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衣下裳的历史和演化商朝时期,据考证,已出现上衣下裳制,分为常服和礼服。那时,袖较短,裳较窄。西周时,常服仍以上衣下裳为主流。衣裳的款式不变,但逐渐变宽,且袖日趋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春秋战国时,常服、礼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日趋精美。大袖在此时只用做礼服。秦汉时,民间常服是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汉服体系中的第2个款式)并存,只不过深衣已逐渐代替上衣下裳成为主流。此时裳较之前朝更加宽大。魏晋时,常服中的上衣下裳装束已不受人们所宠爱。由于受一部分思潮影响,衣裳日趋宽大飘逸,袖也多变为魏晋风骨式的敞口。隋唐五代仍有,但已式微。中国服装史——第十二章中华人们共和国服饰一、历史背景(1)新中国并没有确立新的服饰制度,但却成功地推行了新的服饰,其改变不依靠政府法令,而是意识形态的力量。(2)1949年后,执政阶级的服饰审美取向逐步主导了社会舆论、社会思潮和时尚导向。(3)服饰时尚上的泛政治化已经成为中国以后几十年的基本标准。(4)高度集中得计划经济,日益加强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使行政权利通过组织形式支配一切、干预一切,从社会生产、分配、消费直到私人生活和私人衣着。(5)“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下,“突出政治”被推到了极端,服饰审美自然被打上极端畸形的政治色彩。(6)1978年改革开放后,服装进入一个繁荣年代。随着西风东渐,西式服饰时尚(着装意识、时装运作方式、服饰消费方式等)再次进入中国。(7)1992年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常常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活和流行时尚。(8)90年代,多元化服饰是处在过渡时期的中国人精神状态的最好诠释。(9)20世纪末,中国服装进入一个多姿、多彩、多元的服装时代。二、极“左”政治与服装服饰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政治因素始终与服装发展密不可分;政治事件永远是服饰变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代表“工农兵”形象的服饰备受青睐。阶级斗争的年代,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但可以利用衣着服饰对外表加以修饰。人们试图通过“服装”这个特殊符号来减少由其本质的不同所带来的外观差异。文化大革命”实际上也是一场服饰革命。人们一旦认识到服装可以作为表达个人思想的手段,便会在特定的时期运用这一手段,试图通过统一服装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文化大革命”中绿色红卫兵服十分流行,绿色不仅成为“革命”的标志,还成为狂热、盲从的政治符号。绿军服热,在我国,乃至世界的服装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文革”时期高度统一的服饰,是在“文革”这个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特殊产物。一元化”审美标准下造成的对异类服饰不宽容的精神,使服饰完全脱离了其原始的物质属性,而转化为政治的附属品。中山装的进步意义已经消失,在政治口号中显得刻板而没有生气。女性对政治的参与,转变了其在社会和家庭中的所扮演的传统角色,与外界形成一种新型“同志化”关系。在极“左”思潮和传统伦理道德的双重影响下,性别特征被有意弱化,性别倾向被人为地忽视,女子着男装变得更加顺理成章。政治上的极端倾向,造就了“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里特殊的流行服饰,军服、红卫兵服、军便服、中山装成为一种“衣时尚”。年,畸形审美终告结束。随着经济的迅速升温,中国传统服饰在世纪之交开始为国际时装界重视。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多元时代。三、男子服饰干部服、列宁服成为服装时尚的主角。(1)中山装,①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着装形象,成为国内男子的主流服饰。②其裁剪和设计吸收了现代服装的特点,造型突出了人体的线条,穿上后使人显得威武挺拔、端庄严峻,同时又实用方便、结构简单。可以平时穿也可作礼服。③建国初期色彩单一、做工粗糙。50年代开始普及,以后领口开大,翻领变大。④毛泽东起到了倡导作用,因此,国际上又称中山装为“毛装”。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消退。(2)列宁装,双排纽、中束腰带、西式大驳领,两个或三个挖袋,胸前一只、腰旁两只斜插袋,普遍多为宽腰身,灰色棉布。以后主要成为女干部的穿着。(3)干部服(人民装),所谓干部服也就是中山装。50年代人们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综合设计出“人民装”(不用贴袋,只有三只口袋),后来出现的“青年装”、“军便装”都有中山装的影子。蓝、黑、灰取代了五彩缤纷,列宁装、干部服“惟吾独尊”。(4)西装,①50年代西装尚在少数人中穿着,②“文革”中成为“封资修”的服饰,③到80年代由中央领导人的引领,西服在中国才逐渐升温。西装成了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政治符号。④90年代,男西装由宽松过渡到合身,垫肩变薄、袖窿变小;西裤臀围变小,立裆变短,裤腿变窄,讲究轻、薄、挺、翘。⑤1993年戗驳领双排扣西装流行。⑥1996年转换为三粒或四粒扣西装。(5)长衫,50年代初期仍被穿着,50年代后期,随着服装政治意义的强化,长衫被贴上“旧社会”的标签,穿着的人越来越少,终于绝灭。(6)红卫兵装,①文革时男女均服,实际上是一种黄绿色的旧军装。②在“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血统论”影响下,穿上父辈的旧军装再佩以“红卫兵”臂章,以示天然的“红色接班人”。③典型的红卫兵装束是:旧军装、旧军帽、武装皮带、军挎包、毛泽东像章。“红卫兵”袖章也成为时髦的装饰物。(7)军便装,其整体设计以中山装为基础,上、下四只挖袋,上口袋袋盖是暗扣,盖里有扣襻。流行于文革及其后期。(8)夹克(茄克),一直流行在男装中的休闲类服装,样式不一,下摆袖口收敛,穿着舒适。一些工作服类似夹克。(9)喇叭裤,①改革开放初期闯进国门,成为那个年代开放的标志,男女均着。②结构特征是:腰、臀、大腿部位包紧,从膝盖处放开,显现处喇叭的形状,以后裤脚越放越大。③穿紧包臀部的喇叭裤、戴有外国商标的蛤蟆镜、留长发、大鬓角、手提录音机,成为开放初期时的时髦形象。(10)T恤衫,①改革开放以来,圆领T恤衫兴起热潮。又叫“圆领衫”、“老头衫”。②曾因加上些文字,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行其道,并有“文化衫”之名。③因其简单、方便、价廉、又有个性图案和文字,有浓郁的休闲意味而受到广泛喜爱。④在消费主义时代,文化标志有一种图腾般的魔力。(11)中式服装,①农民和城市平民仍保留穿中式衣服的习惯。②中式棉袄、山西大寨的农民装束曾被视为时髦。③当时服装工业、成衣也的不景气,因此家庭自制衣服相当普遍,中式衣服易裁、易做的特点适合了这一形势。(12)牛仔装、休闲装,改革开放以来,牛仔裤、牛仔装、休闲装、休闲鞋成为男性的时尚装束。90年代,网络时代、“硅谷IT”式的年轻、休闲、随意的着装风格也对中国的白领阶层产生了相当影响。90年代以后,人们的衣着已经逐渐与世界同步,呈现一个多元丰富的时代。四、女子服饰(1)列宁装,50年代女干部多穿列宁装:灰色棉布、双排纽、中束腰代、西式大驳领、挖袋。(2)布拉吉,一种连衣裙,源自俄语。50年代女性的梦幻衣裳。当时苏联大花布、苏式的女学生裙很流行。(3)旗袍,①50年代初期仍被穿着。②50年代后期,随着服装政治意义的强化,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穿的人减少,以后的社会政治生活不能容忍旗袍这种款式,旗袍代表的闲适的淑女形象在新社会氛围里失去了生存空间。③文革前基本绝迹。④直到改革开放后,在一些礼仪场合,旗袍又成为重要的中国女性服装。(4)春秋衫,式样为:前翻一字领或八字领、四粒扣,领子可打开也可闭合,前身两只大贴袋,没有腰省、不显腰身,只在肩部和腋部向胸部又两个省道,略微表现胸部,也称“两用衫”。当年所谓“慧芳服”就是这样的服装。其实不仅两用,而是全能,夏天可作衬衣,春、秋、冬则作外衣。(5)红卫兵装,文革时是最革命的服饰,是一种政治符码。文革结束便完全推出历史舞台。(6)中式外衣,就是传统的袄褂,农民和平民穿着者多。以后流行中西式棉袄罩衣,即中式服装用西式装袖的服装。口袋、扣子、面料有所变化。(7)女着男装,建国后,“男女同装”是新中国服装史上的特殊现象,这是中国妇女解放的自身特点造成的。妇女为了谋求解放,抹煞女性特点,追求与男子一样的服饰。(8)踏脚裤,80年代末期,一种名为“健美裤”的黑色弹力针织裤迅速遍及全国城乡,其裤脚下有一条踩在脚下的蹬索。在惊人的高度流行后迅速走向了流行的反面。健美裤开启了中国女性的性感意识。(9)西服套裙,①80年代的女性穿上了西服套裙,这是在欧美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白领女性套装。中国女性终于摆脱了裤装,西服套裙开始成为女性的职业装,被称为“职业女装”。②80年代中,女装的大宽肩使肩部丰满、平挺,使穿着者显得时尚、潇洒。当时各式女装都用“垫肩”来达到这种80年代的审美要求。(10)裙,①直身裙、衬衫裙、春秋裙、背心裙、吊带裙,配穿长统袜、高跟鞋;②90年代流行超短裙,以及喇叭形超短裙。③1994年的超短裙还有一种优雅或清纯的女人味,1995年的超短裙、长统袜则营造出一种挑逗风格。(11)民族女装,中国风是90年代末一股民族风貌的流行,有时尚旗袍、肚兜、斜襟袄子等形式。(12)性感女装,①90年代末,世界性流行的露透性感风格在中国几乎是迅速同步风行的。②露脐装、露肩装、露背装、透视装、中式肚兜、以及许多“小一号”(对短小紧窄的着装风格的描述)的衣裳。③1997年以来,“小一号”一直是主要的时尚元素。肩越削越窄,腰越吸越瘦,袖窿越收越小,臀部越崩越紧,充分凸显女性的曲线美。五、新中国服装轨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带来了社会政治体制、经济制度、阶级结构以及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2)这种变革表现为对代表封建等级制度的服装的抛弃。这种全社会性的服装变革并非简单的服饰演进,而是中国服装革命化、政治化的产物。(3)服装形式的简单并不表示服装现象的简单,相反,这种异乎寻常的高度统一的服装反映了更多的文化内涵(4)80年代后,开始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服装产业。90年代中国人穿衣已经不受物质或传统观念的局限。不断改变的时尚潮流体现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开放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5)1994年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进入了买方市场和品牌化的时代。(6)90年代,中国服装工业发展最为迅猛。国内名牌大量涌现,中国服装设计师也成长迅速。国人消费能力、消费观念改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服装大国,正为世界所瞩目。(7)服装是中国错综复杂的文化拼图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服装在中国政治、文化上的社会角色与作用。思考题:新中国服装走过哪几个阶段,影响这些时期服装的原因是什么?中山装流行的盛与衰说明什么?中国的服装应该在未来展现什么样的风采年考试真题:论述题:简述旗袍(含旗袍的历史、现状等)的审美价值。年考试真题:、论述题:以中国服装史的事例阐述服装与政治的关系。年考试真题:论述题:中山装在中国经历过几个发展时期?分别有何特点?年考试真题:论述题:阐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服饰及其成因。年考试真题:简答题:近几年,约翰加利亚诺连续推出了一系列民族风格浓郁的时装,就此谈论一下当前流行趋势中的民族风现象。第十一章民国服饰一、历史背景(1)1912年,在服装改革方面,清代服制被一律摈弃。(2)《服制条例》规定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礼服,西式长裤;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女子礼服上装式对襟衫,下穿裙子。二、男子服饰(1)西服,最初是进口,1904年仿制,样式为小驳头,下摆方里带圆,裤管窄小。(2)中山装,①是改良过的服装,由于民主共和的影响被冠以中山装。②最早领口呈关闭式八字形,前门襟七粒扣,后背有中缝,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个贴袋,胸前两个文明袋做成可以涨缩的“琴袋”式样,上袋盖做成倒山形笔架式。③配裤为西裤,前后分片组成,腰围有褶裥,有侧袋和后袋,裤脚带折边。④中山装兼有西装的特点,同时也适应国情,充分表现出当时国人新的时代精神。(3)学生装,最初形制简洁,立领,左胸前缀一袋。(4)长袍、马褂,依旧是民国时期法定的礼服。①马褂崇尚狭窄,对襟窄袖,长至腹部,前襟五粒扣。②长衫多用蓝色,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两寸,袖长与马褂齐。③长袍、西裤、圆形礼帽、皮鞋,这种装束成为时尚。(5)袄裤,上着衫袄,下着裤,是下层人的穿着。中式裤宽大松垮,头戴瓜皮小帽或罗宋帽,下身穿中式裤,穿布鞋或棉鞋,俗称“短打扮”。(6)大氅,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