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期上海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电子公司欲当全球洗衣机制造商老大美国技术优势面临来自中国的挑战中国货在美国市场上越坐越大,靠的是什么?现在和10年前相比答案已经很不一样了。美国专家认为,中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在快速增长,对美国的技术优势构成严峻挑战。中国出口产品打遍天下无敌手靠的是什么?多少年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早已没有什么争论,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生产成本。凭借一个价格优势,中国产品不仅占领了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它们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大。中国产品技术含量提升不过,现在情况已经不同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在迅速提升,对美国一向引以自傲的技术优势构成了新的挑战。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马莉.阿米蒂(MARYAMITI)在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作证的时候指出,最近几年中国的出口产品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已经从出口服装、纺织品、鞋子、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了更为复杂的机械制造产品。机械产品在中国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1992年时的15%提升到2007年的50%。阿米蒂女士说,这些年来,中国的机械产品出口增长最强劲,而在机械产品中,增长最强劲的是电脑、通讯设备和办公室使用的机器。阿米蒂认为,这一情况显示,中国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程度在提高,产品的生产也更为复杂。中国制造业顺差激增查尔斯.麦克米隆(CharlesMcMillion)是华盛顿的一家经济分析和预测公司“MBG信息服务公司”的总裁。他长期跟踪与研究中国的贸易情况。他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了阿米蒂的这一观察。他说,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顺差在2001年只有310亿美元,但到2007年就猛增到4014亿美元。看来在2008年,这一顺差可能会达到前所未有的5000亿美元。虽然原油、矿石、食品等进口价格飙升会把中国今年的商品贸易顺差削减约11%,但是中国的制造业产品贸易顺差到5月为止已经增长了34%。麦克米隆表示,最近几年,中国已经从一个简单的加工贸易中心转变为一个在制造业的许多领域具有完整的供应链和现代化技术的生产系统。中国在许多方面的快速发展都令世界瞩目。中国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在2005年开始出现全球贸易顺差,去年这项顺差增长了83%,今年到目前为止增幅已经到达44%。在信息技术行业,麦克米隆表示,中国的进展也是惊人的。在2003年,中国的电脑生产超过了日本,2004年超过了美国,在世界电脑市场上具有相当的支配作用。由于电脑元件国产化程度提高,中国的电脑和电脑元件的国际贸易盈余也在急速增长。2001年时,这一顺差只有81亿美元,但2007年已经超过730亿美元,今年可望达到830亿美元。美国丧失技术优势中国出口产品中技术含量的大幅度提高对美国同行带来了挑战和竞争。美国政界对此也深表关注。美国国会2000年立法成立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议委员会”每年都频繁举行中国问题听证会,听证的很多内容都涉及中国廉价商品给美国市场和就业所带来的冲击。但是,现在,中国对美国科技行业正在形成什么样的冲击也成为这个委员会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麦克米隆告诉美中经济与安全审议委员会,美国在先进技术产品(ATP)上面的优势正在丧失。他说,中国经贸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美国长期享有的先进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消失。从全球范围看,美国传统的ATP顺差在2002年首次变成了逆差。从2002年以后,美国的ATP逆差规模远远超过了它过去所拥有的顺差的规模,也远远超过了美国现在在海外所得到的全部知识产权收入的规模。麦克米隆认为,科技优势是美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保持自身地位的最后一张王牌。如果这张王牌倒下,美国经济在未来世界的主导地位就会从根本上动摇。他建议国会要对美国面临的这一挑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除了调整贸易政策之外,还要就加强美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国民的培训和教育等做出具体的安排。(FID洛杉矶代表处提供)美国企业对经济前景看法略有改善新的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可能会在今年年底出现负增长。但企业对经济前景的看法却稍有改善。不过,企业表示,通货膨胀已经不再只是一种风险,而是企业运营中面对的现实问题。先导指数下滑,四季度经济收缩新的一周开始了。美国经济看来并没有摆脱一直困扰人们的各种问题。纽约民间经济研究机构会议委员会星期一报告说,6月份经济先导指数下滑0.1%。这是四个月来的第一次。先导指数反映的是未来三到六个月的经济活动走向。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先导指数的下滑可能预示着美国经济在今年第四季度会进入负增长阶段。管理着700亿美元资金的固定收入资产管理公司“莱特资产管理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简.卡伦(JaneCaron)认为,第二季度经济增长还比较好,增幅可能会高于2%。但第三季度会差一些,第四季度GDP可能会收缩。卡伦女士认为拖累经济下滑的主要因素是,消费者在多种经济问题的缠绕下很难挺下去。卡伦说,今年第四季度的时候,消费者恐怕难以继续承受起各种经济问题的拖累,特别是就业放缓,收入增长走软,食品和能源价格双双暴涨,信贷渠道收紧,在持续疲软的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影响下,家庭财富缩水等所带来的压力。企业对经济前景并不悲观经济增长前景虽然暗淡,但美国全国商业经济学协会(NABE)7月份完成的企业经济情绪调查显示,美国企业对经济前景的看法并没有更趋悲观。认为下半年经济增长依然会保持在1%以上的企业占44%,而看法比4月份更加悲观的企业占45%。认为GDP会出现负增长的企业只占10%。不过,更多的企业认为,下半年增速会非常缓慢,大约在0到1%之间。主持这项调查的经济学家肯.西蒙森(KenSimonson)对这个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他说,这个调查透露的信息非常复杂,跟4月的调查截然不同。那次调查时,受访者对自己公司的前景和整体经济的前景的看法相当负面。这次,人们认为,经济可能会避免衰退,但增速将会非常低。就它们的企业来说,材料价格迅速上涨,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很大的挤压。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几个月。这个看法将对企业的雇人计划和资本开支计划都会有所影响。接受这次调查的有全国商业经济学协会的101个会员的经济学家。调查发现,有44%的企业报告说,它们的商品和服务需求增加了,而这种需求下降的企业只占19%。这显然比第一季度有明显的回升。其中商品生产企业回升的幅度较小,而服务生产企业回升幅度较大。西蒙森:通胀已是事实这次调查发现的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通货膨胀在企业层面正在全面上涨。75%的受访者报告说,它们在上个季度购买原材料的成本提高了。这个比例是1994年调查设立这一问题以来的最高值。市场疲软、商品价格上涨给企业的利润空间构成了很大的挤压。利润空间缩小的企业占比提高到30%,而利润空间扩大的企业占比只有17%。不过,在通胀压力增加的同时,那些报告说上个季度支付工资数量增加的企业只有25%,比前一个季度的36%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主持这次调查的专家西蒙森还是美国全国总承包商协会的首席经济学家。他认为,对于企业来说,通胀已经不只是一种风险,而是已经存在的现实。他说:“我当然认为通胀已经一种现实。我公司所在的行业--非住宅建筑业的承包商们告诉我,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快,幅度也很大,是70年代以来罕见的。现在油价虽然从高峰回落10%,但跟一年前相比实在是太高了,这带动着其它行业的原料价格快速上涨。许多商品都增加了燃料税。企业对经济前景的悲观程度虽然有所下降,但它们对成本的上涨势头更为谨慎。”不会出现长期通胀佛蒙特州的莱特资产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卡伦女士也表示,这种成本增加的巨大压力已经存在一年多了。但是成本上涨转嫁到零售价格的冲动还是有限的。由于工资压力不大,卡伦认为,短期通胀压力不大可能转变成长期通胀上涨。她认为,工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工资物价攀比上涨,虽然企业面临通胀压力,但经济也不大会出现滞涨的局面。到目前为止,美国还没有出现这个问题,不过其它一些国家已经多少有了这个问题。美国还没有工资物价互相推动、螺旋上涨的现象。卡伦说,她的公司的看法是,通胀预期可能会上涨,但只要没有工资物价攀比上涨的问题,通胀心理就很难扎下根来,就不会有长期的通胀问题。(FID洛杉矶代表处编译自纽约时报)中日企业管理高峰论坛2008年7月25日,由《第一财经日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上海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FID)联合主办,新浪门户网站独家支持的中日企业管理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到场的嘉宾有上海市外经贸委(外资委)、FID副主任刘锦屏、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沙麟、上海文广集团百视通副总裁陈浩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等;也集中了很多中日企业的知名领导者,如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对外事务总监邹春义、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徐瑞馥、欧姆龙(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山下利夫、上海华钟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古林恒雄等等。此次论坛是“外资中国30年:新战略、新远景”一系列管理论坛的第一个,共完成了两个主题演讲,两个圆桌论坛。在改革开放30年,外资企业进入中国30年的大背景下,在场嘉宾总结和探讨了中日企业融合与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未来亚洲的发展添加新的动力。信息来源:新浪网上海出台新规鼓励跨国公司设地区总部上海市人民政府近日出台新规,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与6年前的相关暂行规定相比,新的规定不仅缩短了对跨国公司申请设立地区总部的审查认定时间,放宽了申请认定条件,而且扩展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经营内容,新增了人才引进条款。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专家分析认为,在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政策上迈出新步伐,既是上海扩大开放的体现、产业升级调整的需要,也顺应了外商投资企业对在华业务整合发展的呼声,可以看作上海投资环境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一步。过去,上海政府主管部门对跨国公司申请设立地区总部的审查认定,以30个工作日为限,新的规定缩短为10个工作日,显示出更多地考虑企业利益,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上海要求跨国公司在境外注册的母公司已在中国境内投资累计缴付的注册资本总额不低于3000万美元,现改为1000万美元,相关外企进入上海设立部门的“门槛”无疑大大降低。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过去政策仅允许四项内容,即投资经营决策,资金运作和财务管理,研究开发和技术支持,员工培训与管理。新的规定又增加了三项,分别是国内分销及进出口,货物分拨等物流运作,承接本公司集团内部的共享服务及境外公司的服务外包。这些内容鲜明地反映出近些年来大型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经营管理活动更加丰富多样,二、三产业的结合度日益紧密。此外,上海的新规定明确了外资投资性公司按照《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可设立财务公司,为其在中国境内的投资企业提供集中财务管理服务。这些都是长期以来大型外企最为关心的问题。对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可以获得的相应服务,上海的新规定也不乏新意:一是在简化出入境手续方面,增加了地区总部法定代表人等高级管理人员按照《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可以被优先推荐申办《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二是新增了人才引进条款,规定地区总部及其设立的研发中心引进国内优秀人才,可以优先办理上海户籍。相比以往,在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还可以获得更多的通关便利:对符合条件的地区总部及其设立的研发中心,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为其进出口货物提供通关便利;地区总部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和分拨中心、进行物流整合的,海关、外汇、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对其采取便利化的监管措施。上海市外经贸委的相关统计表明,今年上半年,上海新批的总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