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中小投资者处置效应的实证研究姓名:谢欣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产业经济学指导教师:李友元20060601我国中小投资者处置效应的实证研究作者:谢欣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王昊处置效应的实证分析2004处置效应(dispositioneffect)最初由Shefrin和Statman于1985年提出.他们发现: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而在盈利面前,投资者则趋向回避风险,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即出现了处置效戍的现象.后来,Odean(1998)使用折扣经纪数据(discountbrokeragedata)同样发现,其样本中的投资者在处于股价上涨到其买入价之上时,比处于股价下降到买入价之下时更有可能卖出股票.同时,Odean还发现在12月份,出于税收的考虑,投资者相对于获利的股票,更偏好卖出损失的股票.但总体上看,这种效应被其他11个月中所表现出的卖出获利股票的强烈偏好所削弱.对于这些发现,有两种行为解释.第一,投资者可能对均值回归(mean-reversion)存在着一个非理性的信念.另一种则可能依赖于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和心理会计(mentalaccounting).出于对处置效应这种现象的兴趣,我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此该文系统性地介绍了处置效应的行为金融解释,比如期望理论,均值反转和心理会计.借助Odean的有关研究方法,我对中国股市上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一家中型营业部上万个帐户的交易记录的分析,得到的PGR/PLR的结果为3.423605,这表明这些投资者对实现他们的赢利的投资而不是亏损的投资有着强烈的偏好.而且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行为与大盘走势有着一定的联系.由于中国股市中反转策略的赢利性,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有其理性的因素.投资者的这种行为可以看作是对市场的一种适应.2.学位论文董菊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处置效应研究——以苏南地区为样本2007本文利用苏南地区2002-2004年样本数据检验该地区证券投资者的处置效应,笔者计算股票收益率、卖出股票比率和股票持有时间,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熊市背景下全样本及年度样本检验存在处置效应,男性投资者比女性投资者更早卖出盈利股票,而女性投资者持有亏损股票时间比男性投资者长。老年投资者和20岁左右的年轻投资者处置效应更明显,相对于老年和年轻投资者,中年投资者能获得更高的收益。12月份处置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投资者卖出亏损股票比率大于卖出盈利股票比率,不存在处置效应。通过计算股票持有期收益率和后续收益率,笔者发现卖出时盈利的股票在未来出现明显价格反转现象,卖出时亏损的股票未来价格反转现象不明显;处置效应程度越大,投资者账户收益越差。3.学位论文邹炎期望理论与股票价格行为模型2004全文共分六个章节,以“实证研究—理论建模—数值仿真和实证检验”为主线展开研究工作。文章的前两章为绪论和文献回顾,主要概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了期望理论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回顾了国外对期望理论的实证检验和应用,最后指出了国内对期望理论研究的不足。第三章通过中国证券市场的公开数据检验了期望理论在中国市场的适用性。检验表明期望理论的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同样适用于中国市场,我国投资者在收益和损失时的交易行为有显著的区别。第四章建立了一个基于处置效应的股票价格行为模型。同时对预期股票价格变化和预期成交量,以及均值回复与惯性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第五章对第四章中的若干结论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并利用中国股票市场的公开数据对第四章模型中有关预期股票价格变化和预期股票成交量的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第四章的模型对成交量的解释能力很强,但对股票价格变化的解释能力有限。尽管如此,参照价格的引入仍有助于改善对股票价格变化的预测结果。第六章是对本文研究工作的一个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4.学位论文时侠术行为财务视角下的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分析2003传统财务理论对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分析时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因而能够理性地评估证券价格;即使有些投资者是不理性的,但由于他们的交易是随机的,也能够彼此消除价格的影响;再即便投资者有相同的不理性行为,市场仍可利用套利机制使市场回复理性价格.事实却并非如此.新兴的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在面对损失时有风险偏好的倾向,在面对收益时有风险规避的倾向.反映在证券市场的投资行为方面会出现处置效应,投资者更倾向于持有亏损的股票,并出售带来盈利的股票.而且,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由于过分自信,可能导致股市的过度反应,即对信息的反应超过了应有的理性水平,从而表现为股价呈现出短期的持续反应(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和长期的反向修正.该文从行为财务的理论基础期望理论出发,分析了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的真实行为,并通过对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考察了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处置效应和过度反应,验证了中国股票市场存在明显的处置效应和过度反应的现象.从行为财务的角度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作了进一步的揭示.5.学位论文蒋航程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投资者行为研究2008自从Markowitz于1953年创立资产组合理论以来,以有效市场假设(EMH)为基础,以资本市场定价理论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石的传统金融理论成为了用来解释资本市场的基本分析框架。但是,金融市场的各种异象的出现动摇了人们对于传统金融理论的信念。行为金融理论的兴起突破了传统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以“有限理性”和“有限套利”两大假设为理论基础,建立了一个类似于传统金融学中有效市场假说地位的核心理论框架,作为对金融市场现象和人的行为的分析基础。行为金融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投资者行为的研究。行为金融学家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从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心理出发,对投资者行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投资者行为的研究挑战了传统金融理论的基本前提—“理性人”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资本市场的各种现象。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于1990年和1991年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开始形成。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十多年的风雨兼程,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作为现代经济和金融的核心,其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金有效融通中基础性地位已被理论和实践广为证实。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多次波动,每次均引发了有关资本市场的“泡沫”的争辩。资本市场的泡沫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其中相当一部分投机泡沫对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系统具有极强的破坏性。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尤其是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正在被用来解释投机泡沫的演变过程,并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很多研究表明,投机泡沫往往是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所引起的。此外,各种有限理性的投资者参与股票市场时,会进行一些非理性的交易行为,导致股票市场效率的低下。所以,通过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揭示投资者的心理基础和行为模式,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证券市场,向政府部门为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中国证券投资者队伍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和逐渐成熟。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主要参与主体之一,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中国证券市场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典型的新兴加转轨市场。由于证券市场建立初期相关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上的局限,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资本市场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也日显突出,甚至已经严重侵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和对市场的信心。可见,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但是在市场中的利益却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一国或地区对投资者保护越好,证券市场也就越发达,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大。如何对投资者利益进行保护成为了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对投资者的行为进行研究有利于从政府、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本人等各方面保护投资者利益。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论文对投资者的行为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主要目的是回答这些问题:(1)一般投资者的心理基础。投资者是否是理性的?投资者的偏好和决策是怎么样的?投资者是否存在认知偏差?(2)投资策略的有效性。反转和动量投资策略在中国的有效性?(3)中国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的特有心理基础和投资方式。行为金融理论中的一些主要心理现象在中国股票市场的个人投资者中是否存在?投资者是否存在个性上的差异?个人投资者是如何买卖股票的?(4)政策建议。通过对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行为的研究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为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等提供政策建议?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其结构和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者行为。在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分析了有效市场假说的困境,探讨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体系。行为余融理论主要包括投资者心理研究;“有限理性”和“有限套利”两大理论基础的研究;行为金融学的应用研究,如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等。投资者行为的研究则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领域,投资者的行为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其中,个体行为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投资者的偏好和决策、认知偏差以及投资者的各种投资策略。群体行为主要是“羊群效应”的研究。第三章投资者的心理基础。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其行为遵循前景理论。前景理论刻画了个体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行为,是行为金融学的核心理论,它对应于传统金融学的期望理论。行为金融学家通过大量的心理实验发现了投资者存在各种认知偏差,例如心理账户、代表性和保守性等,并将这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对投资者行为的分析,从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了资本市场中存在的各种异常现象。论文对行为金融学研究中的各种常见心理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回顾,着重分析了这些心理现象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一个基本的结论是:投资者的各种认知偏差是资本市场出现各种异常现象的重要根源。对于一些重要的心理现象,本文通过对特定的对象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在中国的被试者中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反射效应、代表性、保守性、心理账户、锚定效应等心理特征,而确定性效应、过度自信等心理特征并不显著。第四章反转和动量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中的投资策略在理论和实践上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特别是反转和动量投资策略的有效性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得到了验证。行为金融学家发展了BSV、DHS和HS等模型,合理地解释了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现象。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反转和动量投资策略的研究做了系统、深入地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上海证券市场的检验验证反转和动量投资策略在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论文对实证检验中的方法论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重点分析了国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改进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考虑不同的排序期和检验期进行组合,共考察了25种投资策略,发现当期限超过一个月时,反转投资策略在上海证券市场显著有效,而动量投资策略无效。第五章中国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行为研究。论文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的整体状况作了分析,通过“换手率”等指标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在整体上呈现“有限理性”状态。在对中国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的调查中发现:“代表性”、“保守性”、“处置效应”等现象在投资者中显著存在;“过度自信”和“羊群效应”不显著;投资者对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的掌握是比较好的;投资者们认可股票的随机游走假说,相信股票价格无法预测;投资者认为我国证券市场没有达到强式有效,也没有达到半强式有效,掌握内幕消息能够获利,反转和动量投资策略是有效的;我国的股票投资者倾向于稳健投资,是风险厌恶的;投资者总体反对政府干预股市;我国投资者非常看好中国股市,对市场的信心充分。由于性别、学历和年龄等的差异,投资者在某些行为上呈现个性特征。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