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和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关系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和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关系研究姓名:张晓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会计学指导教师:俞雪华20090401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和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关系研究作者:张晓平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郭骁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演进机理研究2008我国上市公司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抗风险能力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特点;一方面是新上市公司的大量出现,另一方面又是大量上市公司被ST甚至被摘牌,上市公司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基于此背景,本文以上市公司发展“路径”为导向,分析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演进机理。首先揭示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整体路径的演进机理;其次将上市公司发展的整体路径细分为“代内路径”和“代际路径”,分别分析代内路径和代际路径可持续发展的演进机理,并辅以案例研究(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最后提出上市公司实现代内路径和代际路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通过将系统学理论与管理学理论相结合,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希望为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演进机理找到一种朴素而一般的解释。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⑴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分析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整体路径的演进机理,明确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路径依赖的形成机理、锁定机理以及多重高效率锁定和低效率锁定两种锁定效果,进而提出了避免低效率锁定的理论对策,并将上市公司发展的整体路径按照发展层次和时间先后细分为“代内路径”和“代际路径”。⑵分析了上市公司代内路径和代际路径可持续发展的演进机理;前者运用SPSS时间序列模块先明确了处于代内路径的729家上市公司及其具体的代内路径阶段,进而运用多元线性回归,通过对各代内阶段影响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的动态演进变化揭示其演进机理;后者首先论述了上市公司代内路径和代际路径的关系以及实现代际飞跃的必要性,由此结合自组织理论,阐明“序参量”是上市公司实现代际飞跃的关键因素,并描述了企业系统的势函数规律和临界慢化现象,指出上市公司代际路径可持续发展演进轨迹就是一次次对称破缺所形成的自组织序列。⑶进行案例研究,识别了制造业上市公司代内路径与代际路径演进的关键因素;首先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度量模型,接着运用复合DEA方法所使用的不同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变化识别了制造业上市公司代内路径与代际路径演进的关键因素。⑷在分析处于代内路径的企业和处于代际路径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同偏好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上市公司代内路径与代际路径可持续发展的不同策略。2.学位论文唐艺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研究2004按照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财政部[1999]35号文增加了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要求,加上计提应收款项坏帐准备,统称“四项计提”。1999年底,财政部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和2000年12月29号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计提的会计准备从四项扩大到八项,其中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对八项计提提出了更加严格和细化的要求。新增的四项计提包括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加上原有的四项计提,共称八项计提。一方面,根据新规定充分确认资产减值准备,企业能更稳健地确认当期收益,通过剥离资产水分,能更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质量特征和财务状况,投资者可通过不同时期的比较,看出公司的发展前景,调整投资结构。据统计,1998年年报只有大约10%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四项计提;1999年全部上市公司均实行了四项计提,当年上市公司隐性呆坏账剥离挤掉资产水分418亿元,相当于总资产的2.57%,占股东权益的5.36%。之后,2000年底财政部要求在老四项之上,再进行新四项计提。结果到2001年中报时,大部分上市公司进行了八项计提,上市公司总资产、净资产缩水20%;到2001年年报时,总共计提210亿元,比2000年多提150亿元,经八项计提后,2001年底上市公司经调整后每股净资产与调整前已相差无己,前者为2.38元,后者为2.464元,两者相差只有3、4个百分点。而2000年经调整后每股净资产是2.32元,调整前为2.66元,两者相差近13个百分点。这说明上市公司的资产水分被进一步挤干,质量有了进一步改善,并为今后业绩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1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尽管各项计提的原则有成文的规定和限制,但对提取减值准备的具体情况界定不完全明晰,对资产减值计量基础缺乏统一标准,在计提具体内容上没有明确的计算程序,对一些财务处理尚未形成明确一致的方法,资产减值政策赋予了企业更多的职业判断的权利,公司完全可以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决定计提的比例和时机。因此八项计提以其灵活性和可调控性为上市公司青睐。例如,同样面对南方证券行政接管的影响,9大股东公司所作出的反应就各不相同,资产减值计提的比例从首创的15%到上海汽车的100%,变化幅度之大,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计提的比例和数额关系到股东公司当年的盈利状况,甚至有可能直接扭转其趋势;八项计提对于有些ST公司就更是一根救命的稻草,计提和冲销对利润的调节将决定其退市或是复牌的命运;对于一些生产和利润受到经济周期性影响的行业,如钢铁、建材等企业,八项计提能够平抑各年度间的利润波动,创造良好的业绩形象。此外,还有一些公司出现了不可预期的亏损,这些公司冲回部分减值准备以尽可能减少亏损对每股收益的冲击效应。从目前的信息反馈来看,一些企业利用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来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相当严重,已经出现一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趋向,尤其是微利和重亏公司更加明显,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他们达到自身目的进行随意调节的重要途径。鉴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重要性和我国现阶段计提减值准备的现状,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加以重视和研究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十分迫切和有意义的。本文首先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概念、相关制度的规定和计提意义入手,并以减值准备的理论基础作为研究起点,通过对深沪市部分重亏、扭亏和绩优公司八项计提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分析,以及进一步同国际会计准则相关规范进行比较研究,力图从定量和定性方面说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有通过减值准备进行随意调节利润的会计行为及其诞生环境。随后,笔者通过对不恰当计提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力图寻求从制度、环境等方面的解决办法,并建议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和明晰会计制度,尽可能地增强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的可操作性,尽量减少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主观随意性,降低利润调节的空间。具体来说,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我国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相关规定和意义首先对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做了简单的概述,接着将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证监会补充规定对八项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和方法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指出其政策制定的背景和现实意义。第二章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分析在这一章中,笔者指出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理论基础包括会计目标理论、资本保全理论、会计计量理论、稳健性原则。论文从对理论本身的介绍,到理论的存在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提出的内在要求,作出了详细的分析。第三章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数据分析笔者首先通过综合数据对目前证券市场上,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现状做了一个总体的介绍,以此引入后面的具体数据统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基本特征和规律。通过对扭亏公司、重亏公司、绩优公司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看到,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存在不恰当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其中扭亏公司有上年巨额计提减值准备,本年则巨额冲回减值准备,以此实现扭亏为盈目的的迹象;重亏公司则有借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实现一次除垢,以便在下年扭亏的动机;绩优公司减值准备的计提对当期损益影响较小,操纵迹象不明显;从统计情况来看,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成为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的主要计提和冲回因素,其中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计提比例的变更最易成为上市公司调节计提金额的有效方法;上市公司还通过充分利用追溯调整、置换资产、减少减值准备的计提基数等方式调节当期减值准备数额,以此调节当期损益;此外,减值准备的披露也未严格按规范执行。第四章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冲回和披露的国际比较本章通过对国际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规范的介绍,从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时点、确认迹象、计量标准、计量方法、减值准备的冲回和披露等方面与我国会计制度相关规范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我国会计制度规范可操作性还不强,会计政策弹性较大,为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计提调节利润提供了空间。第五章我国上市公司不恰当计提减值准备的动因分析笔者将角度再次回放到理论基础一章,指出减值准备的理论基础是我们计提减值准备的内在要求。接着,笔者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分析,得出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不恰当计提的重要内在动机。最后,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监管政策、会计制度、公司环境的分析,指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不恰当计提减值准备的外在动因。第六章建议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不恰当计提减值准备的现状,除了从公司内部的、外部的制度和市场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完善外,最关键和紧迫的措施是完善我们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会计政策,加强减值准备会计制度的统一性和明晰性。笔者建议应缩小企业自行选择会计方法的空间,制度应谨慎赋予会计选择的权力,并加强对相关规范的严格执行和监管,而不是让制度规范流于形式。本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1)从选题来看,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作为当前上市公司和社会的关注热点,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对会计处理的相关研究,或从某单一角度进行分析,尚缺乏较为系统的综合性研究。而本文则系统性的从理论基础到对上市公司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的数量统计分析,进而与国际会计规范进行比较,到不恰当计提的动因分析,以及解决办法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全面、综合的分析研究,希望能为目前上市公司在减值准备计提上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建议。(2)从研究角度和思路来看,笔者以减值准备的理论基础作为切入点,把会计目标理论、资本保全理论、会计计量理论引入对资产减值准备的研究,丰富了资产减值准备分析的内容,对我国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动因做了深层次分析,使全文有了理论依托,并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此外,笔者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用充分的论据证明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不恰当计提减值准备的行为。(4)主要观点,明确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上,尤其重亏和扭亏公司普遍存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行为,其己对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5)研究方法,笔者以自己所搜集和统计的数据为基础,采用了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并以图表的形式,较清晰、详细地对我国上市公司不恰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做了统计分析。(6)资料方面的创新,本文几乎所有的数据都是笔者以35家样本公司,2000年-2002年3年年报为范围,自行搜集八项减值准备的计提数、冲回数,及年报里与减值准备相关的内容,所作出的汇总统计,并以此作为全文数据基础和论文的重要论据。3.学位论文刘筠童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上市公司为例2007企业盈余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企业股东、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及其他利益关系人进行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评价企业管理者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数量与日俱增,如何分析评价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目的就是希望以河北省35家深沪上市公司2003-2005有关财务数据为样本,通过对其盈余质量的评价,探索一条评价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新路。首先,本文在全面分析综述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基础理论,明确了盈余质量涵义;分析了其与会计信息质量及盈利能力的区别与联系,并从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外部环境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了影响公司盈余质量的基本因素,提出了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应遵循多目标系统

1 / 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