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差距与外商直接投资——以山东省为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区域经济差距与外商直接投资——以山东省为例姓名:张晓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民经济学指导教师:邓苏20060405区域经济差距与外商直接投资——以山东省为例作者:张晓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张娟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各省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北方经济2008,(22)目前各地区政府越来越注重公共支出政策对经济的干预活动.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本文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方法,验证了之前的研究我国各省之间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的特征,同时从收敛性的角度分析我国各省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学位论文宋军资本流动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2006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会出现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和不同程度的地区差距。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客观存在,这已经是众多研究学者的共识。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产生,有着各方面的原因,既有各区域自身的经济基础原因,也有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政策的倾斜因素;既受各区域之间地理区位的影响,也和各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密切相关。但资本因素一直以来就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资本要素一直以来就是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本文首先概述了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差距和资本流动的相关理论,剖析了中国当前区域经济差距和资本流动现状;然后,采用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资本流动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最后,本文从资本流动角度提出了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资本流动的差距是导致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面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化的趋势,本文认为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资本流动的效率,使追求高额利润回报的资本从东部地区流向急需资金拉动经济增长的中西部地区,是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3.期刊论文蔡雯.郭俊华.CAIWen.GUOJun-hua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差异——基于1990-2007年陕西与上海的对比分析-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4(4)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家追寻探索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崛起发展以来,制度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就成为经济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基于大量前人的研究事实,本文通过建立经济增长模型,选取相关变量,分别对陕西和上海两地各自做回归分析,然后对两地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陕西经济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因素是资本而非制度,而上海经济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因素是制度.4.学位论文韩远迎财政支出对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效应研究2007经济持续增长和地区均衡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追求的目标。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出现,政府支出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而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收敛假说,对于区域经济差距,收敛存在与否、引致收敛的原因以及收敛速度的快慢等问题,给予了强有力的解释。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差距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众多学者对我国地区差距的产生原因与解决办法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与探索,但结论大相径庭。作为一个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的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政策无疑对我国区域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发挥宏观调控功能的财政支出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与收敛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能否实现不同区域间的公平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尝试性的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我国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检验了财政支出及其相关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影响。得出: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财政支出最优规模为15.3%;政府能够通过财政支出政策,改善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能够影响经济收敛,达到减小地区差距的目的。5.期刊论文张娟.李爱兰.李淑颖地方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分析-西部财会2008,(4)地区经济差距问题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发现从长期趋势和整体上来看,我国各省之间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的特征.在中国省际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中,地方财政支出作为控制变量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收敛,加速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发散.本文在此基础上继续采用β-收敛法来测算地方财政支出的具体支出项目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6.学位论文浦科学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地区差距变化的影响研究200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转型,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年均GDP增长率超过9%,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这一转型还远未完成,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正逐步显露出来,这些矛盾处理得当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着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究其内在形成机制,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引起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但现有关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文献却多受新古典单部门增长模型的影响,忽视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现代经济增长区别于以往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是经济高增长率和产业结构高变动率。当国民生产总值提高到一定水平时,社会的投资将会全面增加,技术变革的速度将会大大加快,新兴产业的成长将会加快,这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经济增长之所以依赖于产业结构转变,主要体现在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要求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而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结构也就不同。这一规律与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基本符合。因此,要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必须从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入手。本文将实际经济增长率分解为结构冲击、结构调整和劳动产出增长率三个变量,这样既可以合理的控制产业结构对绝对β收敛检验的影响,又可以明确产业结构对地区差距变化的具体影响。根据本文的计量分析:结构冲击在27年整体上是扩大地区差距,但在1978年-1991年间却是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力量;而结构调整在整体上则是缩小中国地区差距的因素。生产率增长在整体上并不存在β收敛,但1991年之前是收敛的,而1991年之后却是显著发散。根据上述分析,本文的政策建议主要围绕着投资、市场化、对外开放以及人力资本建设等方面展开。具体措施主要有加速要素市场的发育,促进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改进基础设施是解决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通过科技、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比加大在基础设施上的物质资本投资更重要;应在欠发达地区或者内陆地区推行市场化、对外开放和非国有的改革;恰当地定位政府本身的职能,提高落后地区自身利用市场机会和发展的能力,而不仅仅是采用财政和信贷转移。7.期刊论文张娟.李晓光.李淑颖财政支出对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北方经济2008,(6)本文采用β-收敛法来测算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发现从长期趋势和整体上来看,我国各省之间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的特征.在中国省际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中,财政支出作为控制变量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收敛,加速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发散.8.学位论文张平区域经济差距成因的制度分析2007本文从制度差异角度对我国日益加剧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首先,由于初始阶段条件的差异,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博弈中,针对两类不同的地方政府,中央会做出不同的针对性政策安排,两类地方政府也会采取不同的均衡策略,由此形成了制度变迁路径的不同选择,最终造成了区域间制度差异的产生。其次,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各地区经济绩效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它们在制度状况上存在的差异。由此表明,制度的差异对各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影响,并造成了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分担制度创新成本能力的差异,是造成区域经济差距发生的根本制度原因。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博弈中,由于地方政府分担制度创新成本能力的差异,中央会支持支付能力强的地方政府进行制度创新,从而使分担能力不同的两类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激励产生差异,由此形成了制度变迁的不同路径,最终导致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两者之间互相推动,使得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2)本文尝试应用一个三方有限策略博弈模型,证明了不同地区产生制度差异的微观机制,这有助于更为清晰的了解差异产生的过程,及其间各种因素所发生的作用,为分析宏观层面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奠定了微观基础。这一方法不同于很多既有研究将制度差异作为己知事实,或者只是对制度差异状况进行描述的方法。全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阐述了文章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对国内外有关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成因的研究成果和现状进行评述。此外,还对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制度差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分析了区域间制度差异的产生过程。指出各区域之间的制度差异主要体现在制度运行机理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所有制结构的差异、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等。论述区域间制度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针对各地区的不同政策措施。由于初始阶段条件的差异,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博弈中,针对两类地方政府,中央会做出不同的针对性政策安排,两类地方政府也会采取不同的均衡策略,由此形成了制度变迁路径的不同选择,最终造成了区域间制度差异的产生。第四部分,构造了一个反映各区域制度状况的指标,依据这一指标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制度差异造成区域经济差距这一结论进行实证检验。实证表明,各地区经济绩效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它们在制度状况上存在的差异。区域间的制度差异对各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影响,并造成了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第五部分,就以政府为主导,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第六部分,结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基本观点和结论,对本文写作进行总结,指出了研究中仍需注意的问题。9.期刊论文刘荣添.叶民强.LiuRongtian.YeMinqiang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差距变动趋势研究——来自30个省份的经验:1978年~2004年-生产力研究2007,(10)文章基于1978年~2004年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熵值法,测算出三大地带之间、三大地带内部(包括东部、中部、西部地带内部省际差距)和大陆地区整体差距的熵值,根据其变动趋势分析结果显示,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整体差距趋势经历着V型变化,不存在显著的收敛趋势.三大地带内部总体差距程度呈现大幅持续下降特征,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带内部均呈现出显著的俱乐部收敛,但西部地带内部省际差距呈V型变化且不存在收敛趋势.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程度却呈现出大幅持续上升特征,而且对大陆区域整体差距的贡献率达73.55%,要缩小大陆区域整体差距,如何缩小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则是关键之处.10.学位论文周之又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及其收敛性2007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学家们尤为关注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新古典增长理论兴起以来,区域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就成为经济增长理论关注的问题之一。新古典增长模型用技术进步阐释了区域间经济增长水平的差异,认为由于资本的边际产出呈现递减趋势,如果区域间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区域间的人均产出或收入水平将趋于均衡,即拥有较低人均产出水平的经济具有较高的增长率,而拥有较高人均产出水平的经济则有较低的增长率,他们最终都向相同的稳定人均产出水平收敛。经济增长理论把这种现象称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收敛性假说对于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提出了富有吸引力的预期,对于区域问存在的经济差距,给予了强有力的解释。所以,围绕着收敛存在与否、收敛速度的快慢以及引致收敛的原因等问题,各国学者纷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国外早期的收敛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检验国家间是否存在收敛和测定收敛速度上。20世纪90年代之后,学者们发现一国内部各区域间的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