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供参考!1/19古诗《夜书所见》教案精编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古诗《夜书所见》教案精编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夜书所见教案1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好文供参考!2/19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法分析: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根据《夜书所见》一文的诗歌题裁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促知、以读促解、以读促悟”的方法进行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感受,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引进资源、练习说话、启发想像、改编古诗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自主状态。整个教学设计,突出表现以读为本,说、写结合,突出能力训练。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的感染。课堂上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努力营造自主空间,使学生学得得法,学得主动,学得生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好文供参考!3/19(2)朗读、背诵诗文。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重难点、关键: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2.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教具准备:课文挂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1.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2.“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好文供参考!4/19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2.齐读题目。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4.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品“挑”)(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好文供参考!5/19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要途径。)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7.“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句,文字中融进了诗人思乡之情,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想家”、“乡愁”的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2.齐背诗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在情境中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好文供参考!6/194.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五、小小诗人,再现诗韵把这篇古诗改写成1篇优美的现代诗。(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树立了“生活中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空间。给学生留下自主空间,可做课堂小练笔,也可课下写成,下节交流。)板书: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夜书所见听:寒声秋风思乡、孤独感:动客情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2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教学过程:好文供参考!7/19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二、观察画面、解题。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2、解题。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指导自学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四、师生交流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2、学生质疑。3、指导朗读。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6、学生质疑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好文供参考!8/192、自愿上台描述。3、背诵古诗。六、布置作业。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3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教学过程: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孩子们,准备好了吗?一、导入新课好文供参考!9/19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二、解诗题,知作者1、简介作者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3、解诗题(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三、初读古诗1、一读(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自由读诗,读准字音,好文供参考!10/19读通诗句。(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出示挑拨、挑逗、挑染来,一起读。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3)齐读全诗。2、二读(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梧叶江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3、三读(1)理解“注释”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E、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促织”吗?好文供参考!11/19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2)学生自由读诗。四、明诗义,悟诗情(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3、链接诗句:古人常用“萧萧”“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好文供参考!12/19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评: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引: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指名读。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好文供参考!13/192、学生想象说话。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6、齐读前两句诗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好文供参考!14/19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