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2期2011年4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JournalofZhengzhouInstituteofAeronauticalIndustryManagementVol.29No.2Apr.2011收稿日期:2011-02-21基金项目: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BQ1007)作者简介:曹婧,女,内蒙古包头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理论、人民币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文献综述曹婧1,2(1.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内蒙古包头014045;2.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222)摘要: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问题一直是我国进行人民币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其关乎着我国货币的主权和金融经济的独立和稳定,更关乎着我国内外经济的均衡和经济的增长。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这一命题,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对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问题,从而整体把握人民币汇率制度。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综述中图分类号:F8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734(2011)02-0012-06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问题一直是我国进行人民币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其关乎着我国货币的主权和金融经济的独立和稳定,更关乎着我国内外经济的均衡和经济的增长。2002年以来,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升值压力,随之,“人民币升值”、“汇率制度选择”等逐渐成为热门词汇。期间人民币顶着升值的压力实施着独立的汇率政策,并进行了独立的汇率制度改革。几年来人民币汇率制度逐渐趋于合理,但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也不断发生着变化,特别是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极大地冲击着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重建国际货币体系之声层出不穷,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之声也日渐高涨,改革现有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之声也不绝于耳。面对理论和现实的困境,现阶段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否合理、应该如何进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转变、人民币是否应该进一步弱化对美元的盯住而采取更灵活的汇率制度等问题都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整体把握这纷繁复杂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是值得深思和探讨。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这一命题,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对于这些学者研究成果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问题。为此,本文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梳理。一、国外理论研究综述1.国外学者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研究第一,汇率制度选择的经济结构特征论。Mckinnon(1973)和Shaw(1973)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以后,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选择。如Shaw指出,“如果小型经济体想比外部世界更好地对付通货膨胀,那么唯有浮动汇率才是正确的选择。”Heller(1978)提出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选择与以下结构性因素有关:国家规模、开放程度、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通货膨胀率、贸易格局。一般而言,小型的开放国家及出口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的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为好,如果一国与某发达国家的贸易较多,则宜采取盯住该发达国家的汇率制度;如果一国经济综合实力较强、贸易依存度较低、进出口商品多样化或地域分布较分散、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较高、国内通货膨胀与其他主要国家不一致,则倾向于实行浮动汇率制。Aizenman和Hausmann(2000)提出汇率制度的选择是与金融结构交织在一起的。国内资本市场与全球金融市场的割裂程度越大时,盯住汇率制越适合。反之,与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越接近,则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越适合,并能减第2期曹婧: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文献综述少对国际储备的需求。Poirson(2001)以1990~1998年93个国家为样本,选取了16个影响因素作为检测标准。研究结果表明,汇率制度变迁与选择的主导影响因素有:通货膨胀率、外汇储备水平、产品多样化、贸易开放度、贸易冲击脆弱性、政治不稳定、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地理集中度、GDP增长率、失业率、资本流动、美元化和外币定值债务等。概括一下也就是经济结构特征、经济冲击和政府信誉等。在汇率制度变迁与选择的主导影响因素中,通货膨胀、贸易冲击脆弱性和资本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动造成的货币危机是推动汇率制度变迁与选择的直接动力因素。第二,汇率制度选择的路径论。路径论争论的焦点是汇率制度选择应该走向两极还是趋向中间。Eichengreen(1994)、Ob-streld和Rogoff(1995)等依据资本高度流动使得汇率承诺变得日益脆弱、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是由各种形式的中间汇率制度引发为基础,提出了最有争议、最富挑战性的“两极”或“中间空洞化”的汇率制度假说。这一假说离开了浮动和固定之争,将视线投向了两极汇率制度和中间汇率制度的比较和选择上来。在“两极”论兴起后,Calvo和Reinhart(2000a)提出了“害怕浮动”论(thefearoffloatinghypothesis)。所谓“害怕浮动”是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归入弹性汇率制的国家却将其汇率水平维持在对某一货币(通常为美元)的一个狭小幅度内,这反映了这些国家对大规模的汇率波动存在一种长期的恐惧。第三,汇率制度选择的时机论。Edwards(2000)认为最佳的退出战略便是估计出盯住汇率的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的时间,并在该时点上退出。Fiseher(2002)则认为,退出时机应选择当货币处于“强势”(存在汇率升值压力)之时,而不是选择在市场力量已经明显地意识到该汇率制度的脆弱性以及投机者认为攻击的时机已经比较成熟的时候。Eichengreen和Masson(1998)指出,由于大部分的退出盯住制发生在危机时期,有关国家的政府应当设计并迅速采取一些政策,以防止过度贬值和防止贬值一轮轮地出现。在新的汇率制度下,政府应采取有关措施使得公众对其政策目标有合理的预期,这样其汇率制度才能有公信力。至于一国从盯住汇率制退出以后采用何种制度应根据各国情况而定。第四,基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汇率制度选择的绩效论。这种观点认为,汇率制度的选择要注意与宏观经济调节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和资本流动管制的合理搭配。Mundell(1960,1963)和Fleming(1962)对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作出了经典的分析。Mundell—Fleming模型蕴含的“三元悖论”指出,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三者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如果选择了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那么浮动汇率制是合意的;如果选择了资本管制和货币政策独立,那么固定汇率制就是合意的。这一理论含义后来被Krugman深化为“不可能三角”,即开放经济中,一国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两个目标,而不可能同时实现三个。Obstfeld和Taylor(2002)以“不可能三角”为基础,将汇率制度选择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阶段相联系。他们认为,随着最近几十年金融自由化程度的加深,货币政策与盯住汇率制的不协调越来越突出。这一争论支持了所谓的汇率制度“两极”观点,即在金融自由化国家,日益增加的资本流动使中间汇率制度选择不可维持。此外,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程度的加快削弱了资本管制的效率,这与货币政策与汇率稳定两难选择相一致。2.国外学者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约翰·威廉姆森(2004)认为中国不宜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罗伯特·蒙代尔教授(2004)认为中国应该继续执行把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他认为,浮动汇率制是在一个市场上两个国家拥有的纸币兑换水平的决定方式,它不是一种政策,而是一种从货币主管部门夺取过来的决策的权力。对中国来说,浮动汇率制度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法,更加正确的政策取向应该是通过确定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来确定汇率的水平;罗纳德·麦金农教授(2004)认为,人民币不应当改变固定汇率水平,如果放弃固定汇率制,无论是一次性大幅升值还是允许其小幅多次升值,都会导致对人民币未来多次连续升值的预期,且没有一个可确定的上限,结果会引起国内严重的通货紧缩;河合正弘(2004)认为,在我国3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第29卷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人民币汇价水平偏离购买力平价的情况下,应尽早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分段地进行汇率制度改革,有管理地逐步调整人民币汇价水平,将人民币盯住由美元、日元、欧元组成的货币篮子,且允许汇率水平在较大的幅度内爬行浮动是最佳的选择。二、国内理论研究综述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前,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探讨,第二种是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具体制度安排的探讨。1.国内学者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研究(1)从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出发,结合中国改革开放过渡时期的特征,提出“管理的浮动汇率”或“目标区汇率制”。胡祖六(2000)从资本开放的角度分析,认为人民币目前应重归有管理的浮动;冯用富(2001)认为中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应与渐进性的改革与汇率目标区的特点相符;杨柳(2001)认为现行的隐性目标区汇率制度是向浮动汇率过渡的最佳选择,等等。(2)从“两极论”思路出发,认为在资本项目开放后,实行中间汇率制度是危险的。易纲(2000)认为,资本账户没有开放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有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王学武(2000)认为,中间汇率制度集中了浮动和固定汇率两者的缺陷。(3)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角度出发,认为浮动和固定汇率没有优劣之分,归根到底这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问题。仇海华(1999)认为,必须通过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为发展中国家创造国际汇率制度的选择环境。李飞、付捷、胡朝晖(2001)认为,对亚洲发展中国家来说,成立“亚元区”,区内实行固定汇率制才能走出汇率选择的困境。2.国内学者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具体安排的研究(1)继续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陈炳才等(2001)、李婧(2002)等认为应该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陈炳才等(2001)指出,由于美元的强势地位以及作为国际货币的轴心作用,为避免风险,我国应该仍然选择与美元挂钩。李婧(2002)从盯住美元制的成本与收益的权衡角度分析,认为在我国出口贸易结构没有改变、国内金融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人民币盯住美元制可能要走更远的路。(2)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胡祖六(2001)、刘力臻等(2002)、奚君羊(2002)等从资本开放的角度分析,应该回归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胡祖六(2000)撰文指出,人民币目前应重归有管理的浮动;刘淳(2001)根据现阶段的国情,认为实行纯粹的浮动或者固定汇率制都是不恰当的,我国应该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刘力臻等(2002)指出,入世之后人民币汇率政策改革的第一步就是重新恢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防止美元升值造成人民币的被动升值;张志超(2002)从博弈论角度对采用固定和浮动汇率的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损失最小。(3)人民币由单一盯住美元改为盯住一篮子货币制。余永定(2001)、高海红(2001)、张斌(2003)等从开放经济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角度分析,认为要避免汇率波动对我国对外经济与贸易的影响就应该改盯住单一货币为盯住一篮子货币。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国内学者并未放下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如下:姚斌(2007)从福利角度,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应用“新开放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对我国中短期内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建立了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结构化模型。并认为随着国际实际需求和国际价格指数的不断增长,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的福利水平,人民币汇率制度应该继续朝着更具灵活性的战略方向发展。黄水木(2007)在人民币面临较大升值压力的背景下,考察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分析了汇率制度选择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有效搭配问题。曾庆久(2007)基于人民币升值压力条件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步骤,认为改革结售汇制度为市场形成汇率机制是中长期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关键所在。段建荣(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