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于学习”到“促进学习”:大学生增值评价的内涵、困境与突破增值评价是健全综合评价体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立足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正视增值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促进作用,转变评价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探索增值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以人才评价改革推动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建设。增值评价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起步晚,实践短,目前国内学界对增值评价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一是增值评价理念研究。有学者认为“增值”是一种理念,体现了学生发展的过程,是学校教育作用于学生的增值发展;增值是指学生在经历一定时期学校教育或一段教学活动后,其知识、技能、能力等较之接受教育活动之前所取得的进步或提升。二是实践应用研究。有学者指出众多高校人才评定程序较为强调“外在主体”,而忽视学生本人的参与,表现出“见物不见人”的不足,无法从学生本人角度了解其发展和进步历程;现实中高等教育增值评价只能通过部分核心的“碎片化”指标来反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学界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大学生评价的现存问题,但是未对其存在问题做出系统的、维度上的划分,容易使大学生增值评价的落实陷入就事论事的境地。在高校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探索大学生增值评价、改变以结果为唯一依据的评价方式已是必然。现阶段有必要正视增值评价的价值意义,揭示大学生增值评价的内涵特征,理清制约大学生增值评价落地落实的困难,据此发掘大学生增值评价改革的破解路径。一、大学生增值评价的内涵解读增值评价是健全综合评价体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立足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正视增值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促进作用,转变评价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1.价值定位: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增值”一词最早来源于经济学领域,指的是相对价值的提高。在教学领域“增值”演变成为一种评估特定教师、学校或项目对学生考试成绩的相对贡献的方法,即增值评价。增值评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测量学生从进入大学到毕业离开期间所发生的变化,来观测学生进步的幅度和努力程度;二是将学生个体发展与教师教学、大学的管理整体评价相结合,从更加宽广的视域来判断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在评价理念上,增值评价改变了以成绩衡量学生学习的方式,从认知、情感、能力三个层面全面评价学生,将大学生学习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学生阶段性学习结果的比较调整大学生学习方向并在此方向上做出努力。在评价内容上,增值评价的价值优势在于能够全面考察影响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大学生学习特点、教师教学行为、学校管理质量、评价工具乃至家庭背景、政策导向等因素,改变教师评价学生的单向评价形式,评价指标更多元、更全面。在评价的实施方式上,不仅可以使用直陈式量表和标准化测试等方式做出量化评价,还可以将不同学科或专业技能以及其他诸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认知成果一并纳入到评价范畴中,评价效益直接辐射到大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在评价主体上,增值评价改变了大学生在学业评价中的被动地位,将大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以此出发考察高校内部教师、管理、制度等大学环境对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帮助大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由此衍化出大学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关注,以及大学在促进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和贡献,不以成绩作为绝对指标,关注评估因素的可靠性、多样性和明确性。在价值实现上,增值评价的价值并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的催化剂,还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引擎,是使高等教育促进人人、成就人人发展的孵化剂。从评价方式的角度来看,增值评价是量化和质性评价手段的调和剂,是建立健全综合评价的枢纽。2.价值转换:从“关于学习”到“促进学习”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是一种标准化测验,这种评价模式遵从工具理性,以“分数、成绩”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并以此作为人才选拔和分流的重要依据,其实质上是“关于学习的评价”。在评价实施中只履行测验的权利,没有反馈调节的跟进。其不足是忽视了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以及收获方面的主体性地位,弱化了大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也不能体现教师以及大学管理人员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更不能准确反映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所取得的成就及其付出的努力。标准化测验将工具理性、分数标准凌驾于人的价值之上,使大学生成为“绩点、排名、分数”的囚徒,评价的工具价值僭越了教育价值。在高校追求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当下,单纯的标准测验已经不能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促进学习的评价”不断发展成为大学生学习评价的主流。促进学习的评价指向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保证他们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学业成就标准,发展我们所期望的素质”,即以评价手段调动高校内部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的全部因素。以学生发展为评估的理念核心,通过收集、解释学生学习的信息,并据此使教师、学生本人明晰学习的现状、目标以及达成这些目标的最佳方式。这与增值评价理念的内核不谋而合。增值评价的本质就是促进学生学习进而达成学业成就,在评价实施上贯穿于学生学习全过程,教师、学生乃至学校的管理者组成的多元评估主体使教评相结合,从而快速做出学习、教学调整;在评价结果的反馈上形成师生互动,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与结果提供反馈意见,缩小学生学习现状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通过学生个体学习成果在不同阶段的对比,来了解并掌握学生个体增值的情况,从课堂教学、专业结构等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方面做出最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教学安排,帮助大学生取得学业成就。增值评价是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着力克服“唯分数”的顽瘴痼疾、突出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举措。当下,需转变大学生学业评价价值观,促使增值评价落地生根,促进大学生学习。二、大学生增值评价的困境增值评价既是一种技术,又是一种评价理念,也是一种大学生发展理论。大学生评价有重技术理性、轻价值理性的发展态势,使评价陷入被技术异化的境地,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因此,需要突破传统观念,从评价的观念、制度、行为、物质投入四个层面揭示制约大学生增值评价落地生根的原因。1.观念困境:效率至上的评价价值观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为社会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然而,高等教育管理质量观,特别是高校大学生评价观念建设没有跟上高等教育数量规模扩张的脚步,普遍形成唯效率的评价价值观,可计量的评价手段则成为效率至上评价观的宠儿。效率至上的评价价值观加上计量化评价结果的错误运用无限地放大了评价筛选、分流的负面作用,忽视了评价的促进作用以及评价的人文理性。理想中的高等教育增值评价体系应该涉及大学生发展的所有指标,全面地反映大学生在高等教育期间的成长与发展。然而效率导向的评价观在大学生评价上以计量化、指标化、标准化的手段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过分重视对大学生学习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忽视了大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违背了大学教育“立德树人”的培养主旨,使大学管理者、高校教师、大学生成为绩效产出的奴隶。大学生则形成“考什么学什么”的应试心理和“考得好学得就好”的学习价值观,弱化了他们学习意义建构、破坏了其自我全面发展的完整性,并使他们进一步被考试和成绩所束缚。同时,大学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其发展深受政治文化、畸形人才消费文化和考试文化的制约,其内在冲突影响着大学对于教育质量的评估与判断,更加助长了效率至上的评价理念。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被“以绩点为本”的发展观所代替,人才培养成为优绩教育的附属品,隐藏了教育评价作用于大学生的发展性功能。2.制度困境:高校内部大学生评价制度失范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教育理念的落实同样需要制度规范,科学的评价制度结构是使增值评价落地落实的一剂良药。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评价制度在政治文化、外部问责压力的强压下,其管理功能逐渐凌驾于发展功能之上。本应为培养高质量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服务的高校管理制度逐渐演变成为借助大学排名和声望的提高来应对社会外部问责的工具,使大学成为政治文化的附庸,提高大学排名、获得政府青睐、提高社会声望成为大学发展的政治价值追求,导致高校人才评价制度失范。评价制度制定目的及管理功能凌驾于发展功能之上,可量化、碎片化的评价指标成为评判学生努力、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的证据。在扭曲的评价制度支持下,成绩、排名、绩点等碎片化的指标不仅是大学生学业的主要考核依据,还是对教师教学、高校管理工作的评价指标,这进一步固化了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失范的教育评价制度使大学生、教师、管理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完成制度要求的、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主要内容的经费金额,而不能提供满足大学生学业发展需要的支持和保障,使增值评价所需要的评价环境发生变化。这些间接导致大学生的学习目的违背教育旨趣,教师的教育观念、评价观念与大学生发展需求相背离,高校管理者的制度观念、组织观念、管理手段行政化,评价制度失衡进一步蚕食了增值评价的生存环境,挤压了增值评价理念及其实践的生存空间。3.行为困境:教育评价实施效率优于质量保障观念决定行为方式,制度规范行动界限,短视的评价观念和失范的评价制度进一步割裂了评价行为和大学生发展之间的互动,导致大学生的评价行为方式重效率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重测量轻发展的导向愈发明显。大学生评价行为的效率导向优于质量导向,刚性规则强于柔性调整,不仅限制了增值评价理念和实践的落实,而且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发展的权益,产生了错误的价值导向。计量化的结果评价方式,阻碍了大学生、教师、管理者、教学环境之间的互动,大学生作为评价参与者、受益者,其教学质量监察的作用被缩小。刚性的评价行为仅仅把大学生当作评价的被试,否定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在评价时被边缘化,只有学习的义务,没有通过深度参与评价和借助评价的反馈调整自己学习的权力;教师和管理者则仅仅依托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做出价值判断,没有发挥好评价的调节反馈功能和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功能,学生、教师、管理者、教学环境间不能形成良好互动。过于刚性的教育评价行为主观上限制了增值评价的发展,唯有树立“服务”的评价行为导向,增值评价才能扎根于大学教育评价的土壤。4.物质投入困境:技术工具理性凌越人文理性大学生评价需要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投入,其前提是人力、物力的投入必须以人为本。事实却是大学生评价技术的投入水平高于应用水平,工具理性占据评价物质应用的主导地位,易使大学生评价“头重脚轻”。一方面,评价技术应用中测量诊断占比远远大于调节改进,过度重视评价的“前效应”而非“后反馈”,对大学生学习的评价只有分数测量、成绩排名等价值判断行为,表现出只有检验的义务,没有服务的责任。另一方面,物质应用的竞争投入强于鼓励支持。评价的物质奖励高度集中在排名较前的学生群体,不断加深优绩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内卷,间接强化排名机制;优胜劣汰的评价物质投入方式也会使排名较低的学生产生挫败感,消磨他们的学习动力。大学生评价的技术应用前后端分离,重前端轻终端,使课堂教学与评价反馈相分离,教师的教学价值与学生的学习投入未能在大学生评价中得到体现,评价对大学生学习的反馈调节作用以及对教师的教学反思作用均没有得到应用。但是,究其根本,评价工具是一种客观存在,大学生评价物质投入的工具理性强于人文理性的根本原因还是评价观念、评价制度、评价行为的不合理。三、大学生增值评价的困境突破增值评价既是一种评价工具,又是一种文化。为了保障增值评价落地落实,就要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牵动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补全评价方式供给,渗透评价人文理性。达成评价观念、制度、行为、物质的内在平衡与统一方能全方位、多层次突破制约高校人才增值评价的困境,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增值。1.以人为本,树立正确增值评价观增值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建立健全大学生增值评价必须在评价观上重新做出价值选择,即放弃效率至上的评价观,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学习的评价观。落实大学生增值评价,必须贯彻促进大学生发展的理念,评价制度的制定者、实施者要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