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员:吕鹏方秋实李年坤金小龙陈石泽王大可罗扬扬毕宏如张孝月冼淑敏黄宝凤制作:吕鹏主讲:黄宝凤基尼系数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Gini,1884-1965)于1922年提出的,用来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陆基尼系数2010年超过0.45,贫富差距较大。以国家作为划分单位的基尼系数区段划分图越接近紫色,收入越不均;越接近蓝绿色,收入越平均。深绿色:少于0.25;草绿色:0.25–0.29黄色:0.30–0.34浅橙色:0.35–0.39橙色:0.40–0.44粉红色:0.45–0.49大红色:0.50–0.54深红色:0.55–0.59超深红色:不少于0.60Outline一.我国收入差距现状二.我国收入差距成因分析三.解决收入差距几点对策一、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收入差距: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们获得货币收入的差别,它的核心点是货币收入流入量的差别。(一)二元经济体制下城乡差距扩大(二)地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三)行业收入差距拉大(四)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偏低,职工工资水平低(五)收入差距全方位扩大(六)教育收益率的提高带来的不同文化人之间的差距(七)竞争部门和垄断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二元经济体制下城乡差距扩大随着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和城市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开始逐渐拉大。城乡差距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不公平,城乡居民人均初次分配收入差距对城乡人均总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也呈不断扩大趋势,近十年来均达到一半以上。根据《2008国家统计年鉴》统计,可以看出199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8.6元,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1700.6元,收入之比为1:2.4,而到了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22.2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2.2元,收入之比为1:3.23,突破收入之比1:3,据世界银行有关报告,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收入的比率为1:1.5左右,超过1:2的极为罕见。可见,城乡差距是目前中国贫富差距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初次分配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显著,在1990年城乡居民所获得的收入比是1.3,1995年扩大到1.63,而到2004年达到2.01。可见初次分配是拉大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显示,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是其中之一,并且有学者指出,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这一差距将扩大为6:1。(王小鲁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对策20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关键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第二阶段(1985~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关键词:经济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农村经济增速减缓。第三阶段(1995~1998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变动不明显。关键词: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农产品收购价大幅提高,“软着陆”第四阶段(1999~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加大。关键词:农产品收购价逐年下降,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持续下滑第五个阶段(2005~2008年),相对差距变化不大。关键词:支农、惠农政策,农民减负,增收地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我国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增速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收入差距在逐年扩大。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加强了对东部沿海的投资,使东部沿海在国家投资中的比重达到了50.6%,大大超过了1953年到1980年期间40.6%的水平。据统计,1997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域之间城镇居民收入之比为1.46:1:1.03,东、中、西部三大地域之间农村居民收入之比为1.55:1:0.73。2007年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城镇居民收入之比为1.49:1:0.98,东、中、西部三大地域之间农村居民收入之比为1.48:1:0.88。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东部的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总体来看,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都比较大,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更严重。(陶涛、翟振武、夏亮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分析2010)行业收入差距拉大1978年以来,处于最高工资水平的是电力、煤气、供水及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业等,处于最低工资水平的行业为社会服务业和农、林、牧、渔业。按行业大类计算,2005年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之比为3.88:1。近年来,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差距呈扩大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电力、煤气、供水、铁路、通信等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年增长率均出现了提速,高于“十五”期间平均增长率,与此同时,行业之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隐形收入和“灰色收入”,这些隐形收入是我国目前难以测量到的数据。行业间差距根据国家2008年度统计结果,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是证券业17212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9倍;金融业8767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倍;航空运输业7576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5663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3.6%;纺织业16222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5.5%;农副食品加工业17559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1%。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为11:1。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偏低,职工工资水平低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是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关系,是按照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决定的分配,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尚不完善,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初次分配领域中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资本在与劳动结合的过程中,资本在分配过程中所占有的优势地位变得更加明显,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例不断缩小。据统计,1997年至2003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8.65%升至11.89%。但是升高的幅度缓慢,而从2004年至2007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例从11.63降至9.91,十年来我国劳动者报酬不升反降了。我国的人工成本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还低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转轨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水平。据2004年国家劳动局统计,“2001年中国雇员的人工成本相当于发达国家中德国的2.52%,瑞典的2.6%,日本的2.89%,法国的3.02%,澳大利亚的3.42%,英国的3.49%,美国的4.08%;相当于新兴工业化国家中韩国的6.54%,新加坡的4.98%;相当于转轨国家中捷克的14.7%,波兰的18.33%,罗马尼亚的65.87%;相当于发展中国家中墨西哥的16.89%,巴西的30.50%,马来西亚的34.46%,泰国的59.95%。”社会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劳动者报酬应随着企业和政府利益的增长而增长,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逐年上涨才是合理与正常的现象。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不升反降的非正常现象反映出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倾斜的趋势,实际上是社会不公在财富分配领域的反映,是初次分配不公的结果和反映。据有关资料显示,日本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工资的增长速度比美国快70%,到1980年就已经与美国持平,这一段路程大概用了30年的时间;而从1978年到2004年近30年的时间,中国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而工资却只有美国的1/20、日本的1/24。在制造业,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甚至比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快速增长的印度还要低10%。(杨宜勇、池振合2009年中国收入分配状况及其未来发展2010)二、我国收入差距成因分析(一)失业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二)就业结构变化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因素(三)教育对收入差距影响增大(四)行业收入差距成因1.微观原因2.宏观原因(五)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原因分析1.发展战略路径选择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历史因素2.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关键3.财税体制强化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4.以城市为中心的金融体制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5.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六)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内在原因1.劳动力要素所有者的工资收入增加受到阻碍2.农民收入增加的局限3.政府行政性命令增加工资受到局限4.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素自由流动性加大,要素所有者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失业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失业率越高的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越低,也就是说,失业本身对低收入人群影响非常大,远远超过了对高收入人群的影响。所以,可以说失业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之一。(李实什么导致了收入差距扩大2010)就业结构变化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因素从1988年到2007年,这20年期间,从就业结构可以看出,从性别的差别上,出现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一方面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不断降低,同样女性失业率、下岗,以及早退均比男性高很多。从年龄结构看,主要的变化是年轻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占的比例大幅度下降,这主要是很多的城市劳动力当中,这个年龄段都处在就学阶段。同样,40岁以上的劳动力比例,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上升,特别是41到45岁之间,上升幅度较大,这样年龄结构的变化,同时会影响到收入差距。但这20年间,教育的变化是最明显的。在1988年的时候,大概有将近13%的城市劳动力就业人员都是小学及以下程度,2007年以后,该比例下降到了不足2%。同样,初中毕业生比例大幅度下降,高中毕业生上升,特别是大学和大专的比例都是大幅上升。另外,不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也比较明显。过去,城市集体部门和国有部门在整个城市的就业率中大约占了90%,现在是大幅度下降,两个加起来刚刚超过30%,其他的所有制,私有制、个体经营比例则大幅度上升,这些均对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因为这些部门内部收入差距非常不一致。所以,就我们的分析来看,就业结构已经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因素了。(李实什么导致了收入差距扩大2010)教育对收入差距影响增大除了年龄因素之外,教育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教育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大概占了近31%,其中结构的影响非常大,占到12%左右,然后18%是由于回报率的变化所带来的。其次是区域的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地区的差别非常小,后来逐渐增大。在80年代的时候,很多高素质的人,不一定有很高的收入,但是到了2007年的时候,高素质的人和高收入的相关性就非常强了,这样结构性的影响变得非常明显了。然后如果看总计的话,越是高收入的人群中,收入差别影响越明显,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低收入组的增长,大概是占整个不到一倍,但是在高收入组,大概是1.7倍,也就是说,虽然收入差距在扩大,扩大过程中,高低收入组的收入都在增加,只是高收入组的增加幅度远远大于低收入组,这是导致收入差距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从影响因素可以看出,最大的变化就是教育因素,从原来对收入差距影响不到2%,到现在上升到11%,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李实什么导致了收入差距扩大2010)微观原因通过ISM模型分析,微观原因主要包括:劳动生产率、要素结构、劳动者性结构、市场结构。综合来看,行业间劳动生产率差距是行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主要原因,它既是微观原因的核心,也是观因素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传递环节。市场结构是另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目前我国的行政垄断现象还比较严重,收入较高的行业几乎全是国家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