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问题的模型分析张跃,王天龙(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875)本文已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五期。[摘要]从统计数据看,中国各地区间收入差距悬殊问题十分严重。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设计一个关于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模型来解释。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假设有两个地区,这两个地区只有一个行业,并假设资本不能进行地区间的相互流动。从而表示出两个地区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于是就有了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及消除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地区间的禀赋差距和劳动力缺乏流动是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政府的转移支付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对消除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地区收入差距;要素禀赋;劳动力流动;转移支付一、引言从统计数据看,中国已经成为收入不均等状况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1]。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必将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并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收入不均等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学者们提出下面这些问题:如何解释中国各地区间的收入差距?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消除这种收入差距?学者们对地区收入差距问题作出很多解释,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我们首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回顾。刘夏明、魏英琪和李国平的研究发现,中国的地区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有所下降,但是90年代后一直在上升,中国地区总体差距主要来自于内陆和沿海之间的差距。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YaoandZhan认为,中国政府面临的实际上是同时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消除地区经济差距的双重任务,并非易事[3]。Renard也认为地区经济差距的消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4]。尽管有学者认为地区经济的差距不容易消除,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持乐观态度,并且做了大量的工作。关于地区经济差距的原因的解释及相应的消除地区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归纳起来,有2下面这些:第一,关于政府的政策。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及经济差距拉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不同而造成的[5][6][7][8][9][10]。地方政府的保护政策也是地区差距扩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这种保护会使资源的配置状况偏离本地的比较优势[11]。第二,生产率的差别以及由此导致的资本流动。认为各地区间生产率的差别引发资本的流动,从而导致地区间的收入差距[12]。第三,外商投资规模的差异。认为外商在各个地区间投资规模的差异,是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原因之一[13][14]。第四,地理条件。认为影响地区经济差距的原因和地理条件相关[9][2]。第五,人力资本上的差异是地区经济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15][16]。第六,其他因素。诸如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市场效率、政策失灵、中央财力下降、工农差距与城乡差距扩大、不同的发展模式等等[17]﹚P163-164)[18](P85)。本文试对上述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因素提供一个解释的模型。研究的思路是这样的:如果各地区的劳动力是同质的,那么如何解释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什么样的机制可以消除这种差距?如果放弃劳动力同质的假设,也就是说,劳动力是不同质的,那么上述问题又该如何解释?这实质上是两个问题,本文拟将大部分篇幅集中于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二、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一个模型的解释设计如下模型①:假设有两个地区,地区1和地区2,并且假设这两个地区只有一个行业,行业的从业劳动力是同质的。地区1的总收入为1111YwLrK=+。其中,1w为这个行业内单位劳动的报酬。r为单位资本的报酬。1L为地区1的在这个行业的劳动力数量,1K为地区1的这个行业的资本数量。我们假设资本不能进行地区间的相互流动,我们稍后说明为什么假设“资本”不能相互流动是有意义的。并且假设单位资本的报酬都是r②[19]。那么在地区2,总收入为2222YwLrK=+。2L为地区2的劳动力数量。2K为地区2的资本数量。并且假设两个①模型的思想来自于姚枝仲的论文《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载《世界经济》2003年第4期)中的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表示,这里对其模型做了修改和发展。在姚枝仲那里,作者只表示了两地区人均资本的差异,并没有将两个地区的工资差异表示出来。在分析中,我们这里遵循了比较严格的资本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条件。②根据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的研究结果,资本存量的边际生产率的差异趋势在1970年—1989年间下降之后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水平。参见龚六堂,谢丹阳《我国省份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边际生产率的差异分析》(载《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3地区的总人口分别等于其劳动力人口,这样我们得到两个地区的人均收入分别为:11111YKwrLL=+22222YKwrLL=+进而,两个地区间的人均收入差距就可以表示为:Π=1212121212YYKKr()(ww)LLLL−=−+−,于是两个地区人均收入差距消除的条件是:1212KKLL=和12ww=[20]。这就是我们的分析模型,下面对这个模型的含义进行阐释。根据生产函数的性质,产出是劳动和资本的函数:Y=F(K,L),在这里,有必要对这个生产函数的内容进行重新考察。如果一个行业的产出遵循这种生产函数的形式,那么这里的L,代表了这个行业所需要的劳动力情况,资本K则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我们仅仅将其理解为狭义的资本是不确切的。它代表了所有和劳动相配合从而产生产出的要素集合。本文里将其定义为“资本集”,包括诸如:自然环境,制度,人文环境,基础设施,其他劳动的可获得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城乡差距,产权结构等等。我们假设资本是不能自由流动的,就是因为考虑到这种关于资本的定义,毕竟,不能假设基础设施和地区的自然环境能够进行区域间的流动。在考虑到这种关于资本的含义之后,我们上面得到的关于地区收入差距消除的条件就有了新的意义。第一个等式反映的是,两个地区的资本—劳动比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这里的资本又是一个资本集的概念,是在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一定程度后形成的,因此资本—劳动比就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要素禀赋的特点。单纯的狭隘意义上的资本,可以理解为资金,是不能解释地区要素禀赋差异的。因为一个地区的资金可能并不是该地区原生的,狭义上的资本其实在一个国家内有很大的流动性。只有我们把这里的资本理解为“资本集”时,才能够确切的说明要素禀赋的不同。因为毕竟,不同地区肯定要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制度,技术,其它劳动的可得性,基础设施等等。我们从消除地区贫富差距的条件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地区间人均收入的差距在一个方面就取决于要素的禀赋差异。“资本集”丰富地区的资本—劳动比要高于“资本集”不丰富的地区。这样“资本集”丰富的地区的人均收入就要高于“资本集”不丰富的地区。这是我们模型的第一个等式的基本涵义。4第二个等式反映的是,同质劳动在两个地区的收入水平也是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因素。根据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同质劳动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应该获得相同的收入。但是,在经济中,这种同质劳动获得相同收入的情况是很罕见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地区也会获得不同收入。在对上面消除两地收入差距条件的分析上,我们可以发现地区间要素禀赋和同质劳动的工资差异是导致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董先安对解释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主要假说作了很细致的检验工作。这里我们直接利用其定量研究的结果,将其研究结论划分为两类,那就是禀赋的差异和劳动力的工资差异。这些研究正好可以作为我们模型所预示的含义的一个证明。在董先安的研究中他发现,地区间的物质资本、市场密度、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城乡差距、产权结构、政府规模、企业规模、户口结构等都对地区经济增长收敛和缩小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影响。并且通过估计其影响力发现,城乡差距对经济增长和收敛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户籍制度也存在的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些其实是政府的政策的作用。政府的规模也对经济增长和收敛有重要的影响,政府规模每扩大1%,经济增长率显著降低1.69%—1.9%。地理区位也显示了稳定的影响,东部和沿海区位对经济增长和收敛有着积极的影响力。这些都是我们模型中所预示的禀赋的差异。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异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放松劳动力同质的假定,如果劳动力不同质,那么,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应该获得较高的工资。这样,人力资本上的差异也对地区收入差距产生了影响。这一预示的结果也是得到了证明,董先安的研究结论是,人力资本的增加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2]。三、消除地区收入差距的机制:政府转移支付和劳动力流动的意义下面我们要进一步探讨的是,有没有一种机制能够使这两个地区贫富差距消除?我们还是从模型出发来进行探讨。先来看第一个条件:1212KKLL=。我们假设地区1是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地区,地区2是“资本集”相对丰富的地区。这样就会得到1212KKLL。只要能由不等式变为等式,那么我们就实现了消除地区收入差距的一个方面。先考虑分子,分母保持不变。因为我们假设“资本”是不能自由流动的。在这个假设5下,如果没有外界的帮助,两个地区的资本的增加只能靠自己的积累。根据假设,地区2的KL的值较大。而根据经济学中的假设,资本的积累会遵循一种内生增长的规则,即使是两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和折旧率都相同,因为地区2的基数比较大,两个地区的KL不但会保持原来的不等号方向,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只有地区1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一个远高于地区2的资本的积累率,才能实现1212KKLL=。这留给我们的含义是,要想较快地消除地区收入差距,用以增加落后地区资本禀赋的政府的转移支付和直接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这一模型的含义也得到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们的证实,马拴友等人的研究结论就是政府的转移支付在消除地区的收入差距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2]。但是政府主导的财政转移支付的使用方向却是一个问题,一个例子就是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使西部的投资率超过了东部,2002年达到了42%的历史新高,但是,东西部的增长率差异仍然很大[12]。这就说明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尤其是资金的使用方向应该有根本的转变。单纯的加大投资办厂的力度可能是远远不够的。董先安的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的物质资本投资率很高,但是其边际回报率却并不高,且不是重要的收敛条件也可以作为一个例证[22]。政府要全面考虑“资本集”的组成,作全面的投资,以提高落后地区的资本禀赋。但是尽管政府的转移支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改变现有资金的使用方向却是十分重要的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在政府的作用上,有必要对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指导性的政策进行考虑。很多学者认为,东部地区长期以来享受优惠政策,是导致地区经济差距的一个原因[12]。还有人认为,优惠政策是通过FDI来刺激经济增长的[9],中国政府长期形成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也是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10]。另外还有研究把地区收入差距归结为地区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11]和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的倾斜[8]。但是,虽然在我们的模型中,中央政府的政策能够影响地区的禀赋,但却是形成地区禀赋的必要条件,不足以补偿落后地区的禀赋缺陷。也就是说,到底是政策导致了禀赋的差距,还是我们的政策在制定的时候就是依据了地区的禀赋差距还是一个问题。有研究认为,FDI集中的地区可能是基于那些地区固有的优势[23]。因此,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指导性的政策,在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上可能只有比较有限的作用。在探讨到底进行何种形式的政府帮助上,有学者认为,实实在在的城市化的政策和城市化倾向的政策可能是弥补要素禀赋的一个有效的手段[24]。6再来考虑分母,分子保持不变。能够让不等式1212KKLL逐渐变为等式,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假设1L不发生变化,也就是地区1的人口不再增加,但同时却增加2L,也就是增加地区2的人口数量。这样,就逐渐会达到1212KKLL=。虽然这是一种机制,但是,这样却会产生一种不好的结果,因为这会使两个地区在较低的KL组合上达到均衡。这是一种“贫穷的平均”。而且这种假设也不太合理,因为人口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也遵循一种内生增长的法则,因为地区1的较大的人口基数,可能导致地区1的人口会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