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农民收入与农村扶贫“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温总理曾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来表达他对“三农”的关切之情。第一节农业收入分配理论第一节农业收入分配理论一、收入分配的概念1、收入分配:指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在一个社会内部的不同集团之间、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割或占有。2、农业收入分配是指农业生产成果按照各类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作贡献的大小进行分割的一种活动。具体是指农业生产成果在国家、集体、农民个人之间所进行的分配3、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国民收入分解为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等生产要素报酬的过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了政府集中的纯收入、企业各类基金和要素所有者的个人收入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出发点。4、收入分配可分为要素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要素收入分配,其基本思想源于李嘉图,关注的是国民收入在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旨在说明要素价格的形成;个人收入分配,其基本思想源于帕累托,关注的是国民收入在个人、家庭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旨在说明不同的社会经济群体之间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尺度。二、要素收入分配理论•1、亚当·斯密收入分配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在所有的社会•中,每一种商品的价格最终要分•解为这三个部分中的其中一种或•全部.•三个部分指的是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种收入形式,即工资来源于劳动的收入,利润来自于运用资本的收入,地租来自于土地的收入。•斯密认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权出现以后,劳动产品就不全归劳动者所有,而必须与资本和土地的所有者共分。于是,商品价值就由工资、利润、地租这三部分组成,而且由这三部分来定:“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斯密教条”)。•2、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收入分配理论,主要•是“生存工资”理论、利润理论和•地租理论,承认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财富的作用。但是在他们的理论里,按照自然规律(他们把市场经济运作看成是自然规律),劳动者也就是工人,只能得到维持最低基本生活费用的工资。并认为这是“自然”的,是不可改变的,而且也是对生产、经济发展有利的。••按照李嘉图的理论,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工资一旦增加,人口就会增加,工资就会降低,所以工人只能得到维持最低水平的“生存工资”。•利润一旦增加,资本就会增多,相应的利润也会低下来,所以利润在长期中有下降的趋势。地租增加,但是土地在短期内小会增加,所以地租总会一直增加。•3、萨伊要素分配理论•萨伊认为,生产过程有三个一般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三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提供服务,因而都创造效用,都是劳动者。”••萨伊认为,既然三个生产要素都创造了效用和价值,那么就都是价值的源泉,因此每一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他们的收入,工人应该得到工资,资本家应该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应该得到地租。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的收入都是各自应该得到的公平合理的报酬。•4、马歇尔均衡价格框架收入分配理论•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创建了均衡价格理论,在均衡的框架下阐述了一套完整的所谓的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理论。•他认为,分配份额的大小实际上是各生产要素的价格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进行生产就必须购买生产要索,从而要付出生产要索的价格或生产成本,生产要素的购买者当然在收入分配中要收回他所付的价格或生产成本并在生产成本之上再获取一份投资利润。而且,“收益愈大,则它们各自的份额也愈大”。,•阿爾弗雷德·馬歇爾•马歇尔还发展了萨伊的三要素说而提出了四要素说。即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能力。•这一理论包括两个基本内容:•第一,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决定于各生产要素对产出的实际贡献,因而,收入分配是一个与制度结构或制度安排无关的价格决定过程。•第二,各要素在分配过程中取得的收入总和恒等于各要素在生产中对总产出的实际贡献的总和。•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1功利主义的分配论•功利主义是由英国哲学家边沁和古典经济学家穆勒共同创立,其基木论点:政府的正确目标应该是社会每一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功利主义的基本主张是政府施政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功利主义否定收入的平等边沁•因为功利主义在强调效用递减的同时,更强调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如果通过政府的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把有钱人收入的一部分转移到低收入人手中的话,会使有钱人和穷人更加勤奋工作的激励都在变小。于是他们都较少的工作,从而使整个社会收入减少,社会的总效用也就减小了。•因此功利主义认为,政府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必须做到因平等带来的好处和因激励机制扭曲而带来的损失取得平衡。因此,为了使总效用,也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政府不能在收入分配上搞平等。•2、持有正义论•政治学家诺齐克的主要观点是:•自由权利至高无上,不可侵犯,反对为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来牺牲自己的权力。如果所有人对其分配在其份下的持有是以权利的,那么这个分配就是正义的。即一个持有者的最初财产来源是清白的,其后的每次增值又都是来自公正的自由交易,则他最终所有多少都是公正的持有,不应受任何限制•人的不平等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不可更改的事实,没有理由对最不幸的人做出补偿。••诺齐克认为,收入分配政策的重点是自我权利的实现和保护。•只要财产的分配是正当的,因此分配的结果是正当的;•只要不以不正当手段来取得财产,政府就不应该干涉;•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政府在收入分配上所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即强调个人的权利,确保每个人有同样发挥其才能的机会并获得成功和相应的报酬。•只要建立了使每一个人同样发挥才能的制度框架,政府就不必为改变既定收入分配而费神。•3、罗尔斯理论•罗尔斯对收入分配提出了与功利主义截然相反的主张。•罗尔斯认为政府应该选择公正的收入分配政策。主张政府的目标应是社会中状况最差的人福利最大化。•政府通过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是必要的和正确的,力求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从这种不平等的改进中获益,这种分配才是正义的。•政府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实际上是对穷人来说是一种保险•4、库兹涅茨的倒U形理论•1955年,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著名的收入分配差别倒U形假设”。其主要观点是:收入分配差别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收入分配变动的轨迹是先恶化后改善。•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设”是从经济发展阶段的角度分析了收入不平等的原因及改进办法,这一理论提出后有很大影响,•但也引起很大争论。但是,他把收入分配不平等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研究,并指出政府十预是改善收入不平等的关键力量,具有启示意义。•5、福利经济学的效率与公平论•福利经济学在一定价值判断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福利目标和判断福利大小的标准,用以评判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优劣。•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庇古。他提出社会福利的三个基本命题:•一是国民收入越大,社会福利越大;•二是国民收入中穷人所占份额越大,社会福利也就越大;•三是国民收入增长越稳定,社会福利越大。庇古把经济政策的基木目标确定为:国民收入最大化:分配的平等化;国民经济增长的稳定化。四、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1、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是按劳分配: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是一种注重研究收入分配与财富生产中的人与人关系问题的理论。按照这种理论,财富生产是收入分配的基础,劳动者是财富的生产者,也应该是财富的享有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透过物的关系,揭示了人和人的关系,它认为劳动者具有物所不具备的适应人类需求改造自然的能力。除了偶然的巧合,物不会自动按照人的愿望为人类提供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财富是劳动者创造的,不劳动者对财富的创造没有贡献2,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体现马克思: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分配的特定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马克思: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3、社会总产品分配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关系和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进行社会总产品分配时,应作“六项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耗的生产资料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剩下的作为消费资料部分在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应从里面扣除。第一,和生产没关系的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剩余部分做为个消费品,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在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五、初次分配与再分配1、初次分配概念: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第一,初次分配主要是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第二,初次分配是各要素提供者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第三,初次分配是基础性的分配初次分配是全社会各种微观单位内部分散进行的分配第四,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初次分配的数额大,涉及的面广2、收入的再分配概念:亦称“社会转移分配”。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第一,收入的再分配是由政府主导的,对初次分配之后的社会利益格局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第二,收入的再分配引起不同群体间收入转移的分配活动.第三,社会再分配立足于社会的整体利益,调节社会的贫富差距,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途径之一六、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度量——基尼系数1、基尼系数概念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劳伦斯曲线:表示累积的收入的百分比对累积的人口百分比的曲线。反映社会个人收入或财产分布状态。如果把社会上的人口分为五级,各占人口的20%,按他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大小制表如下:级别占人口的百分比合计占收入的百分比合计12020662204012183206017354208024595201004110002040608010010080604020P(人口%)I(收入%)YABOY——收入绝对平等OPY——收入绝对不平等基尼系数=AA+B劳伦斯曲线图基尼系数=A/(A﹢B)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2、基尼系数的区段划分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3、我国目前基尼系数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基尼系数已跨过0.4。亚洲开发银行估计,中国的基尼系数已从1993年的0.407上升到2004年的0.47。第二节我国的收入分配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与分配原则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在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4、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5、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收入分配改革既要减少社会摩擦,让更多人更公平地分享改革成果;又不能破坏合理的市场分配规则,保证相关积极性,以免重蹈“大锅饭”覆辙——可以预见的是,“共富时代”如何实现“财富分配的和谐”无疑将对中央政府的执政能力形成一次巨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