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询走进学生心灵的价值观教育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关键在于如何让外在的价值规范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意识和体验。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思政教师逐渐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于“入心入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落小落细”。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许多教师对此问题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不足,亟需深入研究和解决。本文致力于超越外在化、知识化、形式化的价值观教育方式,基于学生价值观养成的视角,探询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价值观教育。一、反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境我们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调研发现,教师开展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对为何要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意义缺乏系统深刻的了解,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养成规律缺乏深入的理解。因而在教育实践中会出现“贴标签式”的、知识化说教式的价值观教育方式。由此导致的问题是:学生往往只是知道了关于某种价值观念的知识,或了解一些具体的方法,但是因其内心缺少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并没有真正理解和认同这一价值观念,因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很难真正践行这样的价值观念。1.价值观教育目标设定的外在化。价值目标外在化主要表现为教师往往只是将某种价值观生硬地加入到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中,这使得价值观目标与实际的教学内容之间仍然是“两张皮”,价值观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和有机融合。教师常见的做法是将教学目标分成知识技能目标和价值观目标,然后再分成两个教学环节分别去实现。由此导致的问题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学生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相分离和割裂,从而造成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与所教授的知识内容缺乏直接而内在的联系,或者所教授的并不是本学科、本节课自身应当体现的价值观。2.价值观教育方式的知识化。价值观教育方式知识化则表现为教师往往会将某个价值观念也当作知识内容,而以抽象的、说教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事实上,受“认知主义”以知识化教育方式“教价值”的影响,学生只是知道了关于某种价值原则的知识或了解一些具体的方法,但是其内心缺少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并没有真正理解和认同这一价值观,所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很难真正践行这样的价值观念。杜威曾深刻揭示过“关于道德的观念”和“道德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关于道德的观念”的教育,即教师只让学生知道一些关于道德的概念、方法、知识,比如“关于诚实、纯洁或仁慈的知识中,没有使这些观念自动地转变为良好的品格或良好的行为的性质”。最终,其效果必然是“缺乏活力的和不起作用的”。与之相反,杜威强调教师应当培养的是学生的“道德观念”,“凡是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的观念就是‘道德观念’”,而这种“道德观念”必须是“用这样一种充满活力的方式获得的”。同理,我们由此来反思教师进行价值观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其实也存在着杜威所揭示的上述问题。这种“贴标签”式、知识化、“不走心”的价值观教育方式,只能教给学生“关于价值观念”的知识与方法,并没有真正让这些知识与方法转变成为学生良好的价值品质和行动能力。真正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应当让学生形成“价值观念”,从而形成学生的价值敏感性、判断力和行动能力。3.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形式化。外在化、知识化、“不走心”的价值观教育,必然导致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形式化。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对这种形式化的价值观教育提出过十分尖锐的批评:“儿童、少年、青年口头上会说他怎样热爱祖国,甘愿为祖国而牺牲,但是这些话本身并不能作为学生所受的爱国主义教育程度的真正标准;教育的高明之处在于: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毫无热情地、不加思索地说出这些话来。因此,我们认为,坚决不要组织这样的竞赛,看谁把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说得(或写得)最漂亮。教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取代了教学生爱祖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由此可见,真正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并不是生硬地、外在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关于价值观的知识内容,也不是仅仅让学生了解关于某些价值观的定义、方法。价值观教育要想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和尊重青少年价值观养成规律,让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能够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内心真正认同并愿意践行的价值体验。二、重新理解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基本规律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关键在于如何让外在的价值规范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意识和体验。我们需要以本源性的思维方式,重新理解学生价值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基于发生现象学的视角,可以将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形象地比喻成“种子长成大树”:“价值观教育应当要让学生内心拥有‘种子长成大树’的‘基因’,这样,在相应的环境中,学生才能从心中真正‘长出’一棵生机勃勃的价值观‘大树’”。因此,价值观教育应当研究学生价值观从“种子长成大树”的内在规律,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在学习范围、认知方式、价值观形成方式、价值判断依据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特点。1.学生价值观的学习范围:体现出由近及远的特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最初源自与父母、家人的日常亲密生活,随着孩子生活领域的逐渐拓展,其学习范围由近及远地不断延伸和拓展。孩子首先是在与家人的日常生活中熟悉和理解父母、家人的语言表达、态度倾向、行为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同理,个体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同样也起源于个体身边可感的、切近的具体人和事。伴随学生的成长过程,其社会交往的范围会由内而外地扩大,其价值观的学习范围也会由近及远地不断扩大。学生不仅仅会了解身边的家人、朋友、同学、老师的态度倾向、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也会逐渐向人类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学习价值观。因此,价值观教育应当首先从学生家庭生活价值观建立开始,再到同学、老师之间班级生活价值观的建立,然后到社团、学校、社区的社会生活价值观的建立,最后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国家意识、全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建立。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范围沿着由近及远的价值认识过程展开。由此,学生逐渐形成关于家庭生活、班级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诸多生活领域生动而丰富的价值体验。2.学生价值观的认知方式:体现出从具体到抽象的特点。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是从具体形象逐渐发展到抽象的理性认识过程,越是年纪小的孩子,越是需要在身边可感的、切近的人和事中,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体验价值共识的达成。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公共活动,在与他人真实生动的交往过程中习得与他人交往时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其关于“共同体”的理解,也由具体形象的亲身体验,发展到更为抽象一般的理性认识。因此,个体可以超越自身经验有限范围的感受,获得对更广领域、更加抽象意义上的人类共同体的认识。在现代社会,这个变化过程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的。正是通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个体能够更加深入地置身于人类文化共同体之中,价值观念受其影响和塑造。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承载并传递着民族、国家、人类共同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理念,也正是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充实着、丰富着学生关于价值原则的理解和认同。为此,学校教育应当通过基础教育课程,让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3.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方式:体现出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特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来自于生活经验,学生的经验可以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学生在实践中直接感知和体验到的个体经验,而间接经验则是学生通过与他人交谈、书本阅读、网络以及教学等途径中学习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在此意义上,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个人的直接价值经验,具有鲜活性、生动性、情境性;二是来自于人类种族的间接价值经验,具有抽象性、系统性、一般性。但是,这两种价值经验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而是彼此交融、相互补充。一方面,个人的价值经验需要不断融入种族经验,才能超越个体经验的偶然性、个别性、随意性;另一方面,人类种族的价值经验需要不断汇入个体经验,才能够让人类价值共识的传承与创新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杜威曾指出:“不能把经验和教育直接地彼此等同起来。”因为有些经验具有错误的教育作用,有的经验会让人陷入陈规旧俗,有的经验缺乏彼此之间的连续性。因此,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能仅依靠直接经验,而是需要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融合。4.学生价值判断依据:体现出从他律到自律的特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在皮亚杰的认知与道德发展阶段研究基础上,提出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提高要经过一个顺序不变的发展阶段。柯尔伯格通过研究者和孩子一起讨论道德两难故事,并让孩子在回答道德两难故事中的问题,详细陈述自己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以及由此来判定他们在道德认知发展中所处的水平和阶段。其中一个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是:为了救一个垂死的妇人,她的丈夫可以去偷窃药品吗?药品的发明者要以十倍于药品成本的价格出卖药品,这个妇人的丈夫无法支付这笔钱,而制药商又不肯降价出售或让买者延迟付款。在这种情况下,她的丈夫怎么办?根据测验中儿童的回答,柯尔伯格划分了道德判断发展的六个基本类型,它们对应于个体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柯尔伯格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比较清晰地了解学生的价值观成长发展过程。学生价值判断依据体现出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服从价值原则到形成自我道德原则的发展特点。当学生价值观还不成熟时,学生往往不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一定要遵循某些价值原则,此时,学生会以是否会受到惩罚作为其价值判断依据,或者是因为希望做父母或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为了赢得父母或老师的赞同和表扬,而做他们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因而只是将价值规范作为“外在的原则和规定”。随着学生价值观的成熟和对价值原则内在意义的理解日益深刻,学生的价值行为也开始发生变化。学生从对道德价值规范的外在服从、被动遵守,转变为将价值原则视为愿意自觉坚守的价值规范,这时也伴随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熟和稳定。三、探询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基本原则价值教育如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其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基于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内在规律,根据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价值观养成特征,遵循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基本原则,安排适当的价值学习内容和运用恰当的价值教育方法,能够使价值观教育真正引起学生内心丰富的价值体验,真正调动学生价值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真正认同和践行这些价值观念。1.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当遵循由内而外原则,让学生由近及远做起。价值观是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学生对价值观的体验与建构过程,遵循由内而外的原则。孩子从自己熟悉亲近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开始,建立其对价值规范的体验与理解,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随着其社会交往范围的逐渐扩大,由此向外扩展其价值原则的建立。因此,价值观教育应当首先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开始,确立家庭生活中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当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开始学会如何与学校的同学、老师之间建立价值规范,并开始参与社区、社会价值规范的建立;最后逐渐能够思考和参与到国家以及全人类价值规范的建立过程。例如,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建国70多年以来,新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真切体验到我们国家如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题活动:“从身边的变化看祖国的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身边衣、食、住、行等具体的变化中,去体会和理解爱国、富强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些小调查:家庭餐桌上食品的变化、家庭居住环境的变化、家庭交通工具的变化、家庭周末假日休闲方式的变化等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讲故事:我和父母比童年,通过与家人交流真切地了解中国近几十年来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2.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应当体现直观形象原则,让学生拥有真切的价值体验。学生的价值认知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形象逐渐发展到抽象的理性认识过程,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必须符合学生价值观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年纪越小的学生则更加需要在具体形象的感受与亲身参与的活动中去体验一些基本的价值规范。随着其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