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摘要】:外汇占款不仅对我国货币供给总量和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增强了货币供给量的内生性,扭曲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而且还影响了货币政策操作和目标。【关键词】:外汇占款;货币供给量;货币政策一、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1、外汇占款的增加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按照我国目前的统计口径,将货币供给量分为三个层次,即M0、M1、M2,其中M0为流通中的现金,其流动性最强;M1是反映经济总体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社会现实购买力,还反映潜在购买力,是体现社会总需求的较好指标。表1:我国近年来的货币供给量年份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M0101.77.611204.213455.514652.715688.8172781974621468.3024031.7△%15.6%10.1%20.1.%8.9%7.07%10.13%14.28%8.27%11.94%M134826.338953.745837.353147.259871.670881.884118.695969.7107278.7△%16.5%11.9%17.7%16.0%12.65%16.82%18.67%13.58%11.78%M290995.3104498119897.134610.4158301.9185007221222.8254107298755.7△%17.35%14.8%14.7%12.3%17.6%16.78%19.58%14.67517.57%(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注:△%:表示增长百分比)从表1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是最能体现社会总需求的指标M2在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21%,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在保持货币乘数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是由于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加而导致的。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有两个渠道,即国内信贷和外汇占款。从以下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是通过外汇占款形成的。2表2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供给(单位:亿元)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外汇占款4263.96511.4933012649.313087.914061.414814.518850.222107.429841.845939.9962139.96基础货币17217.820759.826888.530632.831335.33362036491.439851.745138.252841.458856.1164343.13占比24.76%31.37%34.70%41.29%41.77%41.82%40.60%47.30%48.98%56.47%78.05%96.57%△外汇占款2832.12247.52818.63319.3438.6973.5753.14035.73257.27734.416098.1916199.97△基础货币4070.83542.06128.73744.3702.502284.72871.43360.35286.57703.26014.715487.02△占比69.57%63.45%45.99%88.65%62.43%42.61%26.23%120.1%61.61%100.4%-267.65%295.24%〈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注:△表示新增量)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供给中的比重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到2002年底,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就接近50%,最近三年其增长速度更是惊人,2005年居然达到了96.57%。从新增量的角度来看,从2003年开始,外汇占款的新增量就超过了基础货币的新增量。2005年投放的外汇占款居然接近基础货币投放的3倍,也就是说,由于外汇占款过多,中央银行减少的国内信贷达到了基础货币投放的2倍,以致国内信贷只占基础货币的3.43%。由此可见,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的不断增加,同时还极大地基础货币的构成。外汇占款的逐年递增导致基础货币不断增长,从而我国货币供给量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呈数倍的增长,进而加大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1994年以来,中央银行为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促使对外贸易所形成的外汇被动地卷入货币体系中,外汇占款构成货币供给的重要部分,这是造成我国20世纪90年代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之一。(谢平,张晓朴,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三次冲突——1994-2000年中国的实证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第39期)3表3:中国近年外汇储备情况(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2002年以来,由于外汇储备的飞速增长(见表3)到2006年九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9879.28亿美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据业内人士称,到十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10000亿美元,导致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越来越大,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热钱”不断流入,资本项目顺差不断增长。而且,以前贸易顺差所形成的“外逃外汇”又重新流回国内。它们将共同导致国内汇报供给量的进一步增加,对国内通货膨胀形成新的压力。另一方面,2004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新增了3779.96亿美元,达到9879.28亿美元,央行买进外汇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外汇占款投放使外向型部门的资金充足,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₁它们对原材料及基础产业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冲消措施使内向型部门资金短缺,原材料行业的资金短缺生产供不应求。这两方面的因素使钢材、水泥、电解铝等原材料供不应求,从而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此外,外向型部门对劳动力需求扩大,劳动工资水平上涨也会引发推进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的通货膨胀。由此可见,现在国内的结构性经济过热与外汇占款引起的基础货币投放大量增加不无关系。我国国际收支处于双顺差,而国内又存在结构性经济过热现象。由米德冲突我们知道我国正处于内外均衡冲突状态,内外均衡都难以实现。因此,中央银行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外汇储备516.2735.971050.31398.91449.61546.81655.72121.72864.14032.56099.328188.72年份2006.12006.22006.32006.42006.52006.62006.72006.82006.92006.102006.112006.12外汇储备8451.808536.728750.708950.409250.209411.159545.509720.399879.284应谨慎处理当前国际收支状况,避免外汇占款的刚性增加导致国内结构性经济过热演变为全面性的通货膨胀。2、外汇占款使货币供给结构发生改变外汇占款不仅扩大货币供给总量而且影响了货币供给的结构,对我国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差距。为了清晰地分析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供给结构的影响,我们把我国经济部门分为外向型部门和内向型部门。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主要由对外部门的对外经济交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也必然通过基础货币渠道影响部门间的资金供应。具体表现为:对外部门的资金丰裕程度受到国际收支的直接影响。当国际收支顺差时,对外部门的资金充裕,反之则资金紧张。随着我国贸易顺差越来越大,外汇占款不断增加。为了维持货币供给总量相对稳定,央行必须在公开市场上进行对冲操作。如:抛出政府债券、发行央行票据、减少再贷款等。但是,冲销操作往往会扰乱央行对各银行原有的贷款计划,使货币供给结构发生变化。人民币资金分配在内向型企业和外向型企业之间、在内外型程度不同的地区、行业、部门和企业之间不平衡。外向型出口创汇的企业通过结汇可以轻松拿到人民币资金。由于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回收,内向型企业资金需求可能因此而无法得到满足,从而承担了部分对冲成本。把对内向型部门和外向型部门的货币供给量分别表示为:MBs=MBDs+MBOs=m*[D₁+(D₂+R)]设m=1则MBs=MBDs+MBOs=D₁+D₂+R,其中,MBs为基础货币供给总量,MBDs为货币供给量中流入内向型部门的数量,MBOs为货币供给量中流入外向型部门的数量,D₁、D₂分别表示分配给对内部门和对外部门的央行自主性投放货币,R为非自主性基础货币投放。由此可见,国际收支顺差直接引起对外部门非自主性货币投放以及货币供给总量的增加。央行为了保持国内货币供给基本稳定,通常会对外汇占款进行对冲。设对冲操作数量占外汇占款数量的比例为d,而且对冲规模按对冲操作前两部门基础货币分配比例进行分配,则货币供给总量可表示为:MBs=MBDs+MBOs=[D₁-D₁*d*R/(D₁+D₂+R)]+[D₂+R-(D₂+R)*d*R/(D₁+D₂+R)]5可见,内向型经济部门因对冲操作而减少基础货币供给D₁*d*R/(D₁+D₂+R),而外向型经济部门却增加[R-(D₂+R)*d*R/(D₁+D₂+R)]。对于对外开放程度不同的地区之间也同样会出现这种类似的资金失衡现象。外向型部门资金充足而内向型部门资金受到限制,外向型企业的发展条件宽松,经济效益较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原材料向外向型企业转移。外向型企业资金充裕,在原材料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能够及时低价的买入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等。这又进一步加强了外向型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经济效益更高。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内向型企业则相反。第二、资源更进一步向外向型企业转移。由于内向型企业经济效益低下,资金不足,对劳动力的需求日趋减少;外向型企业的资金雄厚,效益高,仍在进行扩大生产规模。这样,人力资源必将向外向型企业转移,为外向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外汇占款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建立的三资企业,它们获得了外汇占款中的大部分资金,发展非常迅速。而三资企业多为外向型企业,导致外向型企业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行业和社会服务业三大行业。其中制造业接近70%,而其他行业的比重很少,这就导致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偏离,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不符合我国的经济战略。表4:按行业分布外商直接投资额行业2000比重2001比重2002比重2003比重总计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察和水利管理407.156.765.83258.4422.429.050.05100%1.66%1.43%63.47%5.50%2.22%0.01%468.788.998.11309.0722.738.070.10100%1.92%1.73%65.93%4.84%1.72%0.02%527.4310.285.81368.0013.757.090.07100%1.95%1.10%69.77%2.60%1.34%0.01%535.0510.013.36369.3612.956.120.18100%1.87%0.63%69.03%2.42%1.14%0.03%6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其他行业10.128.580.7646.5821.851.060.540.5714.532.48%2.10%0.19%11.44%5.36%0.26%0.13%0.14%3.57%9.0911.690.3551.3725.951.190.361.2010.511.94%2.49%0.07%10.96%5.53%0.25%0.07%0.25%2.24%9.139.331.0756.6329.431.280.381.9813.211.73%1.77%0.20%10.74%5.58%0.24%0.07%0.37%2.50%8.678.67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