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姓名:孙艳燕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际贸易学指导教师:程惠芳20071201我国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作者:孙艳燕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相似文献(6条)1.学位论文陈怡晓技术获取型FDI对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产业升级作用分析2008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构。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了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凭借资本、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占据了高附加值的战略环节,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由于技术落后的制约,则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低端环节,成为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面对这一国际分工大转换的背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应该借鉴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布局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为价值链各环节寻求有利的区位。在外商对华投资技术溢出效果不尽人意的形势下,技术获取型FDI成为发展中国家获取国际先进技术、打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约束,快速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和理想途径。并且,在技术的逆向转移呈显性的背后,其经营、管理上的隐性转移正是中国这样日益壮大的发展中国家所渴望的。本文采用理论论证和经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理论框架的分析角度,用中国的现状来试图说明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并运用实证分析进行检验。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在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发展中国家技术获取型FDI相关文献综合评述的基础上,本文重点依据“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技术积累理论”,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即技术获取型FDI可以作为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提升产业结构的手段;本文的第三部分建立了一个产业升级的系统性分析框架:企业可以在技术获取型FDI中实现包括技术在内等显性和隐性进步,同时企业在国内的技术波及、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会带动国内各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在这种动态循环过程中实现产业的不断升级;第四部分在概括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指出技术差距是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嵌入的原因,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技术溢出效果不明显,从而引出中国开展技术获取型FDI的必要性,并结合中国的现状,采用已成功企业的案例来研究技术获取型FDI是如何帮助中国实现产业升级的;第五部分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技术获取型FDI的逆向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第六部分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从企业、产业、国家三个层面提出有效开展技术获取型FDI的对策和建议。2.期刊论文杜群阳.DUQun-yangR&D全球化、反向外溢与技术获取型FDI-国际贸易问题2006,288(12)在科技全球化浪潮冲击下,跨国公司产业竞争优势演化催生的R&D资源全球转移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TSFDI),获取反向技术外溢创造了机遇.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出现的背景,指出TSFDI是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的有效途径,并进而研究了TSFDI与反向技术外溢的关系,归纳了发展中国家TSFDI的现状.3.学位论文曾剑云东道国技术外溢、吸收能力与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2008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企业竞争空前激烈,技术成为决定企业竞争结果的关键因素,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日益突出。我国企业也加快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步伐,但获取海外技术的总体成效并不如意。探讨如何通过国际直接投资获取海外技术,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是改善我国企业“走出去”经营绩效的现实需要。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从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出发,运用数理模型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四个部分对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第一部分为理论述评。回顾对外直接投资传统理论后,认为传统理论强调跨国企业相对于东道国企业拥有以垄断性技术为核心的特定优势,很难解释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然后提出无技术优势企业概念并将其界定为技术水平落后于国外企业的国内技术领先企业,并将相关的研究梳理为两类:一类从竞争策略角度论述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是否拥有特定优势没有必然联系。大多数研究从寡占反应或交换威胁战略阐述对外直接投资,但无法说明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如何发生,隐含的前提是最初进行FDI的企业拥有优势因而通常被视为传统研究的补充;少数研究注意到技术扩散,但在研究中无形地夸大了技术扩散对缺乏优势企业的作用而解释有限。另一类从技术外溢角度进行研究,部分研究继承了第一类的思想。以技术外溢的空间局限性为基础,以技术落后企业吸收能力满足获取先进企业的技术外溢要求为前提,通过完全信息的双寡头古诺均衡分析说明落后企业因国内外整体润的最大化而对外直接投资。这一类研究因前提违背技术获取型企业吸收能力满足要求不具有一般性的实践而无法被普遍认可。第二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首先引入东道国行业需求增长性,拓展WangandBlomstrom(1992)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型阐述无技术优势企业获取东道国技术的作用机制: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选择东道国需求平稳增长且技术学习困难不大的行业,通过对产品市场的竞争,先进企业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学习形成正反馈,导致技术外溢的持续产生和获取。然后从两个方面深化既有的技术获取型FDI理论研究。当存在单向技术外溢时,引入企业R&D活动。若无技术优势企业R&D活动只是相对于先进企业处于劣势时,二者相互作用导致溢出程度较大,后者将限于国内经营而无技术优势企业因技术寻求而对外直接投资;若前者R&D活动的强度非常小和效率极低,导致技术外溢的程度极低,前者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无技术优势企业因交换威胁战略和技术寻求动机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当二者存在双向技术外溢时,考虑溢出在企业内部的不完全转移影响。若先进企业限于国内经营时,双向技术外溢提高了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额外成本临界值,其增加幅度随溢出程度的增加而扩大,而无技术优势企业溢出转移能力的提高促进对外其直接投资的发生;若先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只有在较小的技术差距和溢出程度范围内,无技术优势企业才可能对外直接投资。随着溢出程度的提高,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额外成本临界值增加。最后,针对既有研究的缺陷,根据共识将企业吸收能力构造为自身R&D产出的函数并将自身R&D活动对吸收能力的促进作用视为吸收能力效应,构建完全信息的三阶段两国双寡头古诺模型阐述无技术优势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所要求的条件:若不考虑吸收能力对溢出获取的影响时,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只存在于溢出程度较小的范围;若考虑吸收能力,对于相同的溢出程度,吸收能力作用使无技术优势企业的R&D投资增加,且无技术优势企业的国际市场选择策略是吸收能力效应强度的函数,无技术优势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只存在强效应范围内。第三部分选择京东方和三星电子所进行的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案例进行比较研究,验证第二部分的结论。总结我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存在的问题,基于上述结论对政府和企业提出相应的对策,还说明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研究方向,这构成第四部分的内容。4.学位论文孙坤乾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其在全球价值链中链节提升途径的作用分析2009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为了不断维持并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了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世界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构,并且凭借资本、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占据了高附加值的战略环节,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由于技术落后的制约,则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低端环节,成为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只得到微薄的价值增值。更为严重的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升级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阻碍。在这一国际分工大转换的背景之下,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应该借鉴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布局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为价值链各环节寻求有利的区位。在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果不尽人意的形势下,技术获取型FDI成为发展中国家获取国际先进技术、打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约束,快速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和理想途径。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理论入手,通过分析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建立完整的理论框架来解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是通过何种途径,以及多大程度上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链节的。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在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发展中国家技术获取型FDI相关文献综合评述的基础上,本文在第三部分研究了提升全球价值链链节的动力机制,即提升的必要性,并列举出常见的两种获取技术的途径;第四部分则在前文的基础上,引入了另外一种更为有效的途径,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先进技术,并详细分析了这种途径的优越性和作用机理;在文章的第五部分,详细论述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的技术,通过四种不同的途径,实现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链节的提升,并举例说明;最后,第六部分给出结论和建议。5.期刊论文康灿华.吴奇峰.孙艳琳.KANGCanhua.WUQifeng.SUNYanlin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获取型FDI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29(10)南方(发展中国家)企业要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力,技术优势是其获得强大市场地位的最有效的手段,而在北方(发达国家)进行技术获取型FDI将有助于南方企业更迅速有效地获取最新技术.通过构建南方企业在北方技术获取型FDI的数理模型,探讨了南方企业技术获取型FDI的可行性条件;并选择深圳华为公司进行相关实证分析,从微观上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提供了决策指导.6.学位论文杜群阳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研究2006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加速的经济与科技全球化进程,推动着意图维持和扩大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R&D资源转移浪潮。进入21世纪,这一浪潮向中国疾速袭来,构成了中国新一轮开放进程必须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向理论界提出了两个紧迫的现实命题,一是如何有效利用大量涌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跨国公司R&D投资,怎样才能扩大对R&D外溢效应的吸收,同时减少不利的挤出影响。二是面对跨国公司优化R&D资源配置过程中,在海外释放出来的研发资源,“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是否有能力获取并加以消化,进而以全球视角增进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本文从“资源”视角出发,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为研究主题,在分析当代R&D国际分工与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需求-资本-人员(N-C-P)”模型,作为分析上述两个问题的统一理论框架。提出了“五层面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吸收正向外溢”的内向对接机制和“以技术获取型FDI实现外向对接,获取反向外溢”的外向对接途径。除理论分析外,文章更运用丰富的数据事实、规范的回归分析、扎实的调研统计,结合案例分析,就中国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阐述了核心概念、总结了不同理论、不同学科对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为后文的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进行理论准备。第二部分(第三章)总结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全球化的特点、发展与趋势,分析了跨国公司对华R&D资源转移的历程、行业区位分布及原因,清晰刻画出中国对接跨国公可R&D资源转移的现实背景。第三部分(第四、五章)勾勒了本文的理论框架,第四章提出了产业间、差异化产品间、价值链环节间、研发模块间四个层次的R&D国际分工说,探讨了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动机、机构职能、与东道国的知识交流等一般规律。第五章建立了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N-C-P”分析框架,提出基于国家创新体系,从五个层面实现内向对接;发展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外向对接的双向(内外向)对接思想。第四部分(第六、七、八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第六章呼应第四章部分规律的理论分析,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47家跨国公司R&D机构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验证了在华R&D机构的投资动机、职能与外溢途径等一般规律。第七章呼应第五章内向对接理论,分析了中国内向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