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人力资本投资与就业引语:刚刚过去不久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中国将坚持计划生育国策,同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一提法与十七大报告的相关表述有所不同,预示着中国人口政策将有方向性的转折。“十八大报告没有再提‘稳定低生育水平’,而是强调要‘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表明中国不再只控制人口数量,而是同时关注人口素质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说。下面,我们将从中国的人口、人力资本投资与就业的角度来剖析人口政策的改革原因。中国的人口资源状况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中国的就业中国的人口资源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鼓励生育政策1979年,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78年人口达9.6亿,是中国成立时的2.1倍人口增长势头得到控制(一)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多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现在我国每年新增人口大约为1000万,占世界年均新增人口的1/8。由于人口有内在增长趋势,中国人口在一段时间内仍会继续增长。到21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才可能实现静态增长。到时总人口将达16亿,而后才会慢慢减少。总而言之,人口增长总量给中国带来的压力并不轻松。(二)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60岁以上人口比10%,或者是65岁以上人口比7%的称之为老龄化。中国已提前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社会的包袱越来越沉重。(三)城市人口比重偏低与那些人均GDP和中国相当的国家相比,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大约低10个百分点。推进城市化进程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迫切问题。(四)新生婴儿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在我国十分严重,导致了婚姻市场的失衡和犯罪率提高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拐卖妇女现象屡禁不止离婚率升高婚恋节目、婚恋网站风靡人们的视线返回目录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对中国人力资本数量与质量的提高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其现状是总量较高、不断增长,但是相对水平较低,面临各种发展缓慢和不平衡的状况。(一)从总量上看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问题1、人力资本投资总量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一方面,医疗保健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的营养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大大提高,婴儿死亡率也得以降低。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投资也在不断加强,教育事业发展加快,但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开始重视教育投入,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基础教育得到加速,农村教育得到改善,教育结构也进行了合理调整。1990年以来,我国教育支出在绝对数上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且增长速度较快,如表1所示。表1:中国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及增长情况单位:亿元,%2、总量绝对增长的同时,人力资本投资的水平却相对较低。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并从政策上予以规范、扶持,但总体投入相对较低的状况仍未得到改观。国家中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印度巴西新加坡世界总计年度199819981998199819981998199819951994比重2.35.04.63.54.12.94.63.15.2表2: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998年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很小,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而且低于印度、巴西这些发展中国家。国家应该努力增加教育投资,逐步提高教育经费在GNP中的比重。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投资增长总体上远低于物质资本投资的增长。表3: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增速比较表格反映的人力资本投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物质资本投资增长速度,使得物质资本和高新技术缺乏具有理想的人去推动,从而降低了物质资本的效率,使经济不能实现应有的增长。因此,在我国发展战略选择上要特别注意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均衡增长问题,避免陷入因教育落后阻碍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经济落后教育更加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二)地区间人力资本投入差异分析在我国人力资本相对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还需面对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即地区间投入差距逐渐拉大。1、从教育投资方面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投入差距逐年拉大。表4:分地区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情况单位:亿元,%由于教育投入地区间的不平衡,使得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与东部地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经过比较可以得出,无论从绝对量上还是从相对量上,中西部人口文化素质普遍低于东部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突出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弱势地位。2、从卫生保健投资来看,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投入差异显著。表5:1997年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卫生经费(三)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现状及问题1、从经费来源结构上看。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来源已不仅仅是依靠财政拨款,社会筹资在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相应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我们仍应看到,国家投资占主体地位的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投入中。2、就教育方面而言三级教育结构比例失调。7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高等教育急剧扩张,初等教育却相对萎缩的状况,这不符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因而出现了教育资金的低效运作,尤其是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在三级教育之间的配置明显体现这个特点(见下表5)表6: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三级教育配置情况单位:%(四)从其它方面看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问题1、培训。(1)中国企业在职培训投资总量偏低。(2)在职培训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发展不平衡。(3)在职培训地区间差异明显。(4)在职培训在从业人员间存在差异。2、劳动流动投资现状及问题。国家投入不足。流向单一。智力外流。表7:中国留学生人数及归国情况(%)返回目录中国的就业(一)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就业变化的对比1.改革前:建立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城乡户籍分离管理制度,片面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限制轻工业、服务业的发展。⑴.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时期的就业(1949-1957)基本格局:旧中国遗留和社会发生巨变所致而存在大量就业问题举措:①采取行政手段维持就业,防止新失业问题的出现②建立“统一就业”的制度⑵.“大跃进”和调整时期的就业(1958-1966)基本格局:城镇劳动力不合理地剧增而后大量精简,公开失业者被消灭,后期出现一定的待业人员。举措:①大量动员劳动力就业②控制城市就业人民公社⑶.“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就业(1966-1976)基本格局:国家实行严格的劳动力控制,城镇毕业学生大规模上山下乡,而后大量返城。举措:①制止已上山下乡青年返城②扩大固定工资制度③强化劳动力计划控制知青上山下乡2.改革后:由计划配置逐步转向依靠市场机制,放松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均有助于劳动力流动的实现,从而优化了劳动资源的配置。⑴.改革前期的就业(1977-1988)基本格局:大规模山上下乡青年返城形成待业即公开实业,而后很快得到解决,较长时期维持低失业状态。举措:①调整和结束山上下乡政策②开展就业服务③深化劳动制度改革⑵.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的就业(1988-至今)基本格局:在推进市场经济进程中劳动要素严重过剩,该时期的两大焦点是城镇企业职工大规模下岗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进城务工。举措:①以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为取向的宏观经济政策②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重点的扶持政策③实现劳动力供给与就业需求合理匹配的政策④以减少失业。保持社会问题为取向的宏观调控政策⑤兼顾保障基本生活和积极促进再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㈡.目前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国有企业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明显下降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劳动力就业模式将由数量型向效率型转变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任务劳动力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技工荒”和“民工荒”等现象)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尤其是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失业人员再就业普遍比较困难,再就业率低下民工潮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