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刘小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刘小鲁摘要:本文从产业和所有制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趋势的成因。研究表明,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造成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劳动收入占比趋势由递增向递减的转变。而从所有制因素来看,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是国有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以及非国有经济内部劳动工资增长缓慢共同作用的结果。关键词:劳动收入占比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一、引言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我国的经济总量始终维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劳动收入占比却逐渐由改革初期的递增趋势转变为持续递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的实际工资虽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增长速度却显著地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1995年至2006年之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由最初的61%下降至2006年的47%。这一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占比,而且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在分析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原因的过程中,许多学者注意到了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例如,白重恩、钱震杰和武康平(2008)在解释我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时强调了国有部门改制引起的劳动市场环境变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面影响。罗长远和张军(2009)也指出,1990年代中期之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退出使得传统体制下的“工资侵蚀利润”现象被扭转,而资本相对于劳动逐渐具有更强的谈判能力。这些研究均表明,民营化过程倾向于降低劳动收入占比。然而,19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的劳动收入占比也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从1996年至2007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劳动报酬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了18%。这说明,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并不仅仅是国有企业比重下降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本文从产业和所有制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趋势的成因。研究表明,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造成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劳动收入占比趋势由递增向递减的转变。而从所有制结构角度来看,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趋势在国有和非国有经济部门均存在,但原因各不相同。受资本要素价格低估和银行信贷配给的影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要素使用偏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国有企业能够以极低的价格使用资本要素,从而存在着强烈的以资本替代劳动的要素使用倾向。因此,尽管国有企业人均劳动报酬上升更快,但劳动总收入占增加值的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而民营企业在获取银行信贷上面临较强的约束,从而在资本要素使用上不得不面临更高的民间信贷利率。这使得民营企业更多地倾向于使用廉价劳动要素来维持较高的资本收益率。因此,民营企业的资本-劳动比虽然未出现显著的上升,但由于劳动工资增长相对缓慢,其劳动收入占比也呈现出递减趋势。二、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本特征(一)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整体状况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改革初期至20世纪902年代中期,我国的劳动收入占比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而从90年代末期开始,劳动收入占比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图1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30.00%35.00%40.00%45.00%50.00%55.00%60.00%65.00%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GDP(收入法)构成要素计算。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在1998年达到最高值。该年,我国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9.29%。在1986年至1998年之间,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年均增长速度约为2.4%。在1995年后,我国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并在2007年降至46.74%,几乎回复到1986年44.64%的水平。影响劳动收入占比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全部劳动者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最终产出在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配比例。因此,生产投入中的资本-劳动比以及劳动的实际工资均是决定劳动收入占比的两个重要因素。图2和图3反映了我国1997年以来实际工资增长率与资本-劳动比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图2我国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与产出-劳动比增长率(%)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产出-劳动比的增长率数据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3图3我国实际平均工资的增长率与资本-劳动比增长率(%)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资本劳动比增长率数据来源:资本存量数据来自单豪杰(2008)估算的结果,其余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1998199819981998年以来,我国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下降以及资本----劳动比增长率的快速提高都是引起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主要因素。由图2可知,1998年至2008年之间,我国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由1998年的16.48%下降至2008年的10.38%。比较相同时期单位劳动的产出增长率可以发现,这种平均工资的变化趋势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并不一致。在1998至2002年之间,平均工资的增长趋势均超过单位劳动的产出增长率,从而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而在2003至2008年之间,单位劳动产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平均工资的增速,这意味着社会最终产出的分配开始朝不利于劳动要素的方向发展。图3则表明,资本-劳动比的快速提高可能是引起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另一主要原因。当资本要素价格相对稳定时,如果资本-劳动比的增长速度超过劳动工资的增长速度,那么国民收入分配中资本总收入的占比将出现上升趋势。在1998年至2008年之间,我国平均工资增长率呈现出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而资本-劳动比增长率则从2001年起出现了较快增长,并从2003年起超过平均工资的增速。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图2中实际工资和单位劳动产出的相对变化趋势:随着资本要素投入的快速增长,资本要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逐渐挤占了劳动要素收入,从而使得2003年以后,单位劳动投入所能得到的要素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单位劳动产出的增长速度。(二)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构性因素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从产业结构变化的角度来看,造成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劳动收入占比变化趋势的转变。图4反映了我国1994年以来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结构相对较为稳定,始终保持在47%左右的比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第一产业比重在1994年至1996年之间较为平稳,但从1996年开始由19.86%逐步下降至2009年的10.33%,而第三产业比重则由1994年的33.57%上升至20094年的43.43%。图4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数据来源:由CEIC中国经济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图51993至2004年间我国三次产业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0.30.40.50.60.70.80.91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第一产业劳动收入占比第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第三产业劳动收入占比数据来源:由《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相关数据计算。图5从三次产业的比较来看,第一产业的劳动收入占比显著高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在1993-2003年间,第一产业劳动收入占比较为平稳,其均值约为89%;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收入占比的均值则分别为48%和53%。因此,1996年后第一产业比重的持续下降,以及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使得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在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此外,第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在1998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变。从图5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劳动收入在1998年之前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但在1998年后逐渐递减。1993年,第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约为45%,而1998年,该比值则上升至50%。2004年,第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则下降至39%。因此,从产业结构变化的角度来看,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是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劳动收入占比较高的第一产业逐步被劳动收入占比较低的第三产业所替5代;另一方面,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虽较为稳定,但其劳动收入占比在1998年后呈现出下降趋势。这种产业内部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特点与我国国民收入占比的整体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首先,在1994-1998年之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为稳定,而第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正缓慢上升,这与图1中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在1994年至1998年之间缓慢增加的趋势相对应;而在1998年之后,受第一产业比重及第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影响,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则出现了显著的递减趋势。(三)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的所有制因素前文的研究表明,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以及第二产业的劳动收入占比在1998年前后出现了趋势上的转变,并在1998年之后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从所有制因素来看,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是国有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要素,以及非国有经济内部劳动工资增长缓慢共同作用的结果。1995年底,我国开始实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与布局调整,并开始在国有企业内实施股份制和公司制的试点改革。在此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劳动力由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退出而脱离原有的行政性工资形成体系,转而与农民工群体共同构成了私营企业的主要就业群体。1997年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下岗人员和农民在私营企业工人就业总人数中占80%的比重,在技术人员和经理中则分别占30%和35%的比重(张厚义和明立志,2000)。国有企业的退出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就业部门的转移使得劳动者在工资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劳动用工方面所得到的保障也较差。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间的“招商引资”竞争也弱化了劳动与资本的谈判地位。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可以用来解释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尤其是第二产业内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趋势在1998年前后出现的转变。图4不同类型工业企业劳动报酬占工业增加值比重(%)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国有工业企业劳动报酬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其他类型工业企业劳动报酬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数据来源:由《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1998年之后,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但是,这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中存在显著差异。从所有制结构角度来看,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大致存在着以下几个个方面的特征:6首先,所有类型企业的劳动收入占比均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劳动收入占比下降速度更快。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劳动报酬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1996年至2007年之间持续下降,由1996年的30%逐渐下降至2007年的12%。在1998年后,国有工业企业劳动报酬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始终低于其他类型企业的劳动报酬占比。在相同时期,其他类型工业企业劳动报酬占比也呈现出一定的递减趋势,但幅度较小。在1998年,其他类型工业企业劳动报酬占比约为,而在2007年则递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