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关于罗洁在北大附中“教育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稿(完整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23关于罗洁在北大附中“教育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稿(完整版)今天十分有幸应邀参加“中学教育教学改革——走进北大附中”的活动,这是一场体验北大附中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课程改革的饕餮大餐。北大附中是我们北京市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他们传承北大的“科学,民主,爱国,进步”之精神;“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之灵魂。综合创新,勇于探索和追求教育的真谛。致力于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北大附中的综合改革和教育创新是以课程改革的核心战为显著特点全面展开的。在教育制度创新上,他们的走班制与选课制,导师制与学长制深得学生的喜爱。在教育管理创新上,他们在小班化教学的基础上创设了“行知,元培,博雅和道尔四大学院”与七个书院并行的管理体制,以及“运动与健康教育,视觉与表演艺术,信息与通用技术三个中心”综合活动类课程及学生社团建设的有效实施的管理。在课程创新上,他们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目标,在国家课程标准的统一框架下,在语言,数学,科学,人文四大领域9个学科开设了约160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的套餐加自助餐向学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超市。我们常问自己教育现代化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北大附中的教育改革实践可以告诉大家:就是教育的选择性,就是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而不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使受教育者各得其所,自主发展。马克思曾经说过:“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人,是事实上的不公平。”在这里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课表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课程;在这里不同的学习有着不同的教育评价,每个人对未来都有美好的愿景。我们常说“教育公平”,那到底教育公平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北大附中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育的起点公平,即“有教无类”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过程公平,即“因材施教”。是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形式和内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结果公平,即人人成人,成才。北大附中的教育就是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需求的教育。这里的“大爱无痕,大师无名”。我们常为“共性教育”与“个性发展”矛盾而纠结。北大附中突破教育的藩篱,跨越教育的边界,打破原有班级,年级的界限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面对真实的世界获得了与未来社会对接的知识和能力。使文化传承和能力培养货真价实。“学”校再也不是“教”校。北大附中的教育综合改革和课程改革有“四大特点”:一、强调课程的人性化。我们现行的课程过分重视课程的现代化与结构化,而导致教育流于主智主义和科学主义,忽略了情意教育和审美教育,不利于培养健全个性公民。北大附中的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实施,应精减课程、减少教学时数、改变教学型态等,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实践表明:课程呈现方式并非一定要刻板、单一、乏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事实上,课程的呈现若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有趣,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乐于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否则,尽管课程编订有实用价值,但过于生涩艰深,则不易引起学习动机,难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北大附中的个别处方学习,则是强调依据学生个别的起点差异,设计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按自己的实际进行个别化的学习,之后,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诊断,再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补救性质的教学活动,这种形式反复进行,最终达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可见,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提倡人文化的陶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最合理的环境下学习,也是当今各国强调课程人性化的具体表现。二、力求课程的生活化。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这是近年来课程发展的另一主调。随着社会的'变迁,信息爆炸及知识技术的迅速推陈出新,为了适应快速的变迁,人们在学校除了学得基本知识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生活挑战及工作所需的能力。正如英国哲学家怀德海认为的教育中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的僵化,使儿童通过树木而见森林。譬如,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重要的不再是知道多少信息,而是能否收集、分析、研判、整合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再是有多少数学、科学的知识,而是能否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课程的生活化正是这一发展潮流的产物。北大附中主张课程的发展应着重考虑提高学生对周边社会及生活环境的认识,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们认为教育活动应重视生计教育、环境教育、劳动教育、信息教育……等一些实用取向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而不应只是单一形式的训练或机械记忆,课程内容也不应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杂乱无章的对实际生活毫无助益的零碎知识。所以,强调学习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成为课程生活化之要旨。三、注重课程的整合化。课程的整合化是北大附中课程改革的又一特点,也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课程发展的趋势。他们要求每一阶段的学习(小学初中、高中)或每一年级的教育课程一贯性的纵的配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衔接上的不良,也要求同一阶段同年级各科课程内容的横的联系,使课程的架构周延完整,对内容难易多寡相称合理,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同时,随着文理科相互渗透日益深入,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也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注重通才教育,使学生具备文理科知识学习的基本能力;此外,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也在整合之列,提倡两者要相互兼顾,不能偏废。因为正式课程或显性课程虽是可预期的计划性学习,但是,若能兼顾没有预期而却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的学习,则教育效果将会更好。四、采行课程的弹性化。北大附中课程的弹性化是针对以往课程的单一化与僵化的缺失而提出来的。它主张课程的实施要留有伸缩余地,使教师和学生有自主教学的机会。事实上,以一种僵化刻板的课程实施于所有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身上,是不科学的,同时也是行不通的,这有违教育原理,因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也是今天世界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在此原则下,北大附中如同欧美出现的所谓变通学校、开放学校、自由学校和教育公园等具有弹性的教育环境设施,一样设计了“学院”、“书院”此类新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学制、课表及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强的伸缩性,在教学方式和学业成绩评定方面也采取多元化标准,以便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其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程,选择补充教材进行教学活动。目前,世界各国在课程的改革中都避免课程单一化及形式化、僵化的缺失,而力求达到弹性化、有效化的目标。“于无声处听惊雷”北大附中默默十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他们的辛勤耕耘为的就是人的现代化,即学生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这正是我们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标志也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知道北大附中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路还很长,会很艰辛。但我们相信符合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北大附中的课程改革教育综合改革之花必将结出丰硕的教育,社会发展之果。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