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楚门中学张伟锋一、本单元地位《经济生活》教材体系的构建逻辑:从消费出发,依次分析生产、交换、分配,进而给出进行这些经济活动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何生产(消费)是谁生产(生产)为谁生产(分配)怎样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面向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活动财富创造财富分配个人收入分配国家收入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以国家为主体的集中性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税收二、本单元内容结构收入与分配个人收入的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兼顾效率与公平国家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征税和纳税税收及其种类依法纳税综合探究:讲求效率维护公平单元课框目三、教材分析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课标要求内容目标: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示与建议: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讨论:不论什么要素参与分配,是否都应该得到等量的报酬?模仿:为一家公司设计合理的分配方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兼顾效率与公平我国的分配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是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要求—必然性—意义—占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效率与公平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的含义—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公平的含义—公平分配的意义效率和公平的辨证关系—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含义—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框目逻辑顺序(二)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新老教材的对比(1)关于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老教材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技术信息要素、管理要素)、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新教材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2)关于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关系新增加①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关系;②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老教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新教材效率、公平的含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又存在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3、教学指导意见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基本要求1.了解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2.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3.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4.了解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发展要求结合家庭收入情况,进一步理解和体会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正确性。说明不作拓展的内容:①按需分配。②平均分配。第二框兼顾效率与公平基本要求1.了解效率的含义及效率与收入的关系。2.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及其与平均主义的区别。3.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4.懂得收入分配中怎样才能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5.了解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意义。发展要求通过社会调查,了解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认识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说明1.不作拓展的内容:效率与公平的一般含义。2.不作要求的内容: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含义。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一)课标要求内容目标: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提示与建议:政府财政支持的项目,如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地方治安、社会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工程、应对突发灾变等。可评议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特大型建设项目,也可评议影响公众日常生活的公共设施。(二)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框目逻辑顺序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财政有什么作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包括收入与支出—来源与渠道—影响因素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分类—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对比关系集中力量办大事人民生活有保障资源配置职能—稳定经济职能—经济社会发展职能财政是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是实现公平分配、健全社保体系的物质保证2、新老教材比较(1)关于财政的含义、财政收入与支出(2)财政平衡的含义老教材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新教材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3)对财政赤字的理解老教材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新教材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4)关于财政的作用老教材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新教材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经济平衡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科教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有保障: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建立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3、教学指导意见第一框财政收入与支出基本要求1.识记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的含义。2.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和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渠道。3.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两个主要因素。4.了解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或过少的不利影响。5.识记财政支出的含义及主要种类。6.理解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发展要求在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学习中,注重对我国基本国情、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理解,增强国家观念,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说明1.不作拓展的内容:财政赤字。2.不作要求的内容:①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②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的具体内容。第二框财政的巨大作用基本要求1.理解国家财政在促进经济平衡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科教事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知道国家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和建立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发展要求通过对财政作用的学习,体会我国财政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说明第九课征税和纳税(一)课标要求内容目标:分析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重要税种;知道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提示与建议:征收个人所得税对调节收入的作用。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二)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框目逻辑顺序税收及其种类依法纳税税金的交纳者与承担者税收的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种类什么是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三个特征之间的关系税收的分类—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两大税种—两个税种的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及意义和作用纳税人与负税人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含义—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关系为什么要依法纳税—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公民要诚信纳税—公民要增强税收监督意识2、新老教材比较(1)税收的含义和特征(相同)(2)税收种类老教材我国主要税种: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等。新教材①我国税收种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主要介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两大税种。②删除增值税的计算方法和个体工商户所得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表。(3)依法纳税(增加负税人知识,其他相同)老教材违反税法的表现和处理;树立纳税人意识。新教材增加负税人知识:负税人的含义;负税人与纳税人的关系。材料一:王言是一名公司员工,每月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但她时刻不忘积极为国纳税,总是能够定期足额地到当地的税务机关交纳税款。材料二:李有富是一位个体饭店的老板,为降低经营成本、增加利润,他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压低蔬菜、肉食等供应商的进货价格;另一方面,凭借本店良好的信誉适当地提高饭菜的销售价格。他通过努力经营,扣除应该交纳的增值税款等各项开支后,平均每月还能获得7万多元的利润。①在材料二中,纳税人和负税人分别是谁?②在上述两个事例中,纳税人和负税人是否一致?3、教学指导意见第一框税收及其种类基本要求1.知道税收的含义及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2.理解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3.知道我国的五大类税种。4.理解我国的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的含义及作用。发展要求通过对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变化的分析(如结合个人所得税),认识税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说明不作要求的内容:①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的含义。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③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的含义。第二框依法纳税基本要求1.了解纳税人、负税人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2.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3.知道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4.懂得公民应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发展要求联系实例,说明诚信纳税、依法纳税的必要性,树立依法诚信纳税光荣、偷税漏税可耻的荣辱观。说明不作要求的内容:对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的刑法处罚。综合探究:讲求效率,维护公平效率与公平问题是收入分配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同时又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设计这个探究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分组讨论、全班辩论、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形式,让学生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寻求二者之间的统一,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树立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四、困惑及应对1、困惑(1)知识点多而杂,时间不够,课时不足;(2)探究活动难以进行;(3)如何随堂、随课进行学习评价;(4)如何指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2、应对(1)坚持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尽快度过摇摆期、烦躁期。(2)继续学习并努力贯彻《课程标准》,用好《经济生活》新教材。(3)积极开展师生双边活动,帮助学生合作探究,努力实现“三维”目标。(4)严格学习要求,做好评价纪录。五、教法探讨“七步教学法”:展示信息——探究思考——合作交流——阅读教材——整理知识——讲明“问题”——导向实践教学“四环节”:情境导入——合作探究——建构知识——学生践行《财政收入和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