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供参考!1/26《新闻两则》教案【汇集5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新闻两则》教案【汇集5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新闻两则》教案【第一篇】教学设想1、本文是1篇录音新闻,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为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学生常见的电视新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用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2、本文报道的是重大历史事件——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了解这一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特制定如下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本文。好文供参考!2/26学习时间: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二、展示目标三、展示预习1、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2、学生自学效果交流(出示投影)。要求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它们从容不迫地在各自的就位点下锚停泊。(2)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上。(3)并且把测得的轨道数据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中心计算机。(4)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四、朗读课文1、教师点拨: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一是黑体字,另一种是括号内的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2、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组织方法:一学生读黑体字,一学生读刘长乐,一学生读麻振,一学生读王惠悫。其他同学好文供参考!3/26表演括号内的内容。要求:要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3、学生评析。五、探究练习(投影)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内容,体会下列句子在播音时所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4、各位听众,这时候我们看到直升机已经飞抵落点上方,对火箭落水瞬间施放的荧光染色剂进行精度照相测量。5、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处理方法: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2、朗读句子,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六、理清思路,把握内容合作讨论解决下列问题(投影)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2、本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说说这样组织材料的好处。3、在火箭发射成功后,记者采访了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启发。4、如果你在发射现场,发射成功后,你的心情这样?你好文供参考!4/26能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吗?七、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1、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赏析。例:它(潜艇)象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赏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十分准确、十分形象。2.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本文的语言特色,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说明吗?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八、课堂总结学生谈学习体会,以“我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的形式,进行说话练习。九、布置作业从最近的报纸上找一则新闻,进行模拟播音,再回家播给家长听,请家长评论。《新闻两则》自读理解卷【第二篇】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1探究式教学2分小组讨论学习重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流程图好文供参考!5/26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②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新闻:即消息③,也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特点:④及时、准确、生动结构:⑤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主体层次⑥小结及作业:⑦讲解链接①板书标题,稍微提一下作者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②板书学习目标,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课文。③简介新闻的概念,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回答新闻的第一个特点,及时性,强调一个“新”字。结合课后第一题,使学生明确阅读新闻就要抓住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好文供参考!6/26记叙文的六要素相一致。④准确、生动这两个特点先不说,在分析课文的主体部分时有学生总结。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⑤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课后第二题,找出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并理解各自的作用。标题:概括全文导语:提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详细阐释导语的内容背景、结语:往往暗含在主体中为使学生掌握,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前一个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来,后面的学生按顺序说出后一个,强化记忆。⑥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中路军『抓住“首先”一词,明确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二、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提示了为什么接着写西路军』三、东路军在分析层次的基础上,揭示新闻的语言特点,同时结合课后第三题,理解语言简洁、生动的表现手法。“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经过了激烈的战斗;“渡至”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语义丰富;“二十四小时既已”时间好文供参考!7/26明确,速度快,作战顺利。语言的感情色彩,在第二题中,体现明显,“不料”含讽刺意味,体现了解放军强大的攻势。⑦小结本节课结合课文我们了解了新闻的六要素及结构,今后在阅读新闻的时候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收集信息,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为更好的理解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课后完成练习册的1、2、3小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二)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1探究式教学,以自渎为主2分小组讨论学习重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流程图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②学习目标练习所学新闻知识,找出本新闻中的六要素和导语,给好文供参考!8/26主体分层次③学生自渎课文④师生讨论⑤教师小结讲解链接①板书课题,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上节课学习了有关新闻的知识,找部分学生复述所学内容,为学生自渎课文打基础。②提出本课学习要求,使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课文。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课文,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④师生讨论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原因:蒋军溃败,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我军大量歼敌,扩大根据地,解放南阳。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主体:其余部分为主体⑤小结阅读新闻的目的,就是了解事情的原由,分析成败的原因,积累相应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锻炼了能力,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写成新闻,报道出来,与人共享。好文供参考!9/26《新闻两则》习题(三)字词积累荻港(di)锐不可当(dang)逃窜(cuan)要塞(sai)阻(è)遏(kuì)溃退(qiān)签订(dū督战揣摩加点字的含义⑴西起九江(不含)不包括,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⑵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糊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课文中的电头精确到时,请你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本文的导语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前两句话,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本文中的议论句是什么,起什么作用?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处议论透辟的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好文供参考!10/26《新闻两则》自读理解卷【第三篇】1新闻两则毛泽东一、教学目标1、认识新闻体裁的特点。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情感鲜明的特点。3、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二、学习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三、教学难点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层次。五、教学思路好文供参考!11/26本课两则新闻教学重点各有侧重。第一则可从新闻的角度组织教学,第二则可从战争的角度组织教学。新闻的内容可以依照“标题—导语—主体”的顺序组织教学。六、教学过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课时)一、学生朗读,注意下面字词的读音。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二、背景介绍。三、介绍新闻的有关知识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可有可无,视具体情况而定。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其特点是:及时性、真实性、简明性。四、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新闻的结构。好文供参考!12/261、全班读标题。2、男同学读导语,女同学读主体。五、内容探究思考讨论: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2、导语从几方面总领了全文?3、文章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指导分析:1、“百万”是实数。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可见新闻的准确性很重要。2、从导语可知渡江的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3、第一层:(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第三层:(汤恩伯认为至结束),叙述东路军作战情况。4、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好文供参考!13/26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六、文章中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七、通过比较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1)注意比较①②两句(下同),体会加点词语含义的不同之处。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