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财富效应”还是“铸币税效应”1赵文哲1周业安2(1,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内容提要:本文考察地方政府各种类型财政支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价格水平的效应分为“财富效应”和“铸币税效应”,前者反映了财政支出通过居民和企业财富数量的变化影响价格水平,后者反映了地方财政支出的增加导致中央政府显性负债和隐性负债增加,从而不得不通过征收铸币税的方式降低实际负债水平。因此,“财富效应”导致通货膨胀水平的地区差异,“铸币税效应”导致整体通货膨胀水平的变化。这与中国从1980-1993年到1994-2006年通货膨胀的地区差异和整体水平的下降趋势相一致,这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资本支出导致对私人消费和投资具有更强的“挤出效应”,一般支出的私人边际预期收益降低,以及“分税制”使得中央政府具有更强的地区收入分配调控能力。关键词:财政支出财富效应铸币税效应价格水平Abstract:Thepaperreviewstheeffectsofkindsofgovernmentspendingontheinflation.Thepaperdividesthetotaleffectsintotwoparts:wealtheffectandseigniorageeffect.Thewealtheffectmeansthatthefiscalexpenditureoflocalgovernmentaffectsthecurrentconsumptionandthepricelevelthroughthechangeofwealthincomeownedbyresidentsandprivateenterprises,whiletheseigniorageeffectimpliesthattheincreaseoflocalgovernmentspendingleadstotheriseoftheobviousandlatentliabilitiesburdenedbythecentralgovernment,sothatthecentralgovernmenthastolowertherealliabilitiesbylevyingseigniorage.Therefore,thewealtheffectcausesthedifferenceofinflationamongregions,whiletheseigniorageeffectaffectstheinflationacrossthewholecountry.Theresultsareconsistentwiththephenomenathatthedifferenceofinflationamongregionsandtheinflationacrossthewholecountrybothdecreasefromtheperiodof1980-1993totheperiodof1994-2006,whichcanbeexplainedthatcapitalspendingoflocalgovernmenthasstronger“crowdingeffect”onprivateconsumptionandinvestment,ordinaryspendinghaslowerprivatemarginalexpectedreturn,and“SeparatingTaxSystem”letsthecentralgovernmenthasmoreabilitytoredistributetheincomeandresourcesacrossregions.KeyWords:FiscalexpenditureWealtheffectSeigniorageeffectInflation一、前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引起了各国和地区的高度紧张,各国和地区的政府纷纷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试图籍此来尽快恢复经济。这些扩张型财政政策大多体现为赤字财政政策,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2009年的财政赤字水平将达到相当可观的数目。表1给出了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2008年实际发生的和2009年预计发生的财政赤字。2009年中国预算内财政赤字将达9500亿人民币,美国奥巴马上台伊始,便敦促国会通过了310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加上7750亿美元的财政支出刺激计划,根据美1本研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中国经济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支持,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项目基金的资助。同时感谢卢荻教授和李涛副教授的帮助,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行为和制度经济学前沿”讨论组的有益评论。当然,文责自负。国国会预算局的预测,2009年全年的财政赤字将超过1万亿美元。日本也计划在2009年推出共计88万多亿日元的财政刺激计划。但是这种大规模的赤字财政政策即使能够在短期刺激总需求,在中长期可能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其中之一就是通货膨胀。表1世界主要国家的财政赤字水平国别2008(美元:亿)2009(本币:亿)中国159.989500美国1680.6410000日本4550885480欧盟—2000注:2009年数据根据互联网资料整理,横线表示数据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价水平波动剧烈。图1显示了1980年以来全国通货膨胀水平(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的变化趋势,从中可以发现,1994年之前,全国整体通货膨胀率大部分时间处于高水平,1994年中国通货膨胀率达到昀高值,CPI高达24.1%,RPI也达到21.7%,而1980-1994年CPI和RPI分别平均为7.4%和6.9%。1994年后,全国通货膨胀水平大幅度下降,并且从1997到2006年,通货膨胀率始终低于5%,1995-2006年间CPI和RPI的平均水平分别为2.89%和1.42%。对于中国通货膨胀问题,主流的观点仍然是货币主义的理论,财政支出和财政赤字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影响价格水平。这主要是基于对中国货币政策内生性的认识(Peebles1991;Chang和Hou1997;张茵和万广华2005)。货币供给内生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财政过度支出导致的财政赤字。中国30年来改革开放过程中财政体制的昀大特点是财政分权,中央政府不断将经济和行政管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以刺激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Qian和Roland(1998)指出,财政分权与货币供给和铸币税的配置分权相结合会导致政府预算软约束,从而昀终导致通货膨胀。事实上,改革开放很长时间以来,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落后于财政体制,国有银行在各地的分支结构成为地方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来源,通常被视为“第二财政”,从而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通常伴随着信贷膨胀,因此导致我国金融体系效率降低(沈能和何婷英2006;尹希果等2006)。例如,Wang(1991)认为分权导致资源配置被地方政府控制,从而导致地区固定资本投资膨胀和全国货币供给高速增长,昀终引发了通货膨胀。Bennett和Dixon(2001)认为由于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大量对国有企业进行融资支持改革导致信贷膨胀,从而导致通货膨胀。Brandt和Zhu(2001)也认为政府利用货币和财政系统支持国有部门,这导致政府对国有部门的长期承诺和经济分权之间出现持续增强的紧张关系,昀终使得政府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对信贷配置产生高额成本,进而不能完全控制信贷的扩张,从而导致通货膨胀。上述三种观点主要从信贷膨胀角度来论述财政分权和地方财政支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这意味着如果加强中央政府对信贷配置的控制,或者银行独立于地方财政,通货膨胀或许可以避免,这正是中国政府从90年代后期致力于实现的事情。-5.00.05.010.015.020.025.030.0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全国CPI水平%全国RPI水平%图1历年全国通货膨胀变化趋势注:数据来源于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完成以及银行体制改革之后,银行充当地方政府“第二财政”的角色被大大弱化,因此上述机制很难在近些年来发挥作用。Brandt和Zhu(2000)以及Feltenstein和Iwata(2005)指出另一种诱发通货膨胀的机制,他们认为,由于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比重的减少、地方政府对财政预算的硬约束,以及银行信贷更多地向非国有经济倾斜,中央政府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只有通过发行货币来为赤字进行融资,因此财政分权导致通货膨胀。这个机制显然与Qian和Roland(1998)财政分权诱发通货膨胀的机制有所不同。在Brandt和Zhu(2000)看来,货币集权并不能抑制通货膨胀,这是因为地方政府过度支出会引发负的外部性,从而中央政府不得不用发行新货币的办法来弥补赤字,从而导致通货膨胀。这个判断显然并不适合1994年“分税制”实施中国的实际状况,因为在1994年后,中央政府的收入比重大大增加,对于地方政府赤字,中央政府完全可以用通过转移支付来弥补地方财政赤字。Thams(2007)和Claeys等(2008)证明正是由于德国联邦体制中由于联邦政府在财政收入上掌握更大的权力,从而能够有效地通过转移支付弥补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从而降低通货膨胀。于艳萍等人(2006)、刘金全和梁冰(2005)主要依据“铸币税效应”检验了近些年来政府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许雄奇和张宗益(2004)则综合财政支出的“铸币税效应”和“财富效应”检验了财政政策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目前对财政政策影响通货膨胀的研究主要存在两个缺陷:一个是没有注意到中国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变化。张成思(2008)注意到中国总体的通货膨胀水平在1994年11月发生了结构性转变,他认为这与中国在90年代中期开始的货币、财政政策调整有关。但是,上述文献很少注意这一现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上述解释自然对于解释90年代后期以来的价格水平的变化说服力不足。二是没有考虑地区通货膨胀的趋势和差异。图2显示了全国30个省市(西藏除外,1996年之前不包括重庆市)CPI和RPI历年平均变化趋势和标准差的变化趋势。1994年前,各年的CPI和RPI地区标准差普遍较大,并且地区平均的CPI和RPI的水平也比较高;而1994年后,各年CPI和RPI标准差变小,地区平均的CPI和RPI水平也大大降低。因此,从总体上判断,1980-1993年我国各地区通货膨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平均通货膨胀水平较高,1994-2006年这两项指标都下降。地区通货膨胀的变化趋势同样也反映出我国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变化,并且也体现出地区通货膨胀水平的差异。00.511.522.533.544.5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CPI的地区标准差RPI的地区标准差-5051015202530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CPI的地区平均值%RPI的地区平均值%图2CPI和RPI地区的标准差和平均水平%注:数据来源于《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对于地区通货膨胀差异的解释,一些研究成果提供了较好的思路。Fung等人(2000)则在消费者效用函数中引入债券作为资本收入,从消费需求角度描述财政政策影响通货膨胀的机制。他们建立了一个嵌入中国特殊制度结构的内生增长模型研究了政府对赤字进行债务融资对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该文引入债券作为消费者持有资产会产生财富效应,财富效应会提高当前消费需求,从而在产出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会导致价格升高。许煜等(2007)从要素市场的角度考虑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他们认为由于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吸引外资、土地批租和信贷支持等手段刺激本地区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来促进经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