及感化服务、心理卫生服务等。狭义的社会福利: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的利益投向呈一维性,即不要求被服务对象缴纳费用,所有公民都能享受。社会福利较社会保险而言,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4、社会优抚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主要包括:向烈属、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废军人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荣誉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为军队离退休干部提供服务等。社会优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其目的在于安定军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5、社会互助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具有自愿和非营利的特征,其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费,政府往往从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社会互助主要形式包括: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民间公益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城乡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二)政府为何安排社会保障支出初次收入分配不公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商业保险是一种优值品;保险市场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1、社会保障的功能(1)社会的“安全网”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是在经济面临困境、社会出现不稳定趋势时建立起来的。18世纪后半期,德国俾斯麦说:社会保障是消除革命的武器,“一个想从社会那里得到养老金的人是最安分守己的”。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虽然经济危机接连不断,失业率一直很高,但穷人遭受打击的程度并不严重,社会保持稳定。(2)自动稳定经济运行萧条时,失业及贫困人口增加,社会救济支出使低收入者获得收入,消费需求随之增加,刺激经济复苏;繁荣时,失业及贫困人口减少,社会救济支出减少,使过旺的消费得以抑制。(3)保护劳动力资源医疗保险可以恢复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失业保险可以为有劳动能力的人再就业创造条件;生育保险可以保护有劳动能力的妇女的健康,保护和培育新一代劳动力;养老保险则是对做出贡献的劳动力资源的保护。但是,社会保障对劳动供给有负面影响。在高收入者对于收入和闲暇偏好不变的前提下,假如政府提供养老保险支出,他们会选择以闲暇代替劳动,从而减少劳动供给;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养老保险支出使他们将来的生计有保障,倾向于减少劳动供给。纵、横轴分别表示收入和闲暇,CF为没有得到养老保险支出时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I相切于E点;AB为政府按人均一份的原则给予养老保险支出之后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I′相切于E′点。从E点到E′点,说明闲暇增加,劳动供给减少。把社会救济支出作为被救济者收入水平的函数,即随着被救济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他所得到的社会救济支出相应减少,这种做法仍然会减少劳动供给。比如住房补助,政府规定年收入超过5000元时不得享受住房补助。现某人年收入为4900元,可得到1000元的补助,这意味着多付出劳动增加收入100元,反而失去1000元的补助,实际减少900元收入。2、社保制度面临的挑战工业社会中大机器生产造成的工伤事故、疾病等常常造成工人的贫困化。统治者意识到通过传统的家庭、教会等已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更应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来应对,由此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后工业化时代出现了新的情况。(1)人口的流动人口在城乡、地域,甚至不同国家之间流动频繁。由于传统的二元体制(城乡分割)以及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这部分人总是成为保障缺乏的边缘人群。(2)非正规就业群体的涌现工作的灵活化和工作场所的分散化是一个趋势。现今社会保险以标准就业为前提,面对数量庞大的非正规就业乃至失业群体,社会保险制度需要完善。(3)集体谈判制度的瓦解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变革,工人开始组织能代表其利益的团体对抗雇主,由此建立了集体谈判制度。在后工业化时代,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陷入无组织化的境地,以前依赖工会保护的传统被逐渐打破。3、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正式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正式签约之后。事前信息的不对称可能造成逆向选择的后果;事后信息的不对称则可能造成道德风险的问题。(1)逆向选择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劣质品驱逐优质品,市场成交商品的质量总是低于某一方的期望。在商品质量不一的市场上,卖方比买方更了解商品的质量,买方根据平均质量报价,优质商品因为价格被低估而退出市场,只

1 / 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