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多晶硅投资热潮之隐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多晶硅投资热潮之隐忧太阳能电池业的发展导致多晶硅短缺,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多晶硅项目投建热潮。然而,在可预计的产能过剩之下,技术与成本俱无优势的国内多晶硅厂,未来将何以自处?“空旷无人,杂草丛生。”这是2007年11月《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在宁波尤利卡太阳能公司(下称“尤利卡”)场区看到的场景,尤利卡控股股东是杉杉股份(600884)。尤利卡副总经理李长春告诉本刊,公司现已停产,股权正择机转让。几乎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成都,四川成都通威集团总部人声鼎沸。成都市的领导们正在出席通威集团、巨星集团与中国成达工程公司的9000吨多晶硅项目签约仪式。尤利卡与后者都从事太阳能产业。不同的是,尤卡利从事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太阳能组件生产,而通威集团从事的则是上游太阳能原材料多晶硅的生产,但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象。“空旷无人”与“人声鼎沸”的对比背后,恰是目前太阳能电池行业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生产太阳能电池片的原材料多晶硅极度短缺,价格飞涨,下游从事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的企业举步维艰,而上游资本则看到无限商机,蜂拥投建多晶硅项目。2007年11月21日,乐山电力(600644)、天威保变(600550)、川投能源(600674)和岷江水电(600131)同时发布公告称,将参与新光硅业的二期工程,在四川新津和乐山各投建年产3000吨多晶硅的项目。面对下游投资热潮,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企业原本应该欢欣鼓舞,然而2007年12月13日在无锡举行“2007年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高峰论坛”上,无锡尚德电力董事长施正荣却向与会者泼了一盆冷水,他说:“中国不适合投建多晶硅项目。”施何出此言?多晶硅短缺之困李长春介绍说,尤利卡停产,一个重要原因是生产太阳能电池片所需主要原料多晶硅极度短缺价格太高,导致成本过高,不堪重负。这绝非特例,同样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且同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南京中电电气光伏有限公司(CSUN,Nasdaq;下称“中电光伏”),也面临同样困境。2007年8月24日,中电光伏发布了第二财季报告。尽管与去年同期相比,中电光伏的营业收入翻了一倍,但净亏损却达354万美元,而其第一财季的净利润还达到537万美元。中电光伏对其业绩不佳的解释是,主要由于生产用原材料多晶硅极度短缺所致。由于预计多晶硅短缺将持续至2008年甚至以后,中电光伏决定压缩产能,并将原计划增加6条生产线的计划调整为4条。中电光伏的计划公布不久,两家美国律师事务所就向美国纽约南部地区法院提起集体诉讼,控告中电光伏没有向投资者及时说明情况。中电光伏工作人员满是委屈地告诉《证券市场周刊》,并非他们刻意隐瞒,实在是多晶硅价格涨势如此凌厉,出乎企业意料。与中电光伏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太阳能硅晶圆厂昱辉光电,昱辉光电同样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昱辉光电2007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产品毛利率环比出现下滑。同时,昱辉光电还向投资者提示称,由于预计第四季度原材料成本提升情况持续,因此接下来的两个季度,其毛利率将逐季减少。太阳能电池按基板划分,可分为多晶硅电池、单晶硅电池、非晶硅电池、带状硅电池及碲化镉(CdTe)及硒铟铜(CIS)等,其中多晶硅电池因技术成熟且稳定性好,约占总量的56%,是太阳能电池基板的最主要材料。近几年来,太阳能电池板生产行业的发展速度远高于上游原材料的发展速度。太阳能电池用硅原料缺乏已成为国际性问题,于是多晶硅国际供货合同价格迅速攀升。2003年,多晶硅平均每公斤售价仅25美元,到2006年已经上升至90美元。进入2007年,多晶硅价格更为疯狂,从年初的150美元/公斤骤涨至230美元/公斤,而最近的调查显示,即使400美元/公斤的价格也拿不到货。与此同时,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价格涨势却远逊于多晶硅。2006年,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售价约为3.75美元/瓦,较2005年上升了10%;而2007年的平均售价为5.25美元/瓦,仅相当于2006年价格的1.4倍。规划产能报复性增长多晶硅价格飞涨的背后,是巨大的供需缺口。多晶硅材料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半导体业和太阳能电池制造业。2006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为2521MW,消耗多晶硅约2.3万吨,约占多晶硅需求总量4.5万吨的50%左右;全年多晶硅产量3.7万吨,市场缺口约0.8万吨。由于技术垄断,目前,全球90%以上的多晶硅原料集中在七家企业手中,主要有日本Tokuyama、三菱、住友公司、美国的Hemlock、Asimi、SGS、MEMC公司,德国的Wacker公司等。这些公司年产能均在1000吨以上,其中Tokuyama、Hemlock、Wacker公司的年产能均在3000吨至5000吨。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指出,2007年全球多晶硅光伏太阳能新增装机数量为2000MW至2200MW,按照每MW需要10吨多晶硅的保守比例计算,全球新增需求约为2.2万吨多晶硅,总计需求超过5.48万吨。而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年末,球多晶硅材料总产量达到4.47万吨,供需缺口约为1万吨。相较于全球情况,国内多晶硅的短缺更为严重。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编撰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指出,2006年,国内太阳能级多晶硅全年需求接近5000吨,而产量仅287吨,自足率不足6%;2007年全国多晶硅需求总量为7000吨。据了解,目前国内能生产多晶硅的企业仅有新光硅业、洛阳中硅高科等。据本刊了解,2007年新光硅业产量将达300吨,洛阳中硅高科产量将达500吨。在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企业因原材料涨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多晶硅生产企业却赚了盆满钵满。四川君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核报告》显示,2007年2月投产的新光硅业,当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预测数分别是2.5亿元和6889.98万元,而2008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预测数分别是10.93亿元和5.06亿元,利润率分别为27.2%和49.1%。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证券市场周刊》,由于2007年新光硅业只实现了1/4产能,并不能反映新光硅业的真实利润,至于新光硅业2008年业绩预测值,则趋于保守。据了解,新光硅业每生产1公斤多晶硅,其成本约为40美元,若售价在60美元/公斤就能有利润,而目前市场上的价格已经涨至400美元/公斤。除了新光硅业,2006年11月,大全集团还在重庆万州投建了3000吨多晶硅工厂,其中一期1500吨从2006年11月开始建设,计划2008年6月投产。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在重庆涪陵投建年产1250吨多晶硅项目,计划2008年底投产;无锡中彩集团从2006年10月动工投建年产300吨多晶硅项目,已于2007年8月试产成功,预计2007年其多晶硅产量在50吨左右。此外,在新光硅业股权争夺战中(见配文)失意的航天机电,另辟蹊径。2007年6月,航天机电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上海神州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金桥经济开发区投建1500吨多晶硅项目。而在四川,通威股份(600438)控股股东通威集团,则联合巨星集团与中国成达工程公司在成都签约,投资60亿元,共同推进乐山年产9000吨多晶硅项目。此外,正在投建的多晶硅项目还有:云南曲靖10000吨项目,无锡尚德在青海的6000吨项目,江西赛维(LDK.NYSE)6000吨项目,深南玻(000012)大股东南玻集团5000吨多晶硅项目、江苏大全集团6000吨项目、爱信硅科技10000吨项目、亚洲硅业6000吨项目、江苏阳光(600220)4500吨项目、大陆产业投资集团18000吨等。上述大部分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开始动工,2008年会正式建成。据本刊不完全统计,共有9家上市公司或其控股股东,参与投建多晶硅项目。《中国新能源产业年度报告2007》显示,目前国内已建和在建的多晶硅计划产能高达6.35万吨,而最新的公开显示,规划中的多晶硅项目产能已接近9万吨,其中到2008年,大约可以形成1.8万吨产能。如果按照新光硅业一期1260吨项目12.9亿元的投资额计算,9万吨多晶硅项目大约需要将近1000亿元的总投资。多晶硅市场是全球市场,除了国内上马的大量新建项目之外,国际上有优势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也大规模扩产。美国Hemlock公司斥资10亿美元扩充多晶硅产能,预计到2010年,该公司多晶硅年总产量可由2006年的1万吨增至3.1万吨;德国Wacker正在新建一座多晶硅制造厂,到2010年,该厂多晶硅年产量将由目前的6500吨扩大到1.45万吨;MEMC也透露其2010年产能将扩充2倍,2008年后产能将达6700吨;日本德山公司则计划投资3.9亿美元建立一座新多晶硅厂,新增产能3000吨预计2009年完成。按照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olarEnergyIndustriesAssociation)统计,到2007年底,国外高纯硅材料产量达到4.47万吨,2008年底将达7.875万吨,2010年将达9.95万吨。技术短板难克服目前,德国和日本被视为全球前两大太阳能光电市场,美国和西班牙紧随其后。但在2007年,由于政府策略变化,德国日本和美国市场的发展潜力正受到影响。比如,日本已经开始停止对入户太阳能的奖励方案,这甚至导致日本太阳能发电市场出现萎缩。国金证券一份研究报告预测,2008年至2010年,世界多晶硅电池产量分别为3299MW、4276MW和5604MW。若以生产1MW需对应10吨多晶硅计算,2008年至2010年,全球总共需要多晶硅3.2万吨、4.2万吨和5.6万吨。而上述硅材料产量中,除去电子硅用去一部分,用于太阳能电池的多晶硅基本供需平衡。然而,该数据没有充分考虑中国产能扩张的可能。分析人士对此感到担忧,仅仅加上中国很快投产的多晶硅产能,还不用说未来的规划产能,全世界将很可能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不过,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半导体材料分会秘书长朱黎辉认为多晶硅将大幅过剩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他指出:“中国规划中的9万吨产能其实有很大水分。大多是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先把项目批下来,以吸引投资。而且规划也都是分期建设,如市场变化快,规划也可以改变。”确如朱黎辉所言,按计划实现产能并不容易。新光硅业2001年立项投建,直到2007年2月方才正式投产,而且2007年只能生产约300吨,与规划中的1260吨相差甚远。洛阳中硅高科虽然2006年即正式投产,但因未能掌握回收三氯氢硅的核心工艺,至今无法实现700吨的设计产能。一位新光硅业高层人士告诉本刊,如果技术成熟,投建一个多晶硅项目,建设周期一般为18-24个月,而目前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国内没有成熟多晶硅技术,已投产的两三个生产厂家也处于摸索阶段,从规划到达产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以目前的进度来看,2008年全国多晶硅最多只可能生产约3000吨。”他说。如此看来,对于规划中的众多项目来说,谁先投产谁就会较对手大幅领先,而这取决于其技术是否成熟。目前,国内投资的多晶硅项目基本采用的都是改良西门子法,如新光硅业和洛阳中硅高科等。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立时指出,改良西门子法虽然生产稳定、产量大,但耗电率高,转化率投资大。资料显示,使用该方法生产1KW太阳能电池组件约需10公斤多晶硅,其中电费占总成本40%以上,以国内掌握的技术来看,需要消耗电能3000度-5000度,换句话说,以太阳能电池组件发1度电约需4元-5元;而每增加100吨多晶硅产能,则需要投入1亿元-1.7亿元,且无法产生规模效益。与其相比,掌握了最先进技术的国外多晶硅厂商,每生产1公斤多晶硅,仅耗电150度-190度。国内企业势必与国外同行竞争,然而除了技术与成本不占优势之外,恐怕在生产质量上也处于劣势。2007年年初召开的“中国替代能源与电力国际峰会”上,中国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俊峰称:“国内企业生产出的多晶硅,由于质量原因,未必能卖上好价钱。”新光硅业控股权之争■本刊记者栗新宏/文2006年,一场新光硅业股权争夺战上演。2001年,由国家发改委立项,四川省电力公司和天威保变(600550)倡议并发起,新光硅业上马了一条年产1260吨的多晶硅生产线。2005年,在电网改革并经股权调整后,新光硅业注册资本增至3亿元,川投集团仍

1 / 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