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民经济的两种核算体系及比较,掌握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了解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问题,理解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保证。重点与难点重点: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指标。2.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必要性和途径。4.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5.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难点:1.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的比较。3.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过程。4.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5.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收入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基本指标㈠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及其基本指标㈡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及其基本指标㈢MPS指标体系与SNA指标体系的比较二、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㈠增加投入到物质产品生产和劳务生产中的劳动量。㈡提高劳动生产率。㈢减少生产资料的消耗。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基本指标国民经济核算历时300多年。曾存在着两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亦称两大核算体系。物质产品平衡体系(TheSystemofMaterialProductBalances),简称为MPS体系,我国和原苏联、东欧等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曾采用该体系,因此又称东方体系。国民账户体系(The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简称为SNA体系,西方国家普遍采用这套体系,因此又称西方体系。㈠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及其基本指标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是适应国家高度集中计划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社会再生产理论。这一体系中最基本的核算指标是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由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包括生产性劳务〕的总和。从实物形态考察,社会总产品就是当年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从价值形态考察,即为社会总产值。2、社会总产值含义:社会总产值是社会总产品的货币表现。是在一定时期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包括生产性劳务]价值的总和。A.从创造价值的部门看社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运输业总产值+商业总产值B.从价值构成看社会总产值=转移价值+新增价值=中间消耗+折旧+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社会总产值指标明显存在的四个问题一是包含了很多重复计算的产值。二是它不能真实地反映不同时期物质生产的增长情况。三是它不能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经济效益。四是衡量范围过于狭窄,没有将五大部门之外的其他社会部门的生产性劳务计算在内。第一、包含了很多重复计算的产值。原因:受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受经济组织形式变化的影响很大。社会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经济组织越多,重复计算就越多,生产规模夸大的成分就越大。表现:一种产品生产由两个阶段变为三个阶段,就要多一次重复计算;经济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如由一个组织分成多个组织,一个大企业分成多个小企业,就会相应增加重复计算。实例:表1小麦、面粉、面包分别由三家企业生产时的中间消耗和社会总产值面包生产阶段中间消耗折旧新增价值社会总产值小麦种植企业面粉加工企业面包加工企业小麦面粉面包5102035102510102040总计35181770表2小麦、面粉、面包分别由两家企业生产时的中间消耗和社会总产值面包生产阶段中间消耗折旧新增价值社会总产值小麦种植企业面粉、面包加工企业小麦面粉、面包5103152151040总计15181750表3小麦、面粉、面包由一家企业生产时的中间消耗和社会总产值面包生产阶段中间消耗折旧新增价值社会总产值小麦种植、面粉、面包加工企业小麦、面粉、面包5181740总计5181740表1、表2、表3的情况清楚地显示,小企业合并成大企业,会使社会总产值减少(70→50→40),而大企业分解成小企业,则会使社会总产值增加(40→50→70)。但是对社会最终产值(始终为35)与社会净产值(始终为17)没有影响。第二、不能真实地反映不同时期物质生产的增长情况。由于社会总产值包括生产资料的全部转移价值,所以转移价值越大,社会总产值越大;转移价值越小,社会总产值越小。一个时期社会总产值超过另一个时期,并不能表明产品数量或者实际的生产成果就一定超过另一个时期,因为这完全可能是转移价值超过另一个时期所致。表4.不同时期物质生产情况与社会生产总值年份产量(亿台)单位产值(元)社会总产值(亿元)转移价值新增价值20041.240001000500020051.250005005500第三、它不能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经济效益。由于社会总产值包括转移价值,在产量和社会净产值没有任何增长,甚至在产量和社会净产值下降的情况下,社会总产值都会出现增长,因此使用社会总产值指标不能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经济效益。表5.不同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生产总值产量(部)单位产值(元)社会总产值(亿元)转移价值新增价值甲1000050000100006乙1000040000150005.5第四、衡量范围过于狭窄在实际中,除了五大物质生产部门之外,还有其他许多部门是在为物质产品的生产提供产前、产后甚至产中服务的。这些服务活动也是生产性的,也能使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尤其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所谓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整个社会生产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它们却被排除在社会总产值统计范围之外,应该说并不能正确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规模。3、国民收入含义:国民收入[社会净产值]是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各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新价值的总和。它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所剩下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社会净产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社会总产值-中间消耗-折旧优点:国民收入指标不包含社会总产值中重复计算的部分,其数量的增减能够真正反映出一国物质生产部门经济实力的增减和经济效益的变化。缺点:国民收入指标衡量范围过于狭窄,同样没有将五大物质生产部门之外的其他社会部门的生产性劳务计算在内,因而无法完全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另外,国民收入也不能反映物质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㈡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及其基本指标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理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要素价值论,即承认生产中的各种稀缺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均可以创造价值和国民收入,并且按照各自贡献率参与分配。第二,劳务价值论,即不仅承认有形的物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全部无形的劳务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像教育、医疗、法律、旅游和各种服务业,甚至政府官员、军队警察的活动、宗教的活动也创造价值。1、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把握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需要注意下列几点:⑴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时限通常为一年。凡是当年生产的商品和劳务,都应纳入它的计算范围;凡是往年生产的商品,即使转到当年来出售,也不能列入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⑵国民生产总值只计算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而不包括各种中间产品消耗的价值。因此,其价值构成为:国民生产总值=折旧+新增价值=折旧+工资+剩余产品价值=折旧+工资+利息租金+利润⑶国民生产总值是根据国民原则来计算产值的,只要是本国居民生产的都要列入国民生产总值,至于在哪生产,成果到哪里去,都不加以考虑,能够真正反映一国国民的生产水平。但与国家贸易脱节。⑷国民生产总值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必然受到价格因素影响,生产同样的产品,当年价格高,则国民生产总值高,当年价格低,则国民生产总值低。因此必须剔除价格因素,以便真实反映当年的国民经济活动水平。⑸国民生产总值存在着估算成分,如家务劳动收入、居住自有房屋的租金收入等都是估算出来的。这样势必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可靠性和准确性。2、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扣除了国外要素净收入后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⑴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即国外净要素收入>0,则该国是要素净输出国,如果不考虑劳动要素,则意味着该国是资本净输出国。⑵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即国外净要素收入<0,则该国是要素净输入国,如果不考虑劳动要素,则意味着该国是资本净输入国。3、国民生产净值(NNP)含义:国民生产净值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扣除固定资产耗费(即折旧)后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它是全社会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之和,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整个国民经济新创造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规模。其内涵相当于MPS中的国民收入,即它们都是指活劳动创造的价值,但国民生产净值的计算范围大于MPS中的国民收入。㈢MPS指标体系与SNA指标体系的比较1、MPS指标体系与SNA指标体系的差异(1)理论依据不同。(2)衡量范围不同。MPS的衡量范围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SNA指标体系的衡量范围是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3)两者所反映的福利水平存在着差异。在MPS指标体系中,人均国民收入是反映居民福利水平的最具综合性和最合适的指标,会低估居民福利水平。在SNA指标体系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净值和人均国内生产净值都可以用来衡量居民福利水平。(4)基于衡量范围的差异,两套指标体系的量存在着差别,无法进行直接比较。其间的区别可用以下表格说明:表6.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产品(劳务)的价值构成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中间消耗(1)折旧(2)工资(3)利润(4)利息租金(5)工资(6)利润(7)利息租金(8)折旧(9)中间消耗(10)依据序号,可列出下列等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指标间的差别。社会总产值=(1)+(2)+(3)+(4)+(5)社会最终产值=(2)+(3)+(4)+(5)社会净产值(国民收入)=(3)+(4)+(5)国民生产总值=(2)+(3)+(4)+(5)+(6)+(7)+(8)+(9)国民生产净值=(3)+(4)+(5)+(6)+(7)+(8)MPSSNA2、MPS指标体系与SNA指标体系的共同点(1)两者都旨在反映国民生产水平。(2)两者都可以运用生产法进行统计,也可以运用支出法(使用法)和收入法进行统计,同一指标按照不同方法统计出来的数值都应该是相等的。(3)两者都只能反映产出水平,而没有反映获得产出所耗费的代价,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居民福利的真实变化。例如生产过程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生产过程给居民带来的疾病等损失,无论是MPS的指标体系,还是SNA的指标体系,都无法反映出来。这是两者共同的缺陷。二、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有三个途径:㈠增加投入到物质产品生产和劳务生产中的劳动量。所投劳动量的多少是决定国民收入的基本因素之一。但是一定时期的劳动投入量要受客观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即投入到生产中的活劳动量是与物化劳动量即生产资料的数量之间应该有一定比例。有一定的局限性。㈡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劳动创造出来的使用价值量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的实物量相应增加。在社会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量为一定的条件下,国民收入的使用价值量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㈢减少生产资料的消耗。生产资料的消耗水平,也是决定国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因为生产资料耗费量与国民收入量之间存在着一种此长彼消的关系,生产资料的消耗越节省,单位产品中消耗的生产资料越少,使用同样多的生产资料就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和创造更多的国民收入。同时这意味着社会总产品中用于补偿消耗了的生产资料的减少,从而使国民收入的使用价值量增加。降低生产资料耗费。包括固定资产消耗、原材料消耗及能源消耗等,是增加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二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国民收入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