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居民收入与资产选择收入既是居民消费的基础,也是居民资产形成的基础。因而居民收入水平与收入差距将影响居民的资产选择。本部分将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分别从金融资产、实物资产两个方面,从收入水平、收入差距两个角度分析居民收入与资产选择之间的关系。3.1居民收入水平与金融资产选择(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金融资产选择行为与居民的当年收入相对应的金融资产为居民当年金融资产的增量,因而,研究居民收入水平与金融资产的关系实际上是指居民收入与其金融资产增量之间的关系。1、金融资产增量占居民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及其变化。我们首先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各卷)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与表1.1.1的数据计算出金融资产增量占居民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见表1.3.1)。从表1.3.1可以看出,城镇居民金融资产增量占当年可支配收入的比重,1985——1994年间总体上呈稳步增长的态势,1985年为18.46,而到了1994年为50.20,达到了1985年以来的最高峰。1994年以来出现了逐年下滑的趋势,居民金融资产增量占当年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又从1994年的50.20,回落到1998年的24.78。我们认为,出现这种走势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从表1.8也可以看出,1985年至1994年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从总体上呈现不断提高的态势,而1994年以来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下面对二者的关系将作更具体的分析。2、居民金融资产增量增长率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分析。图1.3.1是我们根据表1.3.1作出的居民金融资产增量增长率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示意图。从图1.3.1可以看出,1986——1991年间,我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金融资产增量都呈现出相对平稳的增长趋势,居民可支配收入大约以15%左右的速度递增,而居民金融资产增量高一些,大约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长。1992——1994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有所加快,而同一时期,居民金融资产以更快的速度增长,1994年同1993年相比,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5%,而金融资产增量却有近120%的增长。1994年以来,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出现了增速减缓的态势,与此相关,居民金融资增量的增长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1997年与1998年居民金融资产的增量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3、金融资产内部构成部分的增量增长率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关系。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居民金融资产与收入的关系,我们不能仅局限于对居民收入与全部金融资产增量的相互关系的考察,而且还要从金融资产的内部构成上作更加深入具体的分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各卷)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与表1.1.1的数据可以计算出金融资产各构成部分的增长率与居民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数据(见表1.3.2)。在居民金融资产的构成中,由于手持现金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变量,严格说来与收入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影响手持现金数量的因素主要是物价水平及无纸化交易的发育程度等,因而,从理论上说,手持现金的变化带有一定的随机性,所以,在此我们重点考察的是居民储蓄存款、有价证券及储蓄性保险的发展变化状况。从表1.3.2可以看出,在居民金融资产的构成要素中,居民储蓄存款自1986年以来,基本上维持稳定的正增长状态,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而且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而储蓄性保险与有价证券的增长幅度变化较大,从总体上看,基本上是脱离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变化状态。尤其是居民拥有的有价证券的变化,从几个增长较快的年份看,基本上为证券市场的行情所左右。(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金融资产选择行为按照与研究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其金融资产的关系同样的思路,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金融资产选择的关系作出分析:1、农村居民金融资产增量占居民当年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及其变化。为此,我们首先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各卷)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表1.1.2的数据绘制出农村居民金融资产增量占居民当年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的示意图(见图1.3.2)。如前所述,在居民金融资产的构成中,手持现金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变量,严格说来与收入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时,资本市场在农村的发育程度比较低,因而,我国农民几乎不存在除储蓄存款以外的金融资产,所以,对农民金融资产与人均纯收入的关系的分析,我们主要落脚于对农民储蓄存款与其人均收入的关系的分析。如图1.10所示,农民当年储蓄存款增量占农民当年纯收入的比重一直较低,基本上维持在10%以下,从趋势看,1994年以前,尽管这个比重有所反复,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85年为3.88%,1994年已上升为11.72%,但是,1994年以后由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到1997年,这个比重已回落到4.33%,1998年虽然有所上升,但幅度不大。2、农村居民储蓄存款增量增长率与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分析。为了清楚地描述上述两个变量的关系,我们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表1.1.2的数据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见图1.3.3)。从图1.3.3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的储蓄存款增量增长率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1986年以来,波动幅度一直较大,不少年份的增长率超过50%,还有两个年份呈现负增长,估计原因,1988年可能与当年波及全国的“抢购风”有关,而1998年的负增长可能是居民收入增长率下滑所致。与农村居民储蓄存款增量增长率相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波动相对较小,总体上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十余年间基本上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其中,1994、1995、1996三年的增长高达20%以上。尽管1994年以来呈现增长率高位回落的趋势,但是,1997年仍然保持了8.51%的增长速度。从图1.11还可以看出,1990年代以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其储蓄存款增量增长率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相关关系,那就是,当居民收入增长率上升的时候,储蓄存款增长率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当居民收入增长率下降的时候,储蓄存款增长率以更快的速度下滑,也就是说,储蓄存款增长率对居民收入增长率有较大的弹性。3.2居民收入水平与实物资产选择居民选择实物资产必须以一定的购买力为前提,因而居民收入是影响居民实物资产选择的重要因素。在本部分中,我们分城镇与农村两个方面,从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两个角度对居民收入与实物资产选择的关系进行分析。(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实物资产选择与居民的当年收入相对应的实物资产为居民当年实物资产的增量,因而,研究居民收入水平与实物资产的关系实际上是指居民收入与其实物资产增量之间的关系。为便于分析,我们首先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与表1.1.1的相关数据,将居民收入水平与实物资产、住宅、耐用消费品等相互关系的实证资料整理如下表(见表1.3.3)。1、实物资产增量占居民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及其变化从表1.3.3可以看出,尽管城镇居民实物资产增量占居民当年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有一定的反复性,但从总体看,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1985年为9.84%,到1997年已经下降到4.92%。不过,图中表现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1988年、1993——1994年和1998年,城镇居民实物资产增量占居民当年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曾出现过三次高峰,达到10%左右的数值,其形成的原因我们将在下面阐述。2、居民实物资产增量增长率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关系从表1.3.3可以看出,(1)相对居民实物资产增量增长率的变化而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的变化是比较平缓的,而住宅与耐用消费品的增量增长率起伏非常剧烈,不少年份呈数倍甚至是数十倍增长,同时,另一些年份却有高达50%多的回落;(2)实物资产中,住宅增量与耐用消费品增量的增长基本呈现同步性,而且对收入的变化比较敏感。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这个特点表现得比较明显,1990年代初到1994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呈现增长率不断提高的趋势,居民实物资产增量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1994年以后,居民收入增长率出现回落,居民实物资产增量的增长率出现了更大幅度的回落,不少年份还出现了负增长;(3)在居民收入没有出现明显的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1988年、1992——1994年及1998年城镇居民的实物资产增量却出现了三次较大幅度的增长。1988年耐用消费品增量的增长率为82.2%,住宅增长率为55.6%,1992年住宅增长率高达132%以上,1993年的耐用消费品增量有近5倍的升幅,1998年住宅出现了350%的高增长率。究其原因,我们认为,1988的增长,可能与当时的“抢购风”有关,1990年代初的增长,估计与当时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较快有关,而1998年实物资产的高速增长,一方面与1996年以来利率持续下调,部分地促进了金融资产向食物资产的转移有关,另一方面与国家强制性推行房改政策,从而增加了居民的住房支出有关。(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实物资产选择按照与上面同样的思路,我们首先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各卷)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表1.1.2的相关数据,将农民收入水平与实物资产、住宅、生产性固定资产等相互关系的实证资料整理如下表(见表1.3.4),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实物资产选择的关系。1、农村居民实物资产增量占居民当年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及其变化从表1.3.4可以看出,1986年以来,农村居民实物资产增量占居民当年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一直呈现比较稳定的态势,大体保持在12%——18%之间浮动,趋势性变化不明显,尤其是进入1990年代以来,基本呈现固定不变的比例,说明农民实物资产增量的增长与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大体保持同样的水平。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下面我们还将从农民收入增长率与实物资产增量增长率的角度深入分析。2、农民实物资产增量增长率与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从表1.3.4可以看出,1986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实物资产增量基本与当年收入水平呈同步变化态势。也就是说,当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较快的时候,当年实物资产增量的增长也较快,相反,当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回落的时候,当年实物资产增量的增长也回落,这种状况在1992年以后表现得特别突出。这说明农村居民实物资产的选择受当年收入水平变化状况的制约较大。由于在实物资产的存在形态上,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差别较大,因而,我们还有必要对农民实物资产构成要素中的各部分的增长状况作出进一步的分析。3、农民实物资产各构成要素与居民收入的关系根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表1.1.2的数据可以算出农民实物资产各构成要素与居民收入的关系(见表1.3.5)。从表1.3.5可以看出,在农村居民实物资产的内部各构成要素中,居民对住宅的投资弹性较小,基本与收入水平的增减变化一致,而对非住宅房屋及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比较大,有的年份成倍增长,而有的年份却大幅回落,甚至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而且,引人注目的一点是,生产性固定资产与非住宅房屋的增长在不少年份呈现完全相反的走势。说明农民在实物资产选择中,首先保证住宅的稳定增长,然后,在生产性固定资产和非住宅房屋之间进行有替代性的选择。生产性固定资产和非住宅房屋的具有此长彼消的关系。3.3居民收入差距与资产选择以上我们从居民收入水平的角度对居民收入与居民资产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居民收入有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居民的收入差距,即总收入在不同居民阶层之间的分布问题。以下我们将利用横截面资料对居民收入差距与居民资产选择的关系进行分析。由于我们缺乏关于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与资产选择的详细资料,因而我们在此只是对城镇居民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居民收入不同,其拥有的金融资产总量占收入水平的比重会有所不同,金融资产内部各构成要素的比例关系也会有较大的区别。在此,我们将分高、中、低三个收入阶层(这是将所有人口按收入水平排队后,高、中、低各占20%,此处略去了中等偏上和中等偏下两个阶层。详见《中国城镇居民物价与家庭收支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应各卷),选取1996年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具体资料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