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变动及其对人民币汇率影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对我国外汇储备即将突破万亿美元的理论思考卢锋内容提要:本文研究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特征含义、发生根源及其与汇率失衡的关系。首先以国际收支结构变动和外汇储备增长作为观察背景,从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验角度考察我国双顺差现象的特征含义。然后从加工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组合效应角度分析双顺差现象直接原因,从产品内分工时代条件与我国经济开放成长道路阶段性特点角度考察其深层根源。最后探讨双顺差与人民币汇率变动关系,着重分析近年人民币汇率低估对双顺差规模激增的影响。关键词:双顺差,国际收支,人民币汇率,产品内分工1、引言依据早年发展经济学理论,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结构应当是经常账户逆差与资本账户顺差的逆顺差组合。从国际比较经验看,大国经济多年持续出现双顺差案例也极为罕见。然而我国国际收支过去十几年除个别年份外持续出现双顺差,尤其是近年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估计今年年内外汇储备将跨过万元美元的历史性台阶。如何理解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其深层根源是什么?双顺差和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对我国经济运行有何影响?这些已成为认识现阶段我国开放型经济运行特点和未来走势的关键问题。近年国内学术界从不同方面对双顺差问题进行了研究(李鸿飞,2004;钟伟,2003;张薇、陈仲常等,2004;余永定,2005;余永定,覃东海,2006)。本文选择从两个视角分析双顺差现象的深层根源。一是把它理解为当代产品内分工环境下大国经济开放成长的阶段性现象。当代经济全球化特征在于国际分工基本单位从产品深入到工序环节和流程区段,为后进国家参与国际分工谋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我国一段时期内比较优势较多集中在产品内分工内部装配、加工、制造等环节,因而参与全球分工的一个重要形态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自身比较优势,并导致货物贸易以及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另一方面,主要出于分享我国比较作者通讯地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00871;电话:(010)62751599;Email:fenglu@ccer.edu.cn。感谢刘鎏所做助研工作。2优势利益动机,国外资本大量以FDI形式进入我国,构成我国资本账户顺差的主要原因。从当代全球化环境与开放发展模式角度观察,双顺差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和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的特定发展阶段产物。二是把双顺差理解为与特定政策效应相联系的现象。汇率对双顺差产生不同方向作用。通过参与国际分工谋求经济开放成长,需要有一个大体均衡从而能够把国内资源潜在比较优势转换为国际竞争优势的实际汇率水平,因而对于曾经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和汇率高估国家,将汇率贬值到比较均衡水平是有效参与国际分工的必要前提,也是推动双顺差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我国计划经济实际汇率高估,改革开放最初十多年对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正是满足了这一要求。另外汇率低估可能导致双顺差超常增长并对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我国近年双顺差猛增和外汇储备飙升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低估有关。如果说我国双顺差是经济发展一定阶段可持续现象,近年双顺差超常增长则具有失衡性和不可持续性。外汇储备过万亿美元,将是目前增长模式不可持续性的又一指标性信号。本文第2节观察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表现及其特征含义。第3节从加工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组合效应以及产品内分工环境下大国发展阶段性特点视角,分析我国双顺差现象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根源。第4节从人民币实际汇率低估角度讨论近年双顺差规模激增的政策背景。第5节概括全文结论并评论其政策含义。2、我国双顺差现象及其特征含义双顺差指一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不包括官方储备的资本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从国际收支账户定义关系看,如果不考虑“误差和遗漏”,双顺差实现的两个账户盈余之和等于外汇储备增加。图1数据显示,以1990年代初为界把改革开放时期分为两个阶段,我国国际收支平衡态势发生了结构性变动。前期国际收支结构较多表现为经常和资本帐户逆顺差不同方向平衡方式组合,1982-1993年12年间有9年逆顺差配合,其中5年经常帐户逆差和4年资本帐户逆差。后期国际收支结构通常形态转变为双顺差。1994-2005年间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现上升趋势。累计顺差4133亿美元,年均顺差为344亿美元。主要由于直接投资大规模进入,资本帐户除了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小额逆差外,其它年份一直保持顺差,累计顺差4309亿美元,年均顺差359.1亿美元。图1、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平衡(1982-2005,亿美元)-2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经常项目盈余资本项目盈余3数据来源:1982-1998年数据来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数据汇编》,1989-2004年数据见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是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图2显示,伴随国际收支双顺差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呈现增长趋势。尤其近年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2002、2003和2004年分别增加742亿、1168亿和2066亿美元,2005年增加2089亿美元达到8189亿美元,2006年前六个月增加1222亿美元达到9411亿美元,平均每月增长200多亿美元。如继续保持上述增长势头,今年年内会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图2、我国外汇储备增长(1993.01-2006.06;亿美元)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1993-011994-011995-011996-011997-011998-011999-012000-012001-012002-012003-012004-012005-012006-01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一个大国十多年基本保持双顺差,从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角度看都属于特殊现象。从理论上看,战后流行的发展经济学标准模型通常假定发展中国家面临两重缺口约束:一是实现目标经济增长率所需投资与国内储蓄之间差距构成储蓄缺口,二是经济增长所需进口与出口能力之间差距形成贸易缺口,包括外国援助的外资流入弥合两重缺口是经济发展必要条件(CheneryandStrout,1966)。由于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资本流入利用外部储蓄,以弥补国内储蓄不足并为贸易缺口提供融资,因而国际收支结构应具有经常账户逆差和资本帐户顺差的“逆顺差组合”特点。吉利斯等人“发展经济学”教科书介绍的凯恩斯计划模型包含8个联立方程,其中设定外国资本流入承担弥补国内储蓄和投资、出口和进口两重缺口的功能,显示这类双缺口结构假定在计划增长模型中的重要性(吉利斯等人,1998,第129-130页)。以这类标准模型假设描述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普遍属性作为参照,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显然具有突出特点。从国际比较经验角度观察,我国双顺差现象更为特殊。为此选择50个贸易量最大的国家和经济体,通过统计它们1970年代以来发生双顺差和显著双顺差的频率来观察我国双顺差现象的特殊性。这50个观察对象2004年占全球贸易和GDP比重为93.5%和95.1%,由于少数经济体缺少部分年份数据,总共有1337个年度观察样本。表1显示,两个帐户都出现顺差观察样本为155个,占总样本11.59%,中国占其中15个年份;两个帐户顺差占GDP比重都超过1%的样本为57个,占总样本4.26%,中国占8个;顺差占GDP比重都大于2%样本只有30个,占总样本2.24%,中国占6个。4表1、双顺差现象发生频率国际比较(1970-2005)观察年数双顺差年数两个账户顺差占GDP比重同时超过1%年数两个账户顺差占GDP比重同时超过2%年数中国24年158650个经济体总计13371555730数据来源和说明:本表样本选择标准是2004年全球进出口总额排名前51个国家和经济体,其中第33位UnitedArabEmirates因缺失国际收支数据没有包括,一共包括50个经济体样本。除中国包括2005年数据,观察时期为1970-2004,但是少数经济体缺失部分年份数据。除中国大陆和台湾数据例外,GDP与国际收支数据来自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但是该数据库没有直接报告“资本与金融项目余额”数据。国际收支四个基本项目定义关系是:“经常账户余额”+“资本与金融项目余额”+“储备变动”+“净误差与遗漏”=0,本文利用其它三个项目数据计算“资本与金融项目余额”(即资本与金融项目余额等于其它三个项目加总的负值)。中国2004、2005年国际收支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平衡表,GDP数据见本文图1。台湾1987-2004年数据来自亚洲发展银行“KeyIndicators2005”,1981-1986年数据来自《中华民国统计年鉴(中华民国七十八年)》和《中华民国统计年鉴(中华民国八十八年)》行政院主计处编。由此概括有关双顺差现象若干“标准性事实”。从当代全球范围观察,一国出现双顺差属于非常态现象;如果把两个账户盈余同时占GDP一个或两个百分点看作规模显著的双顺差,则更属于相当特殊现象;进一步观察,占GDP比重超过两个百分点的大规模双顺差,主要发生在台湾、新加坡、韩国、丹麦、挪威、伊拉克、委内瑞拉、尼日尼亚等中小型经济体,中国大陆这样大型经济体出现显著双顺差极为罕见,连续多年保持显著双顺差更是绝无仅有1。3、我国双顺差现象的经济根源我国过去十余年间持续双顺差,直接原因可以归结为加工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图3报告改革开放时期加工贸易、非加工贸易累计顺差额和FDI累计流入额。加工贸易累计顺差6660亿美元,非加工贸易累计逆差3100多亿美元,可见如果没有加工贸易顺差就不可能有经常账户累计顺差。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累计总额为6176亿美元,是支持资本账户顺差的最重要因素。图3数据还显示两个项目余额变动和增长阶段特点:1990年加工贸易累计结余从逆差转变为顺差,该年FDI累计余额不到200亿美元;到1994年加工贸易累计顺差359亿美元,FDI累计流入额为956亿美元;这两个指标到2005年各自分别增长到6000多亿美元,可见加工贸易和FDI推动双顺差结构形成发展主要发生在晚近十余年间。图3、我国两类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累积顺差(1978-2005)-4000-3000-2000-1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1978198119841987199019931996199920022005亿美元加工贸易累积顺差非加工贸易累积顺差累计实际利用FDI1参见卢锋(2006a)表3报告50个国家和经济体有关详细数据。5数据来源:两类贸易盈余数据除下述年份外见历年《中国海关统计年报》和《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5年数据见《海关统计》2005年12月;1988年数据见邵祥林、王玉梁、任晓微(2001,第20-21页);1987、1990-1991年数据是相邻年份数据平均估计值。外商直接投资1979-1994年数据来自《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95-2004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图4显示加工贸易顺差与FDI流入量累计额之和以及外汇储备余额增长,加工贸易与FDI流入额之和到2005年约为12775亿美元,比当年末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多出4586亿美元,弥补非加工贸易累计逆差3114亿美元外,还对国际收支其它项目累计1000多亿美元逆差提供融资。这同样显示加工贸易和直接投资项目是我国国际收支最大顺差项目,没有这两项因素贡献就不可能持续出现大规模双顺差现象。图4、外汇储备与加工贸易/FDI关系(1978-2005)-20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978198119841987199019931996199920022005亿美元外汇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