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收入审计的风险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获得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收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评价企业经营绩效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指标。营业收入不断增长,是企业经营业绩良好的集中表现,也是上市公司股价攀升的有力依托,因此收入历来是弄虚作假、粉饰财务报表的重要领域之一。审计人员必须提高警惕、防止审计风险的产生。收入审计风险是指企业的收入有错报、漏报、虚报以及隐瞒不报等问题,而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而导致发表错误审计意见,造成审计失败。常见陷阱企业的收入内容复杂,涉及面广,环节手续多,常见的陷阱有:1、虚拟合同。为了使审计人员相信收入的正确性,先拟定一份正式交易合同,然后再偷偷地签一份补充协议,修正正式合同条款,增加营业收入。2、虚构销售收入。是在原销售业务的基础上虚增产品销售数量,使得公司在该客户名下确立的收入,远远大于实际销售收入。3、重复计算收入。是在原销售或其他收入的基础上,再重复多次计算。如蓝田股份2000年水产品收入位于同行业最高水平,高于同业平均值三倍,而销售方式采用钱货两清。4、虚开销售发票。这就是找关联单位或其他单位,相互对开或单方面开销售发票,增加营业收入。如郑百文在1995一1997年变亏为“盈”的招数,是让厂家以“欠商品返利款未付”形式向郑百文打欠条,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然后据此一方面增加收入使亏损变盈利,另一方面虚增应收款。为了避免以后的债务纠纷,郑百文还与厂家签订补充协议,明确指出所打欠条只是“朋友帮忙”不作还款依据,不具有法律效力。5、提前确认收入。如有的企业违背收入确认的条件提前确认、以增加企业的收入,如天津磁卡2000年在客户尚未享有关技术完全使用权和转让权的情况下,提前确认技术转让费收入5500万元,扣除委托开发成本230万元后,形成营业毛利5270万元。6、延后确认收入。同提前确认收入一样,延后确认收入也是企业伪饰报表的一种手法。这两种手法的目的都是有意识地误导投资人和债权人。7、利用关联交易。如某公司将一项未开发成功的软件,以2500万元的价格售给关联单位以增加企业的收入。8、在服务尚未提供或在资产控制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确认收入。如张家界股份1995年-1996年先后与张家界电业局等单位签订了364亩土地转让合同,合同约定土地使用权证在买方付款后移交。但是张家界股份在未开具发票和收到款项、也未转移土地使用权的情况下,将合同约定的7965.9万元土地转让金确认为1996年的收入。9、利用兼并虚增收入。如有的公司买下一项资产(或一家公司)然后让出售方给本公司一部分回扣,并以此作为营业收入。实质上是用自己的钱给自己创造收入。10、虚构完工百分比增加营业收入。如某工程施工公司接受一高速路建设合同,价值10亿元,要求五年完成。根据长期合同确认收入的规定。每年应该根据完工的百分比确认营业收入。但是该公司却扩大完工的百分比,从而增加营业收入。11、其他。除上述情况,常见的错误还有利用扭曲确认时间、确认标准、确认金额以及账务处理上弄虚作假,从而虚构公司收入。风险迹象在会计核算中,一笔交易和事项形成,有来源必然有去向,如果公司虚增收入,与收入有关的另一方也必然有反映,因此,分析与收入有关项目的异常变化,可发现收入陷阱的蛛丝马迹。常见迹象有:1、收入与生产能力不匹配。其表现有两方面。一是收入低于生产能力较大,表明可能隐瞒了收入;二是收入高于生产能力较多,表明可能虚增了收入。如某水产公司水产品收入,每平方米年收入与市场同行业相比高出20倍,事实上根本不可能有那么高的产量,显然虚增收入。2、收入与存货不匹配。表现为有的偏高而有的又偏低。如某建筑材料生产公司,年存货周转率高达四次之多,而同行业存货的周转率1年多周转一次,表明该企业的收入有虚构的可疑。还有的企业为了少交或不交增值税,找来一些假发票抵扣进项税,造成存货虚增及应付帐款虚增。3、收入与税金缴纳不匹配。某公司一年销售2000多万元,竞然不缴纳增值税。按一般情况,企业实际缴纳的增值税相当于收入的2%左右,如相差太大,则有虚构收入的可能。4、收入与应收账款变化不匹配。如郑百文在1995至1997年期间,让厂家以“欠商品返利款未付”的形式给他打欠条,以后又补充协议,明确该欠条不具有法律效力。这一手段使虚假的根本不存在的应收款项连年增加,而应收帐款周转率却越来越下滑,这充分表明应收账款及其周转率与收入很不匹配。5、收入与成本不匹配。如有的企业虚增了收入,为避免多缴所得税,在账务处理时不得不虚增销售成本,由于成本的发生需要有一定资产的投入,但是企业又没有投入,结果存货出现负值、或虚增应付账款,使应付账款出现异常变化。6、收入与其他相关科目发生额不匹配。这方面主要表现在税法规定和会计处理规定不一致的事项中,比如对外捐赠、视同销售、长期工程、债务重组等,发生了很多项,而又未作纳税调整,影响应纳税所得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