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少熬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最新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最新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第一篇】(一)教师:本文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夜为新华社写的1篇新闻消息。消息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有时还有结语。这则消息的标题十分醒目地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非常有气势。括号中的文字是电头,说明电文是什么时间从哪里发来的。消息的1、2两句是导语,从第3句到结尾是主体部分。导语一般是对消息内容进行高度地概括: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二)集体朗读全文,读后给句子标序号,全文共17个句子。第1、2句是导语。主体部分又按渡江的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的情况分为三个层次。请同学画出三个层次的界限。(三)教师将课本中的地图放大,挂在黑板前,然后请1、2组的同学阅读并记住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3、4组同学阅读并记住西路军渡江的地点、人数、简要情况及评论;第5、6组同学阅读并记住东路军渡江的时间、人数、地点和简要情况。然后,1、3、5组选各一位代表按顺序到台前,边指着图边讲解,像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一样,讲得清楚、明白,指图要准确,适当。讲解后再请2、4、6组各选一位代表按顺序到台前讲解。(四)教师小结,评议同学讲解的情况。进一步指出这则消息的发表在当时对中国人民的巨大鼓舞。(五)请同学们每人写一则消息,要求有标题、导语和主体三个要素。内容不限。字数在200—300之间。(《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三册》人教社)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3.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课文的主题。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参考资料,少熬夜!(二)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视频导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画面。2.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就是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画面,你们看得专心,毛泽东主席更是满怀豪情,当时就写了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你们想不想读一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第三篇】[教例简述]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1997年第9期)。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1、读课文。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评析]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参考资料,少熬夜!含义。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第四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3、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重点:目标2、3。难点: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体知识新闻: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来讲指消息;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的特征:1.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性:简明扼要。消息——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消息的结构: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新闻结尾。(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参考资料,少熬夜!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槁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时代背景: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1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作者简介: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一、导入新课:上课前先请同学们读下面这首诗,读完后谈一谈你的感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七律铺开了攻占南京的战场,展示了革命胜利的景象,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诗中流露出的豪壮的情怀真是前无古人,独步当代。可以说,作为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不愧为一位杰出的领袖,运筹帷幄,绝胜千里,同样作为文学家,他写的文章也是气势不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则新闻。1、检查预习:锐不可当()区域()芜湖()歼灭()要塞()溃退()荻港()锐不可当——业已——二、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参考资料,少熬夜!1、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2、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3、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结合词句举例说明)三、再读课文,质疑探究:1、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人数之多(兵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战线)之长“冲破敌阵”——攻势之利“横渡长江”——地点和事件结果(战况)2、主体部分写了什么?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各路军的作战情况。*具体叙述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形,并分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时间队伍地点渡过兵力战况参考资料,少熬夜!20日夜——21日夜中l路军安庆——芜湖30万首战告捷略21日下午5时起——22日22时西路军九江——芜湖2/3所向无敌详21日下午5时起——22日22时东路军南京——江阴大部战绩辉煌较详3、三路军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结构顺序决定于时间和事件本身的特点)。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4、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指出国民党违背历史潮流,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是正义的战争,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突出了文章中心。1、议论句为什么把国民党反动派与广大官兵区分开?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2、为什么用“南京拒绝和平”而不用“蒋介石政府拒绝和平”?因为当时蒋介石已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四、品味词语这篇课文既然是1篇新闻,那用词就会相对的简洁明了,不能有太多的描写,可是文章用词的简洁明了并没有影响文章的生动性,下面我们来看这篇新闻是怎们简明又不失生动的进行报道的:1、请看研讨与练习二第一组:“越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