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案例集锦郭晓宁北京中安质环案例一审核员随向导进入了成品库,发现地面上有一滩水,旁边堆放的成品,有一些已经被水淋湿,包装箱明显变形、损坏;抬头向上望去,原来库房屋顶上,有一个大洞。保管员解释说:这个洞是前些天漏的,因为天气不冷,也没着急报修,没想到昨天下了一场雨,我们已经向后勤部申请维修了。案案例二例二某公司研发中心《TR328A电光分析天平操作规程》规定:天平应放在温度不易改变的室内(温度范围20±2℃)。审核员仔细观看,却没有看见室内有温度调节装置和温度计,主任介绍说,别看规程写的这么严格,实际这台设备皮实着呢,温度差一点不影响它的精度。审核员用随身携带的温度计测量,现场实际温度为27℃。北京中安质环案例三管理评审输入资料中,质检部提出,正在使用的一台测量设备-色谱仪,是一台用过多年的设备,并且最近它的状态有时不太稳定,有可能发生故障,需要更新了;总经理对此事的答复是,可以进新设备更换,并指示财务准备资金。审核员到质检部做进一步的了解,发现资金至今没有到位,便问,万一在新设备就位并可以启用前,在用设备就发生故障怎么办?质检部长说,可不是,我也正为这事发愁呢。案例四审核员查到,公司《THP-01型造纸湿强剂生产操作规程》规定的“物料最高温度(反应釜内保持温度)”为65∼68°C;但《THP-01型造纸湿强剂成品合成记录》中,2009.06.15至2009.09.03间连续145釜次的“物料最高温度(反应釜内保持温度)”均低于60度;实际控制温度与规定温度不符。工艺员说:哦,我们近期进行了一次设备改造,提高了效率,以前的有些指标不适宜了。北京中安质环案例五审核供销部时,审核员发现,《合格供方名录》里没有包括:产品包装(编织袋)的供方以及提供产品运输服务的供方;就问供销部长,为什么没有包括这些供方;供销部长说,运输单位又不确定,是根据货物运输量临时找的,有时候就是找个个体运输户,评价起来太麻烦;至于编织袋,不影响我们产品的内在质量,属于B类物资,按公司规定,不用评价。案例六成品库房的一角,整整齐齐堆放着一批成品“试剂盐酸”,审核员走过去一看,被绳子拦住的这批成品的标识牌上写着“不合格品”;库房主任说,这批产品是顾客退回来的,主含量不合格。审核员追踪到供销部,供销部经理介绍,原因已经查明,是质检部一台检测设备失灵导致不合格品当做合格品售出了,不过,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审核员问:这批产品销出去多少,怎么处理了?供销部长说,顾客太分散了,不好查,但只要有顾客来退换货,我们都会妥善处理的。北京中安质环案例七试验室主任给审核员提供了公司的《内部标准—原料检验》其中,规定“褐煤”的进货检验项目包括:有机质,水分,腐殖酸;而2009年10月15日和2009年10月31日的《检验报告》中,都没有褐煤的“水分”的检验结果;同时,以上两份检验报告,都没有填写“检验结论”,也没有检验员和审核人签字(章)。试验室主任见状说,这两份可能是当时太忙,疏忽漏填了;水分检验肯定做了,也合格,不然他们早就报告我了。案例八在某门窗加工企业,审核员提出查看中空玻璃加工中的“打胶”和门窗加工中的“压胶条”过程设备的鉴定和人员资格的认可,以及过程参数控制情况的记录。车间主任说:这两个岗位都不是挺关键的过程,而且,岗位上的操作人员都是熟练工,设备也经常维修,生产质量可以保证;这些工作好像没有什么必要吧。北京中安质环案例九审核员查看《压延生产工艺记录》,其中:2011年4月14日13点30分钟记录的“旁辊/上辊”等五项温度值被直接涂抹修改,其中有两项已经辨认不清;2011年4月18日11点15分钟记录的“引离A/引离B”等五项温度值也是直接涂抹修改,并有两项已经辨认不清。案例十审核员在一个月前收回的200多份“顾客满意度调查表”里,发现有为数不少都写着具体意见,比较集中的有两项,就问,是否对这些意见进行过统计和分析,经营部经理说,有这想法,还没有顾上做。于是审核员现场统计了一下,这两项意见分别占了百分之十七和百分之十五。审核员又问,针对这种情况,你们做了什么,经理说,考虑过,但还没来得及做。北京中安质环案例十一审核员发现,生产车间大量使用钢盒尺,问钢盒尺是怎么控制的,主任说,用于产品放行的都在检定机构检定了,并且出示了检定报告;审核员又问,用于工序自检的呢?主任说,我们用一把卡尺检验,并提供了自校规程和记录。审核员问,这把卡尺检没检?主任说,卡尺比合尺精度高得多,不用检也能达到效果。案例十二技术部为某客户设计了一座玻璃钢冷却塔,审核员发现,设计中引用了GB7190.2《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冷却塔第2部分:大型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冷却塔》标准,但没有注明标准发布年度,就要求查看标准原件,设计员取出标准,是1987年版的;审核员说,你实际用的就是这本么?设计员说:是啊,就是这个。北京中安质环案例十三审核员查看环氧树脂防腐胶液配制记录,找来找去没有找见环氧丙烷丁基醚和固化剂的投入量,就询问操作工,操作工解释说:我们有操作规程,规程里有这方面规定,我们就是按规定操作的,没有要求做记录。审核员看到,操作规程里规定:以100份WSP6101型环氧树脂和8~10份(质量比)环氧丙烷丁基醚混合于干净的容器中,搅拌均匀后,再加入20份~25份的固化剂(固化剂的加入量应根据现场温度适当增减),迅速搅拌,进行真空脱泡1min~3min,以除去树脂胶液中的气泡,即可使用。案例十四审核员在经营部了解到,某客户提供了一批玻璃纤维布,用于为其加工的玻璃钢车顶水箱。审核员问:这些玻璃纤维布存放在什么地方?销售主任说:都统一存放在材料库房。审核员来到了材料库,仓库主任介绍说,这批货我们是单独存放的,防止与公司自购材料混淆。审核员发现,这批布里夹杂着一小部分有些受潮发霉,就问:这些货来的时候就是这样么?主任说,对,来的时候就这样。审核员问,客户知道这件事么?主任说,还不知道,我准备他们来提货时再跟他们说。审核员又查阅了《顾客财产登记》,上面记载的内容包括:顾客名称,财产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进货日期,登记人。审核员问,除了这份记录,还有别的与顾客财产相关的记录么?主任说,就这,没有别的了。案例十五产品检验规程规定产品的试验温度是80℃,保持10小时。审核员在检查试验记录时发现,一个月前试验记录是80℃保持10小时,但最近却是40℃,保持15小时。检验科长说:“最近加温设备有故障,温度加不上去,因此我们把温度降了下来,但延长了保温时间。实际上这两种方法是等效的。”审核员要求出示更改规程的书面证据,检验科长说:“这只是权宜之计,等设备修好后我们再按原来的规定做,因此我们没有下达书面的文件。”案例十六审核员来到加工车间,请车间主任挑选了几名工人过来进行简单的交谈,审核员经询问得知,这几名工人在公司工作时间至少也有三年了,就询问他们,公司的质量方针是什么,有什么含义?几名工人感到很为难,相互看看,又小声嘀咕了几句,终于有一个人出面说:这个我们真不知道,好像没有人告诉我们。审核员观察了车间环境,没有见到张贴有方针,又去人力资源部追踪,培训计划里也确实没有这项内容。北京中安质环案例十七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环境管理规定》中规定:“车间温度应保持在20~30℃,相对湿度40%~60%。”审核员抽查5月份的工作环境记录时发现:5月7~11日的湿度均低于33%。审核员问车间主任:这是怎么回事?主任回答:“这几天天气特别干燥,结果加湿机还罢工了,把我们急坏了,赶紧找厂家派人过来维修,厂家过来三天才派出人来;就成了这了。”审核员要求查看加湿机的日常保养记录,主任说:这台加湿机安装上不久,还在保修期,厂家每季度都来公司检查一回,有问题他们就处理了,不用我们保养。案例十八在物资部审核时,审核员查看了8~11月份的采购合同,在合同单上的“执行标准”栏内,审核员看到填写的内容多为“执行国标”或“执行行标”。审核员问当事业务员:“执行国标的名称和编号是什么?”业务员说:“不好意思,太复杂,我忘了。”北京中安质环案例十九审核员在仓库检查时看到在货架上有十几箱配件上挂着“待检”的标识,便问库管员:这批产品是什么时候到货的?”库管员查了一下记录说:“这是半个月以前到货的。”审核员:“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还没有检验呢?”库管员回答:“我也不知道,那几天正好我生病请假,这些事都是由生产科小张代我负责的。”审核员打电话问生产科的小张,小张想了一下回答:“这批货是送来的第二天检验完毕的,是合格品。恰好检验完保管员回来上班了,我记着回去忙我的事,忘记告诉他更换标签了”案例二十在质检部审核时,审核员细致地观察了产品检验试验过程和环境;先后发现,天平室没有配备干湿温度计,没有建立天平使用时实际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测量记录;现场“分析天平”箱内用于吸潮的两袋变色硅胶均100%呈粉红色,已经饱和。化学分析室没有建立标准溶液配备记录,标准溶液瓶上所贴的“合格证”也没有标注“有效日期”或“配置日期”。向导找来相关检验人员,审核员问:这些标液是什么时候配置的?检验员回答说,好像也就是两三个月吧,不会太久。就到这里吧谢谢!再见北京中安质环案例五