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学习心得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心育学习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心育学习心得1为加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升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1月8――9日,我联合阳江市第三中学心理科组分别到广州二中及广州二十一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交流学习,收获良多,心得总结简单如下:一、上好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任务,上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课,将充分体现心育工作的发展性原则。这次广州交流,让我对中小学心理辅导课认识及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传统的心理辅导课是推崇课程体系的建立及课堂各维度的展开,这无形给教案的设计课堂的开展都设置了一定的框框条条。对此,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广州二中的心理教师杨海荣老师总结出,以往的心理辅导课无论是主题还是形式都与现代高中生的思维及实际生活产生了差距,这种差距使心育课的成效也发生了影响。对此,二中总结经验,创设了一种新型的心育课设计――微主题。微主题指的是针对学生存在的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种现象,设计一个心理团体活动或心理游戏去开展,再使用阶梯式的辅导方法让学生得到启发,从而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直至获得解决策略。通过现场观摩示范课以及参加评课,我认为这种授课方法新颖,主题突出,学生的互动性也高,得到的心育成效较大,因此我觉得可以在我校实施。目前我校学生的心育课主要是两种方式,一是年级讲座,这样操作方便简练,但由于时间及场地限制,讲座内容只能是在各种理论之间泛泛之谈,难以展开来分析,因此学生反响不大,效果一般;另一种方式是个别班级授课,有需要的班级直接与心理教师联系上课,这样操作具有班级针对性,校本性较高,得到的效果较好,教师的反映不俗,但由于是针对个别班级,涉及的学生面较窄,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学校的大力配合及支持。二、开展学生心理社团活动经过这次广州之行,发现广州二中及二十一中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社团活动,他们的.学生心理社团举办得非常成功。学生心理社团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自身的课外活动,还能将学生培养成心理教师的好助手,从而辅助心理教师去开展各种心理活动。一个学生心理社团的成立及完善需要心理教师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包括相关社团活动策划,手把手地进行成员培训等,但一旦社团的事务走上正轨却可以分担教师很多工作任务。对于这一点,我是需要进行自我检讨的,之前我很认真的想着举办一个学生心理协会,很多前期工作都做了,包括详细计划及章程都列好了,但由于太多的家庭及工作等繁琐事情缠绕,使得我没能将社团坚持下来。通过这次与这两所学校的交流学习,我又有信心去重拾我校的学生心理社团了。三、开展有特色的心理主题活动广州二中的每年一次的心理活动月,大型的亲子活动;二十一中的青春期教育,同伴教育等都是他们学校极具特色的心理主题活动。通过与他们交流,我清晰了,一个大型的有特色的心理活动不仅需要学校的支持,心理教师策划,更需要一个团队。因此,心理社团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一个具有特色的心理活动也可以与校外机构,社会资源相结合,这样可以解决一些例如经费,师资等实质问题。对此我深有体会,由于我们与12355服务队合作,我们的现场心理咨询活动开展得非常好。以后,我们可以尝试联合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开展同伴教育,心理拓展等活动,如此一来,他们可以得到实习的机会,我们又可以有足够的人力去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简直双赢。当然,这只是初步构想,详细还需要进一步策划的。四、如何做好课题科研工作科研工作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我校的心育科研起步晚,但进步快,目前我们已有两个课题在手,分别是省立项的《高中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研究》以及市立项的《阳江市高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成绩的显隐性相关研究》,这个起步可以说是不低的。课题是立项了,但要做好课题,做出课题成果却是不容易的。通过这次交流,我获得了许多优秀的课题经验,也得到了一些文字资料的示范及借鉴。这让我对课题的研究方法及方向都有了更清晰的见解。总的来说,这次去广州交流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大城市有大城市的资源,他们的办学理念以及学生的人文素养都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别。他们有他们的优势,但我更觉得我们是一块璞玉,有更多的发展、创造空间。对于他们的高大上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生搬硬套,我们应该着眼于现实,吸收他们的精华理念与实践,结合我们师生的实际,认真去开展工作,并将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我们的特色,就足够了。功夫不在花俏,而在于成效。心育学习心得2近来许多教育杂志刊登了关于中小学音乐学习心理的文章,讨论研究了中小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及音乐学习的兴趣,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不断的发展中的确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疑惑:为何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淡薄,甚至是排斥和厌恶?这难免会令人费解。究其原因,我们也讨论了很多,思索了很多。笔者在实施新课改实验区的江苏南通经过几年教学实践之后发现:教师对教学心理的把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心理活动基础之上的,在当前学科整合的大环境下,将音乐与心理学科整合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一首先来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要达到怎样的效果?《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的课程理念,何谓“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心理学上将兴趣等因素归纳为非智力因素,而这个非智力因素在音乐学习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音乐学习没有升学压力,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唯一动力,如果我们的学生充满兴趣的去学习音乐,那么他们必然会体会到音乐带给我们的是快乐,必然能感受到音乐的美。曹理老师在她的书中提到:兴趣发展有三个水平,最初的属于有趣,随着心理的发展,兴趣从有趣水平发展为乐趣,兴趣发展最高水平为志趣。这三个水平中,有趣仅仅是对音乐声响产生直接的兴趣,是不专一的兴趣,而发展为第二个阶段时,兴趣则会相对专一和趋于稳定,到第三个水平时,那就会对音乐学习充满有信心。成功的音乐教育应该是愉快的,使学生得到情感升华的教育,所以教师所需要的就是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及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将有趣发展为乐趣,最终成为志趣。其次再来说说当前初中生的心理状况及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培养音乐学习兴趣的必要性。笔者身处的学校是一个以心理教育为特色的模范初中,中央等多家媒体也曾报道其心理特色课程,给学习和掌握少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与音乐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瑞士心理学家皮尔杰把儿童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而初中学生则是属于其中的第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这不同于前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学生是复杂的矛盾的个体,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强,情感变化不稳定;兴趣广泛,意志品质有了突出表现,自我意识有明显发展。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感知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占优势,对事物有独立的见解。所以要将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因素融入音乐中,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这将对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现在就目前来说,很多音乐教学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快乐,音乐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和升华,陶冶情操和提高人的素质,能消除疲劳,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是一门令人愉悦的课程。但如果也还是让学生们感到乏味,那么音乐教育就会失去他本身存在的价值了。所以研究如何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培养提高音乐学习兴趣就势在必行了。二在分析了“为什么”之后,就要理论联系实际的谈谈“怎么办”了。首先要说的是我们所教学的内容,举音乐欣赏学习来说,当给学生放音乐时,我们不一定要求学生在一听音乐时就迅速喜欢它,因为不是每个作品都能使人“一件钟情”的,我们尚且如此,何况是十五六七岁的孩子们呢,如果他们的反应不是厌恶,那么这便是个好的兆头,应该把握好,再慢慢把他们的兴趣给激发出来。吴斌老师说过:“艺术歌曲要反复的听,音乐的兴趣在于熟悉,熟悉的东西才能产生感情,要让学生对你所教的音乐熟悉……”(《中国音乐教育》20__年3月)另外也不能一味的讲太专业太难的内容,超出初中生的接受能力,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还要提的就是大多数这个年龄阶段都喜欢听的通俗或是流行音乐,也是许多音乐教师在一起经常讨论的要不要让这类音乐进课堂的问题。调查中,大约有90%以上的学生是喜欢这些音乐的,这一方面是因为通俗音乐的宣传力度大,例如许多的vcd、电视甚至是网络都广泛传唱,另一方面是通俗音乐在创作上也是十分容易使人记住的,先不说旋律的朗朗上口,光是歌词就是感觉每首都在是为自己创作的,初中的学生把自己对外界世界的情感都寄托在这类歌曲上,因为他们对除了亲情和友情之外的另一类情感——爱情有了模糊的概念和好奇的心理,再加上歌星富有个性的演唱,精彩的表演就更加令人难以忘记了。既然如此,要让学生们对非流行音乐产生兴趣不妨也来效仿一下流行乐的传播方式,在我们的校园里利用中午时间或课余时间播放一些高雅的音乐或是教材上的一些经典歌曲、艺术歌曲等等,这样给学生们一个良好的听觉环境和学习音乐的氛围,渐渐的熟悉这些音乐并且爱上它。当然在了解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越是老师强制不允许的东西越是想去做的逆反心理后,我们也可以为他们选择一些健康向上的通俗音乐,而并不是完全将这类音乐完全拒于门外。有了好的教学内容这仅仅为学生喜欢音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针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从整体上喜欢音乐。华东师范大学戴定澄教授在《音乐教育展望》一书中指出:“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和完善多样而不凌乱、学生感兴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课程的能力。”国外的几种音乐教学法,例如,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奥尔夫的“声势活动”,通过拍掌、摇摆、跑、跳、蹦等律动来表现音乐,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的好方法,但是在运用时要考虑到的是初中生特别是初二初三的学生愿意站出来蹦蹦跳跳的演唱表现歌曲的同学明显变少了,他们更多是愿意用相对简单的律动来表现音乐,所以我们就要启发学生,在即兴表演时不能要求太过而使他们感到勉强。举一位教师在执教《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一课时的例子,在拓展环节,教师请学生到台前用沙锤、拨浪鼓、摇铃等等边唱边表现这首歌曲,但是学生们都十分的扭捏,表情也十分不情愿,只是拿在手里动了几下,之后就再也没拿出来,我想这样不顾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学生的兴趣也不会有多浓。而笔者听过的《走进非洲》一课,就很好的抓住了学生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xx杯”学生非洲音乐知识竞赛,让学生分组开展活动,教师模仿中央电视台“青歌”赛的形式,通过视听问答题、实践操作题、连线题等形式让学生回顾之前所讲的非洲音乐的一些知识,这次竞赛活动很生动,形式也新颖,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个组的学生还为自己取了很个性化的名字,如:飞鹰部落、野人族、纳西部落、翱翔等,他们在主动的参与中很快巩固了之前学习非洲音乐的特点。这就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使学生自主的学习音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乐”(音乐)即“乐”(快乐)的道理。第三,初中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烈,爱幻想,自尊心极强,故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要关注,做到“有教无类”。不能因为某些学生相对落后而歧视嘲笑他,这样就会让一个原本也许对音乐学习充满兴趣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就如笔者在《音乐心育艺术》一书中看过:“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的一个实验,是说从一所学校随机抽出一些学生,告诉上课教师的这些学生是音乐有天分的,等过了一阵子之后,在对学生进行测试时,结果被点到的这部分学生的音乐学习成绩明显要好于未被点到的这部分,而其实当初点出的学生完全是随意的。”这个结果表明了教师在知道被抽出的是音乐有天分的学生时,就会格外的去关注他,就会利用各种方法去诱导他,鼓励他,这样这些受到特殊关注的学生音乐学习过程就会是愉快的,轻松的,对音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