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投资环境分析一、面积、人口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是中国主要沿海省市之一。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陆地南北最长约420公里,东西最宽约700余公里,陆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居全国第十九位。境域东临海洋,西接大陆。水平地形分为半岛和内陆两部分,东部的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庙岛群岛(又称长山列岛)屹立在渤海海峡,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处,扼海峡咽喉,成为拱卫首都北京的重要海防门户。西部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依次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山东地处中国大陆东部的南北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和京沪铁路、京九铁路纵贯南北,穿越境域西部,沟通了本省与沿海和内陆诸省的联系;胶济铁路横贯东西,蓝烟铁路穿行于半岛中部,加之遍布全省的公路网络,构成了境内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山东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山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占4.4%,平原占55%,其他占7.8%。山东的河流分属黄河、海河、淮河流域或独流入海。全省平均河网密度为0.24公里/平方公里,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多条,其中,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1000多条,较重要的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潍河、大沽河、五龙河、大沽夹河、泗河、万福河、朱赵新河等。山东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丘区与鲁西平原的接触带上,总面积1496.6平方公里,蓄水量23.53亿立方米。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由南而北依次为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和东平湖。山东的海岸线全长3024.4公里,大陆海岸线占全国海岸线的1/6,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沿海岸线有天然港湾20余处;有近陆岛屿296个,其中庙岛群岛由18个岛屿组成,面积52.5平方公里,为山东沿海最大的岛屿群;沿海滩涂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15米等深线以内水域面积约1.3万余平方公里。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在海上运输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上,都将大有作为。山东的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1℃~14℃,全省气温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毫米~950毫米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全省光照资源充足,平均光照时数为2300小时~2890小时,热量条件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作的需要。由于降水量60%以上集中于夏季,故易形成涝灾,冬春又常发生旱灾,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据2005年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省总人口9248万人,人口出生率12.14‰,死亡率6.31‰,自然增长率5.83‰。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744.8元,比上年增长13.8%,增幅提高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457.3元,增长11.7%,其中食品支出2512.7元,增长8.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7%,下降0.9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使用面积21.9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581.0元,增长15.7%。农村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3930.6元,比上年增长12.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35.8元,增长14.5%。其中,食品支出1087.7元,增长8.8%;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377.2元,增长26.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8%,降低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9.6平方米。二、GDP指标(工业化程度和产业特点)(一)、综合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184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27.6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0620.3亿元,增长17.9%,其中工业增加值9562.9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5920.4亿元,增长14.5%。三次产业比例为10.4:57.5:32.1。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全年四个季度生产总值增幅差距在0.5个百分点以内。人均生产总值20044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2447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5%。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大力实施“龙头带动”、“三个突破”和“双30”发展战略,全省区域经济呈现出东中西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山东半岛城市群已成为全国最密集的城市和产业集聚区之一,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4.1%,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8%;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2.9亿美元,占全省的92.5%。县域经济呈现强者更强、“弱者”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30个欠发达县进一步激发内部活力,加快追赶速度,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省有20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总量居全国第二位。14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海洋经济带动作用增强。积极倡导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海洋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主要海洋产业实现产值24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海洋石油、滨海旅游和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实现产值58.7亿元、574.7亿元和39.0亿元,分别增长38.4%、23.8%和39.8%。海洋开发与保护进一步加强。设立海洋自然保护区12处,保护区面积达到53.7万公顷,有18个县成为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县。(二)、农林牧渔业农业生产实现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741.2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2034.5亿元,增长3.2%;林业产值55.9亿元,下降7.2%;牧业产值1125.6亿元,增长7.3%;渔业产值465.5亿元,增长6.7%。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达到3917.4万吨,创六年来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11.4%;棉花产量由于受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减少22.9%。多数主要农牧产品产量保持了增长态势。主要农牧业产品产量指标单位绝对值比上年增长%粮食万吨3917.411.4夏粮万吨1801.113.6秋粮万吨2116.39.6棉花万吨84.6-22.9油料万吨363.9-1.6蔬菜万吨8607.0-3.1园林水果万吨1201.54.0生猪年末存栏万头3070.30.4牛年末存栏万头970.5-2.7羊年末存栏万只3260.2-0.8肉类万吨736.95.8猪牛羊肉万吨480.74.3禽肉万吨245.09.6禽蛋万吨441.82.1奶类万吨221.017.1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围绕生态省建设,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突出抓了荒山、荒地、荒滩、沿路、沿河、沿海和环城绿化。全省人工造林面积141.1千公顷,其中,用材林47.5千公顷,经济林42.7千公顷,防护林49.6千公顷。全年板栗产量21.8万吨,比上年增长7.9%;核桃产量2.0万吨,增长42.9%。渔业生产成效显著。水产品总产量736.1万吨,比上年增长2.5%。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26.1万吨,增长2.3%;淡水产品产量110.0万吨,增长3.7%。优质水产品发展势头强劲,对虾、海参和大菱鲆养殖产量为6.9万吨、4.6万吨和3.5万吨,分别增长11.3%、15.0%和94.4%。水产品加工产量443.2万吨,增长32.2%。远洋渔业产量25.8万吨,增长14.2%。休闲渔业收入16.8亿元,增长40.0%。水产品出口创汇28.0亿美元,增长27.3%。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已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20处,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178处,认证无公害产品201个。农机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农机总值达到490亿元,比上年增长7.5%;农机总动力9199.3万千瓦,增长5.1%。大中型拖拉机22.8万台,增长7.6%。玉米联合收获机5873台,增长69.3%。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7227.8千公顷,机播面积5383.7千公顷,机收面积3713.6千公顷。实现农机服务产值340.1亿元,增长4.9%。农村基础条件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起步。农村用电量346.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3.9%。化肥施用折纯量467.6万吨,增长3.7%。有效灌溉面积4790.0千公顷,增长0.5%。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879.7千公顷,增长2.7%。全省用于“三农”方面的财政性投入达308.2亿元,增长29.1%。农村“路、水、电、医、学”和环境整治建设加快推进,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基本达到村村通电话,通汽车村数比重上升到99%,自来水受益村数比重上升到63%。(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达到26867个,比上年增加6563个,增长32.3%;实现增加值8411.9亿元,增长28.4%。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2567.6亿元,增长14.9%;集体工业增加值741.5亿元,增长15.9%;股份制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分别增长29.2%和32.7%。轻工业增加值2935.3亿元,增长30.8%;重工业增加值5476.6亿元,增长28.0%。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910.8亿元,比上年增长43.0%;实现利润2138.2亿元,实现利税3396.3亿元,分别增长56.6%和50.6%。企业亏损面下降0.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加快0.4次。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214.8,提高29.2个百分点。制造业贡献加大,工业结构日趋优化。制造业拉动作用显著,实现增加值6999.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83.2%,比上年增长31.9%,拉动工业增长25.9个百分点。优势产业对工业经济支撑力增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领域和纺织、机械、食品、化工、冶金、建材六大行业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957.0亿元和569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11.6%和67.7%。非公有制工业迅猛发展,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4797.6亿元,增长38.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7.0%。其中,私营工业实现增加值1675.4亿元,增长45.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17.1个百分点。工业产销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12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103种,占85.8%,其中有40种产品产量增幅超过3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产品单位绝对值比上年增长%原煤万吨14029.8-2.3天然原油万吨2694.50.8发电量亿千瓦时2001.618.0水泥万吨13986.818.0平板玻璃万重量箱4760.848.0产品单位绝对值比上年增长%粗钢万吨3183.861.1钢材万吨3008.548.8纱万吨367.843.5布亿米88.733.0机制纸及纸板万吨1192.225.6塑料制品万吨157.628.7合成氨万吨631.713.3啤酒万千升325.1-5.4汽车万辆48.15.5摩托车万辆117.220.3家用电冰箱万台694.312.4房间空调器万台601.0-7.2微型电子计算机万部39.4-29.7彩色电视机万部1092.743.2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在全部三级及以上(新资质)建筑企业中,有施工任务的5508家,比上年增加131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90.8亿元,增长26.5%;实现利税151.5亿元,增长24.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50.6亿元,增长29.3%;实现利税42.4亿元,增长26.9%。(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541.5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完成7274.8亿元,增长34.7%。从投资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08.4亿元,增长23.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653.5亿元,增长45.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