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还没看到成品只有一纸策划书的投资人来说,即使看到了剧本、卡司,实际上一切都还是未知的,投资者只能用经验主义结合自己的商业和艺术天赋,凭借他对电影市场和电影消费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也就是商业嗅觉(主要基于大众传播和消费心理学层面),和对电影艺术本身的艺术敏感度(主要基于电影的艺术价值),加上一些近期和历史上同类型电影的投资案例(成功和失败作都要参考),来推断这次投资的成败概率。因此,每一部电影的行业外投资(假设其投资目的为获得投资回报),实际上都是一次风险投资。正因为每一部电影在投资策划阶段,其未知因素都非常多,而大部分投资人对电影市场和电影消费者口味的发展趋势以及电影的艺术价值都缺乏最起码的认知,因此很多投资人判断电影投资前景的依据都是近期同类型电影的案例,而他们在分析案例时并不具备从艺术创作角度(如类型片情节走向、演员表演、导演功力等)总结畅销产品经验的能力,多半最终将其简化成了卡司阵容和一些商业元素的堆积。这也是大量的大投资烂片能够立项启动又最终巨亏的重要原因,简而言之,投资人不懂电影,被行业内的一些“大忽悠”画的饼给骗了,最终不但没赚钱还赔个精光。例如:《王的盛宴》、《血滴子》、《忠烈杨家将》等...所以很明显,目前中国电影行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实际上其中真正赚到钱的人并没有多少,每年都有无数的大中小不同当量投资规模的炮灰片诞生,也有很多看起来风光无限票房不俗但其实依然亏损的影片存在。这背后体现的,主要就是两个问题:一、大部分导演编剧只是艺术创作者,并非专业的电影制作人。因此并不具备在创作阶段将商业卖点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的能力,也就是说,流水线步骤错了,在没有算明白账之前就启动了制作流程,俗称“缺少专业的制片人”。目前这个行业的解决方案只有两个,一个是导演本人(能做到的多半是绝顶聪明的人物)自己摸清商业规律(比如冯小刚),一个是一些懂创作的人(比如名编剧名导演)转行做制片人。好莱坞也有这两种情况,但更普遍的是一个商业头脑极佳同时又非常了解电影的犹太人来专职做制片人(谁让犹太人在这两个领域都具备最顶级的种族天赋呢,属于BUG玩家)。二、大部分投资人,其经商理念也和现代商业市场格格不入。而中国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目前实际的状态,却是中国众多行业当中比较难得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虽然其中的偷票房、档期、审查等非市场因素依然威力很大),这样的行业结合较高的风险,意味着对投资者的投资分析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大部分土豪并不具备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更何况,电影还是一种文化产品,仅仅懂得商业规律了解市场还不够,还要对电影艺术本身有不错的认知,而土豪们对此当然就更一窍不通了。这个问题,俗称“人傻钱多”。解决方案,很抱歉,没啥解决方案,大导演因此一般会回避行业外投资,而一些看出其中的“钱景”的“大忽悠”,就利用这一机会大捞一笔。那好莱坞怎么引入行业外投资呢?这里就不多说了。因此,判断一部电影是否值得投资,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活,它对投资者(或者为投资者提供咨询分析业务的顾问)的要求涵盖了对电影艺术(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配乐艺术等)本身的了解,对电影市场和观众口味发展趋势的了解和预估,对电影商业元素组合效果的判断,对同类电影案例具体成败因素的判别,对某一具体类型影片其包含的卡司、档期、情节、制作阵容实际的商业价值预估,等等。即使所有这一切都分析过了,风险依然很大,因为很有可能最终的制作质量(好导演好演员拍出烂片)、影片档期(遇到强大对手)、卡司宣传期配合度(上映期演员在拍戏)、观众口碑(超出观众接受度)都会影响投资回报率。下面咱就说国内情况,一点点把这个题目缩小。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你要什么?有人投资电影是图个名,有人是图钱,有人是为了洗钱,有人是为了拿奖,有人是文艺青年,有人是为了跟男/女演员睡觉……或许动机不只一种,不那么单纯,但肯定有所期许。你的期许是什么?这个问题弄清楚了,你才知道该如何判断这个项目。可能有项目符合好几样指标,但不可能符合全部指标。洗钱、睡演员什么等等真实存在但过于非主流的目标我就不说了,因为我也不懂,所以只捡两个方向讲:拿奖、赚钱。拿奖你想拿什么奖?国外奖,港台奖,大陆官方奖。想拿国外奖其实不是很难,因为国外各种乱七八糟电影节有够多。除了三大电影节和奥斯卡这种难度系数特别高、就算你特认真去准备也未必能入围或者提名的,还有一干二三线小节呢(像什么东京,什么洛加诺,什么塞巴斯蒂安,对华语片都比较友好,这还算名气比较大的电影节)。拿这种奖,多多少少可以贴点金,虽然意义不太大。针对这些节展,可以投艺术性强一点的、写实程度高一点的、社会阴暗面反映多一点的小成本制作,除了故事片之外还可以投同样题材的纪录片,甚至投纪录片更好,因为相对成本更低,不排除在国外转一圈运气不错卖几个频道就能持平成本的奇迹。如果主创方曾经入围过三大,那就更值得一试。港台奖。基本没见过针对拿港台奖做的项目,所以这个就排除吧。大陆官方奖。针对大陆官方奖做的项目不少呢,拿这种奖,对国营、政府背景的投资方意义不言而喻,对私营背景投资方,除了能和政府搭上关系之外,往往还能因获奖而得到政府的奖金回馈。如果是这样的期许,当然首选有官方背景的项目,背景越硬越好,这意味着在之后的评选中空间会更广阔,不过自己的目的要跟对方在合同中体现明确,奖金、荣誉分配很容易起纠纷,而且有条件的话,之前打听一下合作方的名声,看看有没有太黑的历史。第二步才是看项目内容,首选当代颂歌,其次革命历史。通常获奖可能是与票房卖相呈反比的……至于《钢的琴》这种偏艺术偏写实略有批判色彩的作品,虽然事后也得到了主流奖项的认可,但就本质而言,这种卖相更像冲国外奖的。稳妥起见,还是投奔主旋律靠谱。但是要注意一点:由于每年这种主(tian)流(ju)片绝对数量实在太多了(真的很多,只是大部分一般观众根本看不到就直接死在发行阵地的前沿了),所以,想拿奖还必须得造势,演员班底也好,前面提到的背景也好,宣传经费也好,该使的都使出来吧。现在主流奖项也不好意思老给无名片了,该砸出响时还得砸出响。赚钱这里姑且把赚钱理解成靠票房一轮鲜。因为以目前的市场环境,靠其他的赢利方式还是没有一轮鲜靠谱,再说了,你有那个耐心细水长流吗?都是赚快钱的。某种意义上讲,现在即使不是国产片票房最好赚(piàn)的时期,也基本差不离了。所以我只针对当下的情况来说。首要的当然是盘子。这个盘子包括几点:先是投资方。你跟哪几家投资方合作?他们能提供怎样的条件?首先肯定还是看对方靠谱不靠谱,黑历史多不多。如果确定加入的合作伙伴都很牛,你的公司相对弱势,有合同在手对方信用记录也不错,倒也还能安心。只是此时需要掂量的是:为什么这个馅饼掉到我头上了。好吧,如果之前的信息都是真的,要么是其他投资方老总是你小舅子,要么是你有某项不可替代的优势,要么就是这个项目存在某个潜在风险……不然,这种万事俱备的项目哪儿轮到等你挑,肯定得是你去求啊。看完合作方看主创,这个项目能确定凑齐的主创有哪些,哪些是可以争取的?项目主创千万不要只看策划书:只要带个“拟”字,他们什么人都敢往上写(有人不带“拟”字都敢写)。不要完全迷信大牌导演,更不要轻易相信不知名的小导演。对待这些艺(bian)术(se)家(long),永远用怀疑和谨慎的态度都不为过。因为是票房中心,所以导演手段技艺什么的可以放第二位,如果该导演有足够的话题集中度,哪怕技术不行也无所谓啊。看演员,不要停留在他曾经的顶峰,而要看他现实的位置,特别是在电影主流观众中的位置。有些演员,常演电视剧,牌看起来挺大,脸也挺熟,但放到电影圈,光环就要缩小一倍不止了;还有一些,可能十年前一部电视剧/电影火遍大江南北,演技和明星气质也确实不错,但过气就是过气了。要查查这些演员近五年的票房成绩,可以有惨败的(谁没惨败过),不能没成功的,否则不如用新人,还省钱。第三项才是看内容。对不起,就是这么现实。内容主要看两项,一是题材类型,二是话题性。你这片子票房怎样,很可能最初定题材时就已经决定大半——不是你做了这个类型这块题材,你就稳赚,而是类型题材你选得不对,一开始就必死。比如你选择在当下这个阶段做古装,而且是严肃古装……如果大类型是当下比较流行至少不是很被市场排斥的类型,那么就看内容里的话题性够不够,如果不够,有没有加塞的空间。什么叙事,什么讲故事,什么光影效果,老百姓又不懂,有段子,有话题,看完之后能作谈资才是正经。大体上,如果以上都能通过,那么这个项目胚子是不错了。不过即便你决定做了,还是要全程把控住,看起来还可以的胚子胎死腹中的例子太多了。其实上面讲的,只是根据现在所了解到的局部情况略有吐槽的总结,照着这个来,出来的货不可能是多好的东西,但至少不会太离谱。正如我一开始讲的,还是要根据你的目标和期许来看项目,好电影未必好项目,好项目未必好电影。有些项目,作为影迷,我看了会想吐,但作为投资人,我可能很愿意加它一棒。再回过头来看,这些标准都是虚的,哪怕再怎么做数据分析,电影的投资风险仍然很高。要是真有秘笈,就不会有远多过成功作品的失败案例了。其实,若你是老板,你真的喜欢,并且决心将项目做成,那就做呗,什么标准都不重要了。大忽悠融资必杀技1、演员型大忽悠,特别会讲故事,连说带唱拉投资,满足了投资者听相声的需求;2、贴心小管家型大忽悠,端茶倒水,K歌请饭,无微不至地去打动投资者;3、资源型大忽悠,为投资者介绍自己的各种关系资源,吹得自己背景深厚,镇住投资人。全文完!谢谢观看!兴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