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支持政策的实施对策高职院校需要将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纳入学校的顶层规划中,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高职院校教师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离不开政府、学校、企业提供良好的激励保障政策、考核评价制度、开展服务的各种平台,以及有助于个人成长并实现个人价值的实践机会。这些外部环境,也离不开教师个人在思想意识、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内部资源。一、政府层面1.形成技术服务与社会服务全方位外部支持政策体系一是优化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外部环境,为高职院校教师参与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层面可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技强省建设等方面出台政策,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中的权利和义务,支持院校和教师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省委省政府可从宏观政策支持层面,省级政府组成部门可从优化职业院校考核评价权重、加大绩效分配刚性落实等方面进行配套支持,从而形成地方法规、政策引导、制度支持的系列支持政策,激发教师积极性,推进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提质增效。二是建立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专项资金、计划及分配制度,加大重点服务项目经费支持及其在考核评估中的权重,考虑成果转移转化收入的院校负责制、净收入的负责人制等。三是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教师人才分类评价办法,加大加重教师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工作比例,实行教学工作量与社会服务工作量互相认定和转换制度,实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分类评价,实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的不同评价标准。2.强化落实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平台支持政策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平台是职业院校发挥专业群优势、凝聚技术创新方向、开展产学研用结合育人的重要载体。要强化落实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平台支持政策,引导各级各类平台设立、申报、建设与应用,制订相应建设指南、考核评价体系、监督与指导制度等,对平台实施动态监督及绩效评价,确保平台为院校服务、为教师服务。二、职业院校层面1.健全相应体制机制高职院校需要将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纳入学校的顶层规划中,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在机构上,成立社会服务中心。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和完善工作指导文件与实施细则探索、宣传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供给机制,加强与政校行企的供需对接,引导教师参与合作项目开展技术难题攻关,鼓励教师开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组建团队开展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研究课题,共享产学研资源,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实质性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在激励上,完善保障与激励制度。及时落实国家、省相关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认定与转化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落实科技成果认定并兑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现金奖励;完善社会服务管理办法,落实社会服务工作量认定,以及与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之间的转化;制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制度,加大科研反哺教学工作支持力度,支持教师将科研项目转化为实训项目、新型活页教材内容,支持教师吸引学生加入技术创新和服务项目组,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在评价上,完善对教师的分类评价。将教师主系列岗位细分为科研教学岗、科研岗、社会服务岗,实行分类考核评价,对有科研与社会服务岗的教师,给予减少教学工作量、提供更多科研培训和学术交流机会等方面政策倾斜。同时,对科研岗位的教师又可以根据不同研究类型(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应用等)差异化考核;对社会服务岗的教师,同样根据开展的社会服务量及成效进行差异化考核评价。2.完善平台建设与运维依托产教联盟、职教集团等,搭建综合性教师服务平台,集“产、学、研、用”为一体,为教师从事技术创新提供平台支持,增强教师参与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成就感。对于集聚了一定研究方向、具有团队合作优势的,给予平台建设经费支持,对达到年度预期研究目标的科研平台负责人,给予奖励和工作量认定。3.增强教师技术服务与社会服务能力依托高职院校的制度优势、平台优势、产教融合优势,增强教师的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打造“能工巧匠+专兼互动”科创团队,聚焦行业企业的关键共性问题,攻关技术难题,发挥团队的“传帮带”,有效提升教师的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水平。三、教师层面1.树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考虑的不再是要不要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而是为谁服务、服务什么和怎样服务的问题。因此,高职教师要树立引领发展和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理念,积极寻求个人能力与服务社会的良好契合点,始终将学校发展与个人成长紧密结合起来,抓住各种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的实践机会,不断增强自身软实力。2.提升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能力紧跟国家发展战略,跟踪学习政策文件,基于学校搭建的技术技能积累平台,聚焦研究重点难点以及企业需要的共性技术,在团队中找准定位,并在“名师”引领和“大师”带动下,强优势补短板,有力提升个人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